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類學生教育現狀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政治態度方面。目前,學生的思想意識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學生在思想上仍存在著一些困惑。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有一定的政治覺悟,有93.8%的學生關注國家的發展,關心國際政治的變化,擁護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較強的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校學生大多來自于農村,由于他們切身體驗到了農村的變化,這使得他們對我國的政治現狀持肯定態度。被調查者中有96.3%的學生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抱樂觀的態度。但一些學生在政治思想上還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其中有41.4%的學生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在入黨動機的問題上,有38.7%的學生入黨動機存在功利性,他們不是以社會形態是否進步、社會理想是否科學為標準,而是用自我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問題。
2.心理素質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我校學生的自立意識、進取意識、競爭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們能認識到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和競爭的殘酷性,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但隨著高校擴招,高職高專的錄取分數線逐年降低,導致很多學生入學時普遍存在著自卑心理,對自身的認識和定位不明確,從而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
3.擇業觀念方面。絕大多數學生對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信心不足,擇業心態失衡。有部分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時,感到無所適從。其中有41.1%的學生認為很難找到工作,有60.5%的學生認為學歷、能力和專業是人才競爭的三個主要方面,對競爭的認識相對客觀。
4.職業道德方面。調查顯示,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對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認識不夠,部分學生更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愿意留在縣級以上的醫院,不愿到鄉鎮醫院去工作。目前就業形勢較好的專業的學生在簽約過程中未能夠遵守誠信的原則。
5.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但社會公德略顯不足。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他們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但在社會公德方面卻略顯不足。有98.1%的學生都能利用閑暇時間幫助父母做家務;而只有58.9%的學生樂于參加學校或社區的公益勞動,有22.8%的學生表示受同學的影響會去參加,有8.3%的學生則表示對這類公益活動感到厭煩。
6.個體行為趨于理性。在社會現實和學校心理輔導的影響下,學生的消費、娛樂及助人行為趨于理性,有63%的學生不會去攀比,另有28.7%的學生表示會主動阻止攀比現象。學生的課余時間主要用于完成作業、溫習功課、參加文體活動、讀書看報等活動。很多學生表示在助人過程中會注意保護自己,體現了新時代的道德觀。但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能力還不強,心理調適能力較弱,在成長過程還存在一些困惑和不適應,主要表現為戀愛心理不成熟以及學習動力欠缺。
二、加強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醫學類高職高專教育旨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醫療事業的專門人才,為我國的基層醫療、醫藥和疾病預防事業提供服務。高職高專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在素質結構和知識層次等方面存在著的諸多差異,而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與其他高職高專學生相比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要結合實際采取適當的對策來加強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筆者根據醫學類高職高專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工作經驗,在分析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的基礎上,提出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加強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1.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上好政治理論課,使學生在正確認識“三大”規律(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基礎上,明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二是結合國內國際的形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劃清“四個重大界限”,使學生認識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性。三是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論,回顧中國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經濟凋零、政治動亂、軍事潰敗,見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民族復興的輝煌,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四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正確認識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最廣大中國人民的現實選擇。五是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才能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使學生明白自從17世紀70年代英國產生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以來,社會制度的變遷就同政黨制度的變化密不可分;要讓學生了解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符合中國的特殊國情的,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應有之義。
2.加強醫德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良好的醫德是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必備的素質要求,這也由醫療衛生行業的自身特點決定的。然而,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在報讀醫學類高職高專時較為盲目,缺乏立志從事衛生醫療工作的思想準備和必要的醫學職業道德,這就使得加強學生的醫德教育顯得更為必要。一是要對學生進行“以人為本”“德技雙馨”的醫德教育。認真組織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將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的健康事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二是要開展優良傳統醫風的教育。向學生介紹古代的扁鵲、華佗、孫思邈以及現代的白求恩、林巧稚、趙雪芳、吳孟超等醫療行業楷模的事例。三是要選拔具有良好醫德醫風的教育者。要推薦和遴選“德技雙馨”的醫生作為從教醫師和實習帶教醫師,創造良好的醫德教育氛圍。四是要始終抓好醫德醫風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新生開學典禮時要進行“醫學生誓詞”的莊嚴宣誓,并在教學、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畢業實習環節始終抓好醫德醫風教育,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高尚醫德醫風的重要性。五是要經常開展“假如我是一個病人,假如我是患者的親屬”,以及“我善待患者“”患者善待我”的雙向互動活動。六是要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克服怕臟怕苦的不良思想,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注重理性思維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校學生同其他高職高專學校的學生一樣,在中學階段大多不太注重學習書本知識,忽略理性思維的培養,學習成績較差,這也是導致他們考不上普通本科的原因。當這些學生進入高職高專學校后,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珍惜在校學習的寶貴時間,穩定心態。教師在為他們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同時,還要注意改變他們在中學階段養成的“重實踐,輕書本”的不良習慣,注重理性思維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學好醫學理論的有效方法,夯實醫學理論基礎,為將來更好地掌握更先進的醫學應用專業技術提供有力的保障。
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進行重視理性認識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書本上的知識來自實踐,來自前人經驗的總結,能夠為實踐技術提供指導,具有拓寬人們視野的前瞻性作用。二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更新思維方法,提高各門專業課程的成績,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三是要引導學生用勤奮學習獲得的專業知識來指導實驗、社會實踐、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論文(設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四是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開闊視野,關注本專業應用技術的前景,牢固掌握各種知識和本領,為將來在技術上精益求精提供良好的基礎;五是要做好“醫學結合,醫地合作”工作,開放教學資源,努力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為學生掌握高技能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搭建公共平臺。
4.以克服自卑心理為切入點,提高學生的專業心理素質和競爭能力。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社會經驗較少,再加上他們大多是由于高考成績較差才來學校就讀的,他們大多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迫切。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他們認識到一個人的成長道路是由主客觀情況決定的,不是完全由個人的主觀愿望決定的。個體的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個人只要盡自己的努力,為集體、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其人生就是有價值的。而學好醫學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投身于救死扶傷的醫療事業,這本身就是一種人生價值的體現。二是要組織開展有意義的班級集體活動。這些集體活動既要能拓生的活動空間,幫助其克服封閉、孤獨的不良狀況,又要能有利于學生增進人際關系,形成外向、熱情、開朗、寬容的良好品質;既要能培養學生自強自主的精神,又要能培養其樂于助人的個性品質。三是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實事求是。并在逐步明確自身定位的基礎上,既能清醒地看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正確地宣泄自己的情緒,又能正確地對待他人、集體、社會對自己的態度,保持心理平衡。四是要有意識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要使二者在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等方面實現有機結合。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并配備充足的心理咨詢教師和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并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五是要努力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教育)“精致化”,營造心理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并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心理素質教育要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工作人員實施,并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同時,學校還要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形成全員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