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建筑電氣防火問題與改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因為古建筑的結構,所以當有火災發生時撲救困難,且易發生蔓延。在近些年我國古建筑火災事故頻發,多個具有極高文化價值和歷史悠久的古建筑毀之一炬,均是因為用電設備故障、電氣線路或者是不當的用電設備所造成,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古建筑電氣防火問題及改善情況,首先結合消防工作實踐,指明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隱患、成因,及其消防和電氣火災現狀,基于此基礎上,做出必要的對策研究,用于改善古建筑存在的電氣防火問題,以期在日后古建筑獲得更好的保護,同時電氣防火更加安全。
關鍵詞:改善;問題;古建筑;博物館;電氣防火
0引言
古建筑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旅游的重點支撐點,且我國古建筑多、歷史悠久。我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計其數,其中幾乎大部分都是古建筑及紀念建筑物。近幾年來,經公安消防部門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狀況極大程度改善,但是相應的也逐漸凸顯出存在于電氣防火安全上的問題,當前古建筑內用電的形式和電量均明顯增加,狀況令人擔憂。
1古建筑火災隱患和成因
例如古建筑中的博物館,其耐火等級較低,通常是磚瓦結構,防火分隔較差。易燃的油漆、合成材料、木、布、紙等是常常用于博物館內部的材料,同樣存在上述的問題。針對于我國的古建筑,通常會因為消防器材的短缺,電源管理不善,消防水源缺乏,以及裝備的落后等等原因,造成火災較大的危險性[1]。又如博物館中的吊頂內部設有電氣線路和通風管道,同時木龍骨吊頂和木隔板均是可燃性材料,自然為火勢的蔓延和起火創造了條件。除此之外,通常會有很多的展品和藏品存在于博物館中,均是造成火災極大的危險因素。例如那些易燃或者是本身就是可燃物的,有字畫、舊圖書、手稿等等,均增加了火災荷載。當出現火災的時候,很多博物館中的人流、電、文物、展品等等,假設不選擇氣體、水或者是泡沫等進行滅火,當發生時已經不可挽回,發生的災難和損失不可計數,所以做到未雨綢繆,做好未發生危險時的處理,才是非常科學和有效的。又如一些博物館中會有音響設備和閉路電視等,同時安裝著很多的電氣照明燈具。在使用和維修中,很多的用電設備均可能因發生一些故障或者是短路的情況而引起火災的發生。除此之外,一些博物館中火災的肇事者,通常會是展柜中安裝的日光燈鎮流器[2]。博物館中幾乎每天都會有很多的客流量,因此在管理電源、人流及火源的時候會相對困難,同時參與人的素質存在較大的差距,容易留下引起火災的火種。需要使用像汽油、酒精、電熱器、紙張、塑料,以及明火等易燃的化學物品進行文物的修復,假設不太注意則可能會發生危險。除了因人禍之外發生火災,天災也不可避免。對于古建筑以及博物館等建筑,有時火災的發生是因為自然界的危害。通常來說,因古建筑自身的特點、所處的地形和地質條件等因素,均和建筑物遭受雷擊有一定關系。只要安裝避雷針,選擇有效的措施,在面對雷電這一自然現象的時候可有效避免和防止危險的發生,接地保護布線、分流、均壓、接閃、屏蔽等總結防雷措施均非常關鍵[3-4]。雷擊并不是不可預防的,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針對于建筑物的特點,選擇科學有效的手段,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定期檢查和測試避雷裝置,以及恰當的應用避雷系統,時常進行維修和保養,其作用便可在關鍵的時刻有效發揮出來。
2古建筑消防安全及電氣火災風險現狀
2.1安全現狀管理主體不明確。
作為古建筑,其文化和歷史價值相對較高,大多具有上百年的歷史,被重點保護起來,但是通常情況下日常的安全管理和維護較難以很好的落實。一些處于較偏遠地區的古建筑,一些原住居民將其改為客棧、餐廳、酒吧等用于商業使用,自然帶給古建筑極大火災安全隱患。消防通道不暢通,建筑布局密集。古建筑經過不同時代的變遷,以及歷史的悠久性,卻仍然可以折射出久遠的文化氣息。因為在不同年代的不斷建設和修復,以及缺乏整體和科學的規劃,因此表現出當前古建筑消防通道狹窄,且建筑布局密集的情況,當發生對流及飛火、熱輻射等情況的時候,則可能會蔓延到其他的建筑,恐怕會火燒連營[5]。通常古建筑坐落的主干道較寬,剩下的小巷均較為狹窄,當發生火災時消防的裝備和人員均需艱難進入,成為近些年發生大型火災主要的原因之一。
2.2電氣火災風險現狀
古建筑中電氣設備使用不規范,管理人員缺乏基本安全用電常識。在古建筑物中,通常會是一些綜合素質水平較低的人對古建筑進行看管,或者是其中的一些插座已經存在過熱碳化痕跡,多年時間并未更換開關、插座等電氣設備,有的開關外殼已損壞,甚至于直接安裝在木質結構上,極不規范,且直接接觸著對聯、膠帶等可燃物,一旦接觸不良,則周圍的可燃物可能會因高溫引燃而發生火災。電網改造工作滯后。因為古建筑所處的政府資金緊張的問題,因此存在較為滯后的電網改造工作,頻繁跳閘的現象存在用電高峰期的時候,且存在較低的供電線路載荷能力,違規用電現象嚴重。一些古建筑中進行電氣線路的改造,選擇穿管保護的方式,重新敷設建筑內的供電線路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最終的結果是較多線路的防護不徹底,存在設備連接和接頭地方保護不到位的情況,仍然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存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古建筑因無資金的補助,所以戶內的供電線路均是裸線,老化非常嚴重,并未選擇任何防護措施,因此安全隱患相對較大[6]。
2.3缺乏主動防火技術防范設施
就算較長時間范圍內有大量的電氣火災隱患的存在,但是因為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造成古建筑中并無任何的技術防范設施,像火災探測報警和電氣火災預警等。現如今缺乏科學且先進的技術和物質防范措施,主要憑借的是簡單的物防和人防,容易造成發生大火災時難以有效且及時性的控制,同時會造成預警、處警失誤。
3古建筑電氣防火改善對策
3.1改造電氣線路
需積極的敷設電器照明設備,依據安全技術規程進行。當準備在古建筑中安裝新的電氣線路和電氣設備的時候,需要嚴格落實電氣安裝規程,并事先經消防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在對線路的敷設中,需禁止在可燃的構件上將直電線直接進行敷設,選擇套金屬管的銅心絕緣線。除此之外,電水壺、電熱爐、大功率照明燈具等電熱設備等均應禁止在殿堂內使用,通常選擇地下電纜輸入配線的主線路,獨立設置控制開關,一座殿堂是一個單獨分支回路,這是通常選擇的配線方式,且需安裝過載的保護裝置,像熔斷器[7]。
3.2重新布展或更改陳列博物館中文物
較多的可燃材料會被應用到裝修中,同時會選擇明火工具有噴燈、電氣焊等,以及油漆、稀料、木材、麻等材料。所以,博物館的使用、施工單位,以及管理均需制定出消防安全措施,并確保裝修中消防的安全,簽訂《消防安全責任書》,依據誰施工誰負責的原則,同時開工需經上報公安消防和上級管理部門的批準之后。在修繕的過程中,需配備專職的防火檢查員,以及落實好用電和用火的審批制度,嚴格進行易燃物的管理,做好防護工作,確保有危險發生時能及時地處理。
3.3確保電氣防火保護安全可靠
因供電變壓器到古建筑間的距離相對較遠,所以當線路配合不好,或者是發生電氣故障時,極有可能會造成保護裝置難以正常工作,電氣火災的現象非常容易發生。要依據要求選擇線路和裝置,嚴格依據校驗線路的動穩定、熱穩定的規定,不允許對裝置容量和線路截面進行隨意的減少。除此之外,還需嚴格地做好配合計算整定,關于保護裝置和單相短路電流值間的,針對古建筑單相負荷多特點。針對可能存在過負荷供電線路,以及重要的建筑,需對負荷的保護進行充分的考慮。也就是說在進行線路保護的時候,選擇的是熔斷器,則面對線路允許持續電流的85%,其熔體額定電流不得超出。當選擇低壓斷路器時,針對線路允許的持續電流,其長延時扣電流不得超出。應分別保護電器并安裝控制,單獨的供電回路應是建筑單體,方便將保護裝置的可靠性顯著增加,同時實現獨立控制和分級保護。切忌在木質材料上安裝配電、保護裝置,最好不選擇木質配電箱、板,采用鐵殼電器箱,選擇隔熱燃料。長明燈需有隔熱防燃措施,照明燈器具不可靠近可燃物[8]。
3.4嚴格落實防雷保護
通常的高山峽谷地區是古建筑所處的地理位置,因為極易遭受雷擊,且輸電線路長。要針對古建筑構造的特殊性,安裝避雷針,保證建筑物為被保護的范圍中。進入建筑內的金屬管道、電線和通信線等和防雷裝置,為了防止雷電反擊,需在地下和空間保持足夠距離。
4結束語
消防設施缺乏、消防水源不足、易燃燒、火災荷載大等均是古建筑所具備的極為薄弱的消防管理特點。電氣火災會極大程度上威脅到消防安全,包含線路火災、電弧、電火花、高溫等。在較長的時間范圍中,因電氣火災燒毀古建筑的案例較多,所以有關部門需要積極加強古建筑的電氣防火工作,共同配合,提升重視的程度,采取措施,確保消防安全。所屬人員及各級單位,應當恪盡職守,認真履職,認識到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價值,做好本職工作,共同保障建筑消防安全。
參考文獻
[1]王玓,劉凱.古村落文物保護建筑電氣火災風險現狀及對策[J].建筑電氣,2015(5):15-18.
[2]任千里.工業建筑電氣工程中的問題探討[J].民風(科學教育),2013(4):426-426.
[3]張學偉.建筑電氣防火設計初探[J].房地產導刊,2013(20):325-325.
[4]張茂生.對高層建筑電氣防火設計問題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
[5]徐發.建筑電氣消防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15):3862-3862.
[6]陳虹宇.建筑電氣設計中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17):3307-3307.
[7]王焜,張穎.古建筑舉辦廟會電氣火災事故樹分析與防范[J].山西建筑,2016,42(23):244-245.
[8]劉建新.建筑電氣火災成因及其技術鑒定方法[C].2013年中國消防協會防火材料分會與建筑防火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324-326.
作者:李飛 單位:故宮博物院行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