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建筑工程職業教育現狀調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古建筑行業的國家政策、人才需求、就業情況和古建筑工程職業教育現狀的調研,分析古建筑工程職業教育的前景和面臨的困難,并提出解決困難的建議策略。調查研究的分析和總結對高職院校古建筑工程職業教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古建筑工程,職業教育,人才需求,人才培養
1調研統計與分析
1.1國家政策支持、社會發展需要
近年來,國家各部門多次發文指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大力強化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強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大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要工業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珍貴遺產資源保護,推動遺產資源合理利用。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傳習場所建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強調“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并制定振興計劃。
1.2專業人才需求情況
1.2.1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行業人才需求隨著國家的政策支持和人民大眾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古建筑相關行業的市場不斷擴展,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古建筑修繕保護與活化、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城市歷史街區更新微改造、古驛道改造、文化旅游、房地產開發等。隨著國家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不斷增強,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古建筑傳統工藝將逐漸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古建筑相關行業前景廣闊,市場也將隨著不斷擴大,行業人才需求將穩步增長。
1.2.2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據行業協會統計,目前政府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需求,對具有高等學歷的古建筑專業和文物考古專業方面的古建人才需求(以廣東省為例):廣東每個地級市平均30人共600人以上,廣州市至少200人,現代建設規劃、設計、房產、裝飾、文創、旅游等需求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1000人以上。廣東每年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共1800人以上。
1.3學生就業分析
隨著行業的深入發展,學生就業形勢良好,就業面不斷擴展,呈現就業單位多樣化,就業崗位靈活化,就業待遇優質化。
1.3.1就業單位多樣化當前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就業單位呈現多樣化趨勢,就業單位包括:古建筑相關企業、建筑裝飾企業、文博單位、文創企業、政府部門等。這些企業或單位都需要古建筑專業人才從事古建筑相關領域的設計、施工、管理、監管、創意等工作。
1.3.2就業崗位靈活化工程崗位包括施工員、監理員、造價員、測量員;設計崗位包括繪圖員、設計助理;工藝崗位包括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泥塑等裝飾工匠;事業崗位包括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專職人員。就業崗位越來越豐富,其中施工員是最主要的就業崗位占60%、繪圖員、設計助理占20%、裝飾工匠占10%、其他占10%(見圖1)。
1.3.3就業待遇優質化根據調查古建筑工程技術相關人才工資待遇在6000元~30000元人民幣,學歷要求多數是大專。其中實習生待遇在3000元~4000元,設計師待遇在6000元~15000元,項目負責人待遇在15000元~30000元(見圖2),目前國內的古建筑與仿古建筑市場良好,就業市場和就業待遇都較為可觀。
1.4國內專業開設情況
目前我國開辦古建類專業的學校為數不多,本科院校有7所開設了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學制為4年,招生規?;驹?0人~40人每年;職業技術學院有16所開設有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制為3年,招生規?;驹?0人~60人每年。主干課程包括:古建筑構造、古建筑施工與管理、古建筑預結算、古建筑測繪、古建筑修繕技術、古建筑制圖、仿古建筑設計、古建筑瓦石工程、中國建筑史、古建筑彩繪技術、古建筑木作工程。主要培養目標:目前大多數院校本專業培養目標以掌握古建筑施工管理、古建筑修繕、仿古建筑設計等技術能力為主,其次是掌握古建筑的相關理論修養和古建筑預結算方法。
2調研總結與建議
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符合國家政策及發展需要,行業市場不斷擴大,企業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就業樂觀,待遇可觀,開設培養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符合市場人才發展趨勢。但是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多年來發展緩慢,甚至有些學校因為招生困難而暫停招生,這是非常不合邏輯的現象,市場人才需求緊缺,而專業招生和培養卻面臨巨大困難。通過各方面調研,發現以下幾點問題。
2.1古建筑工程專業存在的問題
2.1.1宣傳不到位,專業理解有誤差調研發現學生和家長對專業的認識目前是有局限的,片面的把學校的培養目標定位成一種技術工人,對于專業學習的內容和內涵不了解,對將來的就業前景不明確,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和家長對于學習傳統建筑工藝的重要性和價值性普遍缺乏意識,特別是對于文化傳承和個人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沒有認識清楚。
2.1.2教學定位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顯調研發現大多學校的培養目標都差不多,有些學校幾乎是一模一樣,都是“設計、施工、管理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在此之下沒有什么具體定位,而在教學和課程方面也沒有明顯的特色,幾門通用主干課程加一些基礎技術課程,缺乏針對性和專業特色。各個學校并沒有發揮出地方自身的優勢資源或者地方的個性需求,并無針對性地發展專業特色,形成在某些領域的優勢地位,形成品牌效應,而是普遍都是大而全,囫圇混雜。
2.1.3師資隊伍不完善,尤其缺乏高素質的技能老師調研發現在教學課堂中,教師隊伍主要以理論型在校教師為主,技能型教師非常缺乏,尤其是大師級技能老師極難成行,導致學生在技能上極難接觸和掌握到最好的技術和方法。并且由于古建筑專業在全國范圍內開設極少,在校教師中幾乎沒有科班出身,大多是半路轉行,系統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有所欠缺。古建筑專業專家型教授和學科帶頭人也極為缺乏。
2.1.4校企合作不深入,課堂與實踐聯系不密切調研發現,由于機制不健全,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覺得吃虧,不愿意投入過多資源,導致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沒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學生得不到在企業進行的系統性實踐鍛煉。學校和企業缺乏實際性聯系,相當于閉門造車,課堂教學與工程實踐脫節,無論是崗位需求、技能要求、專業素養都不能匹配社會需要,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于適應社會要求。
2.1.5缺乏就業引導,就業質量不高由于專業與行業、企業、單位聯系不密切,沒有掌握本專業穩定的社會資源。不能及時了解相關政府部門、文博單位、建設單位、設計企業、工程企業、文創企業的人才招聘需求和行業人才需求動向,不能提供給學生更為豐富的就業渠道,不能及時的引導學生選擇就業方向和投遞招聘信息,導致信息不對稱,就業質量受影響。同時,招聘單位也因此苦于招不到合適的專業人才。
2.2古建筑工程專業發展建議
2.2.1技能素質并重,提升人文素質和專業素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學習技藝的同時,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理論素養,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敬業、精益、專注是古建筑行業的根本,創新是發展動力。只有認識了自我,懂得了所以然,具有了工匠精神,我們培養的學生在將來才能成為棟梁之才。
2.2.2找準專業定位,打造品牌特色首先必須明確自身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通過對自身的優勢、劣勢、挑戰和機遇的分析,結合地方特色和優勢資源,打造專業品牌特色。其次是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把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起來,進行融合創新,提升傳統工藝的現代市場適應性,推動產業升級,讓優秀傳統文化為現代建設和生活服務。
2.2.3改善師資結構,加強師資的引進和培養充分調動校內校外資源,通過協會或相關部門協調,在高水平、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方面采用“引進一部分,聘請一部分,自身培養一部分”的辦法,提升師資整體水平。為聘請的大師、名匠提供良好的教學條件和待遇,創新課程編排形式,為外聘教師上課提供便利。同時創新師資培訓機制,建設以大師名匠工作室為核心的傳承教育基地,在培養學生的同時,培養骨干教師。
2.2.4加強“校、協、企、匠”四方協作,提高教學質量1)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借助協會、企業、匠師的力量,教學點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古建筑施工現場或企業基地。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2)認知能力與動手能力相結合。學習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掌握手工技藝,讓學生既有理解水平、也有技能水平,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3)專業技能與崗位需求相結合。在校培養的專業技能必須符合行業標準,企業需求,匠人要求,適應社會崗位需要。
2.2.5走出社會,加強交流專業發展必須和社會緊密聯系,互通有無,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學校必須有主動走出去的精神,與行業尋形勢,與企業尋技術,與兄弟院校尋經驗。努力搭建行業平臺,互通信息資源,推動專業健康發展、學生就業等。
3結語
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前景廣闊,當前行業需求擴大而急切,無論是古建筑保護與活化,還是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都迫切需要人才。但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辦學應秉承工匠精神,打造特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課堂與工作相統一、技能與崗位相統一,同時走出社會,借助行業協會、企業、工匠資源,完善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和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馬炳堅.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朱海珍,王麗玫.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古建筑木作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古建園林技術,2012(3):63-65.
[3]王麗玫,魯偉娜.中國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1+4”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時空,2010(6):44-49.
[4]梁杰亮.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想[J].科教文匯,2013(9):47-49.
[5]王楠,李卓.探索高職院校中國古建筑工程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J].職業技術,2010(1):39.
作者:袁玉康 雷華 鄭力鵬 朱秋利 單位:廣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