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瀝青路面性能缺陷及解決之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瀝青路面的早期病害問題突出,除重載和施工因素外,大多與路基性能及防排水有關。本文試從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闡述路基工程技術對瀝青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的重要性,并提出相關建議。
我國瀝青路面的早期病害問題突出,除重載和施工因素外,大多與路基性能及防排水有關。路基作為路面穩定的基礎,直接影響路面的使用耐久性,要確保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必須使路基始終具有足夠的強度。路基在其竣工時,強度是足夠的,但其強度可能隨時間在水一溫的影響下降低,導致路基強度不足,引起路面破壞,這就是路基長期穩定性不足造成的。因此,確保路基長期穩定性是保證公路長期使用性能的基礎。
影響路基穩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車輛荷載的因素、水的因素、溫度的因素、路基填料的因素等等,它們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有的互相抵消,有的互相加強,使得保證路基長期穩定性成為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單純通過設計、施工來解決路基穩定性從技術上講是困難的,從經濟上講是極不經濟的。要提高公路的耐久性,應從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多方面著手,綜合考慮,多管齊下,才能經濟合理地解決問題。規劃上的措施
應根據路網內公路路基的現有情況,分析為達到規劃期預定的目標狀況所需的資源(資金、材料、勞力等)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配。
計劃在給定的預算水平條件下使路網內路面服務水平達到最佳,所需安排的新建和改建項目及其對策方案。
設計上的措施
設計應遵循現行規范的要求,按路基的填挖高度、地下水位情況,以及填料性質劃分路基的干、濕類型,籍此確定路基設計方案和路面結構組合。
一般路基施工期穩定系數要求達到1.25以上,沿河或池塘路段酌情提高5~10%。路面使用年限內工后沉降控制∶橋頭路段30~50m控制10cm以下;通道和涵洞部位控制20cm以下;一般路段控制在30cm以下。
路基設計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地形、地質、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做到與地形、周圍環境相協調,充分考慮不良地質及特殊路段路基不均勻沉降對路基的影響,同時針對江南多雨多水等氣象特征提出合理的路基高度和路基的防護與排水措施。
路基設計要兼顧當地農田基本建設的需要,與當地的水利建設相配合,同時嚴防農田排灌水滲入路基。
路基要與路面成為一體,且路基作為路面的基礎工程,應嚴格掌握路基填挖料的特性,并提出經濟合理的填挖方案,確保路基的強度和密實度。路基穿越斜坡路段時,應做好防滑措施,如開挖防滑平臺等。零填零挖路段應加強處理,確保路基強度,做好排水設施。
高填方路堤、陡坡路堤、填石路堤、橋頭路堤、縱(橫)向填挖交界、零填零挖路段、高路塹邊坡及其他不良地質路段路基,應進行特殊設計,做好排水設施,確保路基強度和穩定,對重要路段采用施工監測、信息化動態設計方法。
施工上的措施
路基施工應嚴格按“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F10-2006)、“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JTJ/T019-98)、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的要求以及設計的要求等執行。對于所經地區多雨多水的工程項目,路基施工過程中應加強設置臨時排水設施,以免影響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
對于挖方路塹為土質和強風化巖的路段,施工時必須做好開挖前路塹的排水設施,由于水是造成路塹各種病害的主要原因,所以不論采取何種開挖方法,均應保證開挖過程中及竣工后的有效排水。因此施工中應做到:(1)在路塹開挖前做好截水溝,土方工程施工期間應修建臨時排水溝;(2)邊坡臨時排水設施與永久性排水設施相結合,及時進行邊坡防護,以防雨水沖刷和侵蝕;(3)無論挖方還是填方,均應做到各施工層表面不積水,各施工層應有一定的泄水橫坡或縱向排水面。
工程經過低洼或水田路段的,應先施工縱橫溝或滲溝、盲溝、截水溝,把水排干、清表晾干或換填后再填筑;對于富水路段,路基應采取碎石盲溝、換填透水性材料等措施進行處治,確保路基強度。對軟土路段由于全線地質變化較大,局部路段路堤較高,故應根據沉降、穩定觀測,結合沉降速率控制,嚴格控制填筑速率。
路基填筑前應對原地面土質進行碾壓夯實,一般路基其壓實度不應小于90%;20m以上高填方路段其壓實度不應小于93%;并對坡度1∶5以上地基表層進行開挖臺階處理;路基填筑應嚴格控制填料的粒徑、壓實度和均勻性,對每一段路基均須分層攤鋪、分層均勻碾壓。不同土質的填料應分層填筑,且應盡量減少層數,每種填料層總厚不得小于500mm。
a.半填半挖路段。清理半填斷面的原地面,根據設計圖紙要求將半填斷面原地面表面翻松或挖成臺階。
嚴禁直接利用爆破崩塌填筑路基,嚴禁從高處倒土石方,必須從低處往高處,按施工要求分層碾壓。
采用重型振動壓路機進行壓實,特別要注意填、挖交界處的拼接,做到填挖交界處的拼接密實無痕跡,以免因填筑不當而出現路基縱向裂縫。
陡坡路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在挖方一側寬度不足一幅行車道時,應將路床深度內的原有土質全部挖除換填,以保證行車道內土基的均勻性。
半填半挖路段的開挖,必須待下半填斷面原地面處理好,經監理工程師檢驗合格后,方可開挖上挖方斷面。對挖方中非適用材料必須廢棄,嚴禁填在半填斷面內。
半填半挖路基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時,則土工合成材料的設置部位、層數和材料規格、質量要求應符合設計圖紙的要求。
b.所經池(河)塘、水庫路段需先排水疏干,清除淤泥至塘底,再填筑透水性材料至原地面線,浸水路堤應采用透水性材料填筑。
c.高填方及陡坡路堤。應嚴格按設計邊坡填筑,不得缺填;高填方路堤如果材料來源不同,其性能相關較大時,應分層填筑,不應分段或縱向分幅填筑;高填方路堤受水浸淹部分,應采用水穩性高及滲水性好的填料;當基底為斜坡時,應按規定挖好臺階;地基土的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同時應對其進行穩定觀測;路基壓實度應采用大功率振動壓路機碾壓,以增加路基的密實度和穩定性。
e.橋頭(含通道、涵洞)。填料應采用透水性材料,臺背填土順序應自臺前向臺后分層碾壓,并嚴格控制分層厚度和密實度,錐坡填土應與臺背填土同時進行,并應按設計寬度一次填足。涵洞頂面填土壓實厚度大于50cm時方可通過施工機械和汽車。
路基工程交付前必須對路基的強度和變形進行檢測,路基必須穩定、密實和均勻,檢測結果必須滿足規范和設計的要求。
管理上的措施
灌縫。無論是瀝青路面還是混凝土路面,都存在灌縫問題,目前瀝青路面的主要病害是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裂縫,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是路面板發生斷板和灌縫料損壞。這些裂縫如果不及時灌好,會導致地面水大量滲入路基,影響基層乃至路基強度。因此養護中的灌縫是保證路基長期穩定性的—項重要工作。
排水系統的養護和維修。排水系統的通暢對公路的耐久性有極大的影響。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為了消除水害,采取了設置邊溝、排水溝、盲溝、截水溝的措施,并結合橋梁涵洞等構造物,建立起整個排水系統,有效地消除了水的影響。在使用過程中,這些防排水設施經常發生堵塞、損壞等問題,導致排水系統失效,造成水害,影響工程的使用壽命。為了確保公路的使用壽命,必須通過經常性的養護使排水系統保持有效、通暢。
修補。由于路基工程的缺陷程度不同,在施工中的缺陷不會在缺陷責任期內完全暴露出來,局部、零星的路基損壞將會貫穿于工程使用的始終。如果不及時進行修補,這些零星的損壞就會形成病灶,引起大范圍的損壞,導致工程提前大修。只有作到隨壞隨補,才能保證公路的使用耐久性。
結論
路基長期穩定性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要想通過設計或施工一勞永逸的解決,在技術上是困難的,在經濟上也是不適宜的。只有通過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四方面綜合考慮,才能經濟、合理地解決,使公路更好的為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