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轉型農業增長方式交流材料范文

轉型農業增長方式交流材料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轉型農業增長方式交流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轉型農業增長方式交流材料

一、踐行綠色農業建設職責引領農業增長方式變革

古老的文明起源于農業,而綠色農業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基礎,踐行低碳文明生活,改造傳統農業是我們共同的追求。開發建設40年來,回眸歷史畫卷,農村經濟發展幾經倉桑,從刀耕火種到木頭經濟及多種經營,30年的修路砍樹,森林劇減,水土流失,生存堪憂。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下,林區人民痛下決心,全民參加生態環境保護。不到10年時間,全區森林覆蓋率達88%,保護區內達96%,年森林增蓄20萬立方米,總產值是年的36.9倍,地方財政一般性收入是年的50倍,農民人平純收入是年的30.7倍。

(一)綠色農業營造低碳產業新結構

以綠色農業為基礎,以有機農業為抓手,以生態農業為突破口,大力開發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和認證工作。截至年,新建無公害蔬菜基地3萬畝,無公害茶葉1萬畝,綠色食品干果生產基地(板栗3萬畝、核桃2萬畝)5萬畝,食用菌基地建設10萬畝,中藥材3萬畝。全區共認證有機食品3個,其中木魚有機茶連續11年獲國家發展中心認證;綠色食品5個,蜂蜜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無公害食品6個,核桃納入國家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后的有機茶價格由原來10元/公斤上升到400元/公斤;板栗認證前0.5元/公斤上升到4元/公斤;核桃由0.8元/公斤上升到16元/公斤;蘿卜由0.1元/公斤上升到1元/公斤;白菜由0.1元上升到1元/公斤。僅此“三品”認證,農民人平純收入凈增元左右。通過綠色農業的發展,化肥使用量由年的3000噸下降到噸,農藥使用量由年的15噸下降到4噸。

(二)生態農業構建低碳生活新環境

因林而建,典型的山地生態農業,其主要優勢是山場大、森林廣、動植物種類多、氣候溫和、無霜適中、雨量充沛,且勞力多成本低廉。在礦產區開展生態恢復工程建設,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區、草食生態工程,名優特產開發區,萬戶生態家園優質工程、林下產業復合工程及農業標準化示范工程,是當前農業增長轉型的重要工程。

全區退耕還林13.5萬畝,新增天然林保護225萬畝,大氣負離子含量每立方米16萬單位,超出國標保健水平40倍。新建沼氣池7500口,年節約森林消費1.6萬立方米,年節約勞力1.2萬個,節增及節支1600萬元。新建生態農業模式10萬畝,其中豬、沼、茶1萬畝,豬、沼、糧5萬畝,豬、沼、菜2萬畝,豬、沼、果1萬畝,豬、沼、藥1萬畝。新建蔬菜農業標準化示范工程2.5萬畝;無公害茶葉1萬畝;干果(板栗、核桃)標準化生產5萬畝;林、藥間作3萬畝。形成了時空結構型、食物鏈型和立體架構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三)有機農業構筑農產品安全新體系

林區農業以傳統種植技術為主,區內無“三廢”工業污染,是乃至全國綠色生態保護區,也是有機農業開發最佳區域之一。茶葉和蜂蜜被國家認證為有機食品,以草食畜牧業的有機產品已呈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業生產不靠化肥、農藥和添加劑種植方式仍然保留,數千年的傳統生產技術為有機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天人合一、物土不二”主張少耕,發展干果和經濟作物,強調因時、因地、因物制宜,實行林牧、林藥、林果多種模式經營,即用地又養地,使地力常新。利用花蜜資源大力發展蜂產業,劃定中華蜜蜂保護區,目前藏蜂2萬余群,其中人工固定場所輔育1.2萬箱群,預計野生中華蜂群0.8萬群,年產蜂糖100噸左右。

林區現有有機農業模式六種:一是以茶葉為載體的茶雞、茶羊有機農業園5萬畝;二是以沼氣為紐帶種養循環有機農業模式近10萬畝;三是以耕作制度改革為重點的農林、農牧、農經、農漁集約有機農業示范30萬畝,利用山地農業種性差、季節時空差、氣候光熱差,健全還原的農業生態良性系統;四是以黃連、黨參、獨活、當歸、柴胡為主的藥材基地10萬畝;五是以山野菜和淡水魚為主的馴野轉家的有機農業模式,野生獼猴桃、野生葡萄、齊口裂腹魚、金銀花等技術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界定采集密度、采集數量,引導農民限量采收,此類模式已推廣20萬畝;六是以食用菌為主的綜合性資源開發有機農業模式,充分利用栓皮櫟、青岡櫟、作物秸稈、枯枝落葉等研發香菇、平菇和金針菇,全區年生產食用菌100噸。圍繞“多元復合、立體配置、循環高效”的目標,拼棄傳統農業、發揮有機農業,依托現代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四)生態旅游農業構成未來農業新方向

是生態文化旅游核心區、生態旅游為主導產業,也是全國旅游圣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炎帝播五谷、興農耕創造了文化,留下了山地農耕生活方式。目前,建設旅農林生態產業鏈,把生態、農業、旅游業有機組成新型產業,依托古、老、粗、土、新、奇、特、優的田園風光,滿足游客求知、求新、求樂心理需求,以欣賞研究、保護自然和資源為目的、倡導生態旅游農業。

當前,林區已形成十大生態旅游農業開發模式:一是茶文化觀光農業展示園近萬畝。、二是干果休閑生態農業示范區,全區可發展干果50萬畝,已發展11.6萬畝,其中板栗10萬畝,可采收面積4.5萬畝,核桃1.6萬畝,可采收面積1.28萬畝。三是林藥立體農業開發區10萬畝,野生中藥資源分布廣,品種多,譽為中國藥草之都。四是林菌間作示范區百萬畝,年產值5000萬元左右,資源多,潛力大。五是農業種質多樣性展示園,六是原始小雜糧生態旅游觀光區。燕麥、喬麥、洋麥和各種野豆類比比皆是,可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農業格局,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七是城郊旅游農業示范區,以城帶鄉帶農村,率先實施城鄉結合,開發城郊旅游,形成田園風光。八是農業循環旅游再生模式。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推廣太陽能技術,開發鄉村清潔工程,使1.33萬農戶都有用上清潔能源。九是綠色旅游農業示范區,以綠色為主導,以農業為平臺,以旅游為基點,以效益為核心,利用綠色資源,提供綠色產品,開發綠色旅游,讓旅游與農業形成一個整體。十是品牌旅游農業示范區。開發認證“三品”18個,其中有機食品3個,綠色食品3個,無公害食品12個,一大批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二、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感

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加快,城鄉之間、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差距逐步擴大。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推進綠色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轉型農業發展方式是鞏固基礎地位,推進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有8萬人,5萬人在農村,占總人口62.5%。農業仍然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就林區生態保護工作而言,5萬農民個個都是護林員,人人都是環保者,如果農民沒有保護意識,那么林區保護也就無從談起,生態經濟也是一句空話。隨著旅農林生態經濟產業鏈建設,農業仍然是衣食之源、發展之本。經濟越發展,城鎮化、工業化水平越高,越要轉型農業發展方式,強化農業地位這是保障工業化、城市化和旅游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轉型農業發展增長方式是擴大內需,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

擴大消費需求,潛力在農村,關鍵是轉型農業的增長方式,農民的消費能力,核心是讓他們富起來后,改變消費生活方式和習慣。目前農村消費滯后,消費水平低,根本原因是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打工經濟占山區農民收入60%。從農業內部看,農民勞動生產率不足第二產業1/8,不到第三產業的1/4,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很難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制約了農民的農業收入。從農業外部看,外出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就業技能低下,大部分只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做的都是臟活、重活而工資低。有很多打工仔一年到頭勞動收入僅保生活費和路費,因而農民工對企業創造的剩余價值和對社會做出的無私奉獻遠遠大于他們正常收入。農村勞動轉移就業,農民非農收入來源,迫切需要農業增長方式的轉型。

(三)轉型農業運作手段是應對市場挑戰,增強農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近幾年,農村發展面對市場挑戰。大宗農產品價格難易和國際市場接軌,糧、油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國內低價農產品的進口壓力始終存在,所謂的優勢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標識與國際市場難以對接,市場準入至今還是一句空話。另一方面,園藝、畜禽、水產等主導產品出口難度大,近十年來呈逆差走勢。蔬菜上市因時差和路途遙遠而風險大價格一直偏低。

(四)轉型農業發展模式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中國農業是高度依賴資源條件,直接影響自然環境的產業。農業資源的利用率低,如化肥、農藥利用率僅在20%至30%之間,從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到現在的測土配方數據中,土壤有機質、全N、全K、全P含量普遍下降,這是危險信號。因此農業“靠天吃飯”、“靠資源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改革開放30年,從資源利用方式上,農村經濟增長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從微觀層次的經營中,打破小規模均田制格局,實現規模經營。從農業比較效益中,由弱勢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轉型是事關農村經濟質量和效益,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問題,也是農村經濟領域的一場重大革命,更是中國農業的重大轉折。

三、農業經濟發展的五個轉型

轉型農業增長方式是奠定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型,才能破解農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和難題,當前就對國際金融危機,必須毫不動搖地保增長,但保增長不能忘掉發展方式的轉型。

(一)以新觀念引領轉型

農產品供給由數量增長向總量平衡、調優結構和質量安全并重轉型。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轉型的引擎,也是構建農村經濟新型產業體系的先導。我們在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調整升級的同時,謀劃“十二五”、“十三五”后的發展,確定以低碳生活和循環經濟為主攻方向,重點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一是市場規則重建,有以法管市,依法護農,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機制;二是市場主體的重構,創新農業增長方式,讓二、三產業帶動一產業;三是政府行為的重塑,政府在宏觀上提高服務質量,權力配置上實行下移,使基層服務上有實力、實能和實效。

(二)以服務業加速轉型

林區政府提出打造旅農林生態經濟產業鏈,以旅游為龍頭、以農業為基礎、以林業為支撐,通過開發農業文化、生態旅游,使資源利用高效化。不放棄傳統產業,謀求旅農林新型產業,擴大農村經濟服務領域,不舍近求遠,而是持續發展的“遠謀近施”。

(三)以城鎮化推動轉型

建設五鎮兩鄉一濕地,把分散居住在條件惡劣,不利水、電、路建設的農戶用生態移民的方式,適當搬遷到城鎮,有利于的保護與發展。一是“空間拓展”和“功能提升”并重,以木魚、松柏、紅花、陽日和新華五個旅游鎮為核心,開展城鄉統籌;二是把農村“產業發展形態”與“城市空間形態”互融,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三是“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并進,以機場、鐵路和武神公路為依托,實現“陸、鐵、空”交通網絡。

(四)以開放招商助推轉型

走外向型農業之路,把擴大開放作為轉型的重要外源動力。以項目帶動招商引資、引技,以園區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重點,集中突破大項目,招攬創新人才。

(五)以農業生態建設深化轉型

以轉型保障農業生態建設,著力構建四個體系。一是農業生態規劃體系,以木魚觀光農業為主體建設旅游農業核心區,以紅坪、九湖為主體建設休閑農業區,以武神公路為主體建設生態廊道,以松柏、陽日、宋洛為重點建設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圈,建設覆蓋全區的大農業生態經濟體系。二是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把生態理念和綠色發展模式貫徹于各個農業領域,重點突出無公害、綠色、有機“三食品”認證工作,把清潔能源開發到村、低碳生活推廣到戶。三是生態農業文化體系。把培育生態農業文化植根于農村經濟建設中,創新文化載體和活動內容。四是生態農業評價體系。用綠色GDP作為生態考核指標,完善保護激勵機制和調控政策,為農村生態經濟提供支持和保障。

總之,農業的增長方式在開放中發揮優勢,改善人民生活中起到作用,改革創新和衡量科學指標體系中轉型,必須增加綠色農業投資,創建綠色企業,采用綠色技術,促進綠色消費,加強綠色管理,開展綠色教育。履行綠色農業責任,構建農村低碳文明生活,讓農民在低碳無污染環境在過上幸福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91精品视频在线| 琴帝type=小说|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网站免费看| 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91精品免费国产高清在线|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 我要看18毛片|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欧洲肉欲K8播放毛片| 亚洲校园春色小说| 爱爱帝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怡红院| 美女黄频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性感美女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精品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大炕上农村岳的乱| www日本在线观看| 性色AV无码中文AV有码VR| 中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中文字幕在线国语| 美女脱精光给男生摸|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在线|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在线入口| 欧美性受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 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