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偏頭痛病因認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感受風邪
歷代醫家均重視風邪在本病中的作用。《素問•風論》指出:“風為百病之長,至其變化乃為它病……”。在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中,風為之長,其它邪氣都依附于風而令人發病。同時風為陽邪,其性輕揚,《素問•太陰陽明論》謂“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而頭為諸陽之會,位居高巔,三陽六腑清陽之氣皆會于此,三陰五臟精華之血亦皆注于此。因此風邪易侵襲而致頭痛。《內經》以降,醫家對偏頭痛與外風的關系多有論述,唐《外臺秘要》指出:“頭痛是因,體驗陽經脈為風所乘”。宋代對偏頭痛與外風的關系論述更為詳細,如《太平圣惠方》有“夫偏頭痛者,由人氣血俱虛,客風入于諸陽之經,偏傷于腦中故也”的論述;《圣濟總錄》亦有“偏頭痛之狀,由風邪客于陽經,其經偏虛者,邪氣湊于一邊,痛連額角”的論述。明代秦景明在《癥因脈治》中指出:“傷風頭痛或半邊偏痛,皆因風冷所吹,遇風冷則發”。這里所說的“風”皆指外風而言。
2情志內傷
偏頭痛的發生不僅與風邪關系密切,與情志因素也密切相關。中醫認為“腦為髓之海”,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若情志不暢,肝氣郁滯,氣郁化火,陽亢生風,風陽上擾巔頂,則易發本病。《辨證奇聞》說:“此病得之郁氣不宜,又加邪風襲之于少陽之經,遂致半邊頭痛也。”頭內為腦髓,腦藏元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只有頭腦功能正常,才能有肝主疏泄、藏血、藏魂、主謀慮等功能的正常發揮,而這種生理狀態的保持又全賴陽氣之升騰。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指出:“凡上升之氣,皆從肝出”,若肝陽升而無制,肝陽化風,風陽上擾則可致腦絡痙攣而痛。《素問•方盛衰論篇》稱“氣上不下,頭痛巔疾”,張錫純稱此為“腦充血頭痛”,認為是“臟腑之氣,有升無降,而自心注腦之血為上升之氣所迫,遂致充塞于腦中血管而作疼作暈也”。《醫學心悟》認為:“偏頭痛,其痛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多系肝經風火上擾所致”,因肝為剛臟,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情志刺激易引起肝木風動,風陽上擾。因此肝風內動,肝陽上擾為本病之重要病機。情志失調與瘀血的產生也有一定的關系。情志不遂,則氣機郁滯,氣滯則血亦滯,故能致瘀。如《靈樞•百病始生》說:“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素問•生氣通天論》認為:“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說明由于情志不調,氣機不舒,初病氣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臨床常可見到偏頭痛患者因情志急憤而致病者,多與瘀血凝滯,阻滯腦竅有關。
3飲食不節
本病之發生與飲食習慣有一定的關系。若素體肥胖或嗜酒肥甘,恣欲無度,飲食不節,則可傷及脾胃,致脾胃虛弱,運化之職不行,濕蘊中焦,聚濕生痰,痰濁上壅,易致蒙蔽清竅而為害。中醫認為“百病皆因痰作祟”,痰為濁陰之邪,粘稠滑膩之物。《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指出“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痰隨氣而無處不到,腦為人體真氣所聚之處,故痰極易凝滯于經絡和腦臟,導致痰蒙腦竅或阻滯經絡。同時痰又具有粘膩、滯澀之性,因而在病勢上表現為病情纏綿,不易速效,病程較長。
4憂思勞累
憂思勞累亦可導致痰濁內生。勞則耗氣,思則傷脾,如果脾氣運化無力,水濕停留必釀變痰濁,痰濁內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邪害清竅則可引發頭痛。正如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憂愁傷肺,過于憂愁,則傷肺擾腦,氣機閉塞;長期勞神則耗傷心脾氣血,使氣血不足,運行無力,血行澀滯則可導致瘀血內阻,清竅不利而使頭痛發作加重。一般認為偏頭痛的發生與職業、文化程度、智能、社會階層并無明顯關系。但我國1991年的調查資料表明[3],腦力勞動者患病率高于體力勞動者,技術人員的患病率高于其他職業,推測本病可能與長期用腦勞傷心脾有一定的關系。
5久病致瘀
瘀血的產生主要與氣有關,血液運行全身的動力是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雜病源流犀燭•跌仆閃挫》說:“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氣虛不能推動血液的運行,也必然會產生瘀滯。另外風邪、寒凝、濕滯、痰阻等病理因素均可致脈絡瘀滯不通而形成瘀血,瘀血既成便又形成一種新的致病原因而使血瘀證加重。《證治準繩•頭痛》云“頭像天,三陽六腑清陽之氣皆會于此,三陰五臟精華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主賊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陽,或瘀塞其經絡,因與其氣相搏,郁而成熱則脈滿,滿則痛”。這一論述充分說明風火痰等病理因素,均可導致血行緩滯,瘀阻腦竅,而致不通則痛。腦為精明之府,不論何種原因導致的血液運行不暢,瘀血阻于腦府,閉塞腦脈,都會出現神機失暢,絡道不通而出現頭痛等臨床表現。偏頭痛為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病程較長。《素問•痹論》指出:“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失疏故不通”。葉天士認為“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臨證指南》),偏頭痛病久入絡,“瘀塞經絡,與氣相搏,脈滿而痛”(《證治匯補》)。這些都提示多種慢性病,病程久遠,多在某種程度上兼有血瘀,即所謂“久病多瘀”。
綜上所述,風動、痰阻、瘀滯為偏頭痛的主要病理因素。在本病的發作過程中既可單獨出現,又可以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因痰阻氣滯則血絡易瘀,瘀滯氣血則痰濁易留,風邪每多兼挾痰濁、瘀血上擾,痰瘀每易借風動為患。偏頭痛的病因雖有種種不同,但其發病機理確有共同之處,即所謂“不通則痛”,但其程度及性質上又各有其特征和差異,這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