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以人與社會互動關系為新視角的文明,強調人與文化的聯系。生態建筑觀必須注意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化是其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加快,環境資源壓力增大。建筑設計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生態建筑觀應用減少建筑資源消耗,加強建筑設計效果。該文研究闡述生態建筑觀的內涵,分析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生態建筑觀;建筑設計;工程建設;建筑資源
建筑是實現安居的必要物質載體,改革開放后我國建筑業迅速發展,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城市建設。建筑業在為人們提供大量居住空間的同時,使得人們生活遠離自然環境,造成資源能源緊張與環境污染問題。20世紀后半葉,人們的環境意識得到提高。生態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逐漸形成注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思維方式。當前很多建筑師意識到必須改變功利化思維模式,為人們提供宜居的人工環境,體現對自然的關懷。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得到應用。
1生態建筑觀設計研究
當前全球性資源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的重要問題,建筑是人類與外界交往的主要場所,人類為營造適宜聚居的環境而努力探索,提出美觀舒適等要求。現代主義建筑觀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復雜多元的后現代主義建筑觀是后工業社會適應的建筑理念[1]。綠色建筑是與生態文明適應的新的棲居方式,生態建筑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當今科技迅速發展時代,如何通過對已有建筑觀反思是建筑哲學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1.1生態建筑觀的提出
生態建筑觀出現基于傳統建筑觀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需求,傳統建筑觀設計以人本主義為母體,建筑形式與環境質量、結構效率等多元目標缺乏內在聯系時,粗放的系統結構喪失存在依據。傳統建筑由于設計理念對環境漠視,在新時代下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建筑結構設計中,生態觀念成為時代強音[2]。順應時展的生態化設計是題中應有之意。生態整合思維為傳統建筑提供升級思想武器,建筑生態化設計成為歷史必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定義綠色建筑是充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人們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間。
1.2生態建筑觀設計特征
生態建筑觀設計以建筑與環境動態變化張力關系進行技術建構,形成從能量信息到物質的生態美學導向。生態建筑設計要義是系統集約、健康適宜等。系統集約是通過辯證理順建筑設計目標關系,設計目標與因素呈現平衡關系,減少成本同時提高建筑性能。系統優化是系統發展演化的目的,經濟高效是通過優化性能綜合審視建筑效益。避免無謂浪費同時提高設計效率,包括設計階段預期空間功能高效與使用階段能源利用高效。健康適宜內涵包括建筑環境對使用者生理、心理關懷,需要綜合調度建筑設計技術參數,健康值身體精神完好狀態,健康環境特征是與自然相和諧,適宜是當前能源環境惡化下的理性選擇,通過對舒適范圍調控達到舒適狀態。
1.3生態建筑觀設計內涵
人類文明經歷原始文明與農工業文明階段,進入生態文明新時期。生態是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規律取得物質精神成果總和。生態文明是對傳統文明形態反思的成果,現代主義建筑觀是工業文明的產物,生態文明時代下生態建筑觀應運而生。建筑是人類生活其中的場所,通過可感的文化形式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建筑是對自然景觀的摹寫,改造成適合人類活動的場所[3]。生態建筑觀設計重構人與建筑的共生關系,現代建筑發展經歷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時期,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現代建筑思維方式發生變化。生態建筑成為建筑發展趨勢。生態思維與建筑觀融合,改變環境為目標的建筑范式被環境共生范式代替,構成生態建筑觀的核心思維。
2生態建筑設計外部條件
生態建筑設計具有先天優勢,建筑生態化設計需要外部環境的孕育催化,生態化建筑設計外部條件包括國家政策宏觀導向、建筑教育觀念更新、公共參與積極策應等。建筑工程技術是建筑異于其他藝術存在的物質基礎,國家政策主導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公共參與是涉及公眾享受法律保障基本權利的基礎上廣泛行使民主權利。當前公眾綠色意識有待加強,使得建筑生態化設計得到廣泛存在基礎。
2.1國家政策宏觀導向
生態建筑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國家政策法規對生態建筑建設具有主要引導作用。傳統建筑以經濟主義為基礎,經濟外部性是生產者對其他消費者產生超越主體范圍的影響,對外界造成好的影響為外部經濟性;能源環境問題是私人成本社會化結果,需要使外部經濟性內部化;政府是公共選擇結果,具有干預的便利條件,可以通過稅收管理等國家政策進行激勵調節[4]。生態建筑實施中,市場機制是發展根本,國家政策激勵是市場機制啟動的動力。
2.2建筑教育觀念更新
建筑師統籌運作與細節優化能力決定工程成本,建筑教育是推進生態建筑設計的引擎。傳統建筑教育面臨轉型挑戰,建筑師要進行建筑構造優化設計,建筑生態節能設計是整體系統,非局部孤立采用新技術材料。建筑業可持續發展是必然趨勢,建筑師設計理念決定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生態思想落實到人為環境建設,必須改進傳統建筑觀念,包括橫向拓寬設計思路,建立開放合作觀念進行一體化設計[5]。
3生態建筑觀設計應用
近年來,人們對全球環境問題關注加大,引起全球變暖有害物質中50%在建筑建造中產生,建筑師將人類活動納入生態系統。生態建筑學設計要求與環境統一,建設方案個性化,建筑技術生態化。
3.1生態建筑觀設計要求
生態建筑觀要求建筑實現綠色節能,綠色在建筑設計中體現,要求建筑設計實現室內外設計一體化。建筑設計要實現室內外空間景觀一體化,設計人員要通過技術將室外環境置入室內,達到空間一體化效果。可以在室內設計時增加開啟的屋頂,將室外空間連成整體等,使陽光空氣進入室內。室內外景觀一體化在傳統園林設計中較為常用,可以提高生活情趣。生態建筑觀要求裝飾生態化,室內設計選用壁畫等要貼近自然,增強視覺效果。生態建筑觀強調建筑可持續發展,當前人與自然的主要矛盾是資源浪費,生態建筑觀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生態建筑要在材料使用等環節考慮綠色化,要注意合理布局降低能耗,建筑設計要考慮建筑物高度結構等方面對能源消耗。建筑物外墻可以選用勻質改性防火保溫板等新型建筑保溫材料,玻璃可以選用中空玻璃材料[6]。室內可選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建筑物設計施工中選址非常重要,建筑設計要充分考慮與環境和諧性,設計人員要根據施工環境確定施工方式。
3.2生態建筑觀設計優化
生態建筑理念是采取生態理念設計施工,充分融合自然環境等多個因素,要保證采用施工材料可達到環保標準,在建筑設計施工中保護自然,減少建筑對周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生態建筑觀滿足我國建筑業可持續發展要求,應用中發揮顯著社會效益。生態建筑觀設計需要注意空間結構體系設置、綠色材料應用等方面。建筑設計中空間結構形式不同,傳統建筑設計中考慮建筑結構穩定性,網架結構是常見結構形式。空間結構體系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可以提升建筑設計生態性。要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等因素,南北朝向房屋結構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光,空間結構設計要考慮當地盛行風向,使建筑結構具有合理性,提高建筑環境舒適度。建筑空間結構設計采光要求嚴格,建筑外部結構中墻體遮擋光源,設計中需要關注建筑采光效果。生態建筑觀設計應用需要注意自然植被利用,綠植可以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審美,建筑設計中可以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植物類型。我國溫帶類型較多,植物種類差異較大,北方地區建筑物設計中大量應用溫帶植物,施工中注意選擇本土植物,植物維護中降低資金投入,高溫夏季可以吸收建筑物熱量。
4結語
當前環境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能源短缺等問題使人們意識到生存瀕臨困境。生態建筑是將高技術運用于建筑環境設計中,采用信息技術、材料合成技術等達到降低建筑能耗,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生態建筑觀符合人們對建筑質量性能的要求,建筑工程設計中要加大節能環保技術研發,貫徹持續發展理念,借助現代化技術提升建筑節能水平,保證建筑系統運行效益。建筑設計建設中要提高設計人員專業水平,有效帶動我國生態建筑業的發展。
作者:邵峰 單位:淮北工業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