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核醫學本科教學中參與科研活動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傳統的醫學本科生是以醫學理論基礎課為主的授課式教學模式,而臨床實踐和技能操作則是畢業前的教學主要模式。核醫學是一門綜合性醫學,不僅有影像診斷,還有治療和實驗室檢驗,結合臨床非常緊密,并具有單獨的核醫學病房用于治療,這就要求我們的本科生在畢業后有較強的臨床技能及臨床知識才能順利上崗。所以,在大學四、五年級的臨床實踐培養一直被認為是重點。但是,好的臨床技能是建立在早期過強的理論基礎上的應用,如何調動本科生的學習積極性及興趣成為早期教學的重點。通過開展科研實驗、興趣小組和開放性課題討論等活動,引導在校大學生早期參與科研活動,一方面培養了醫學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臨床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科研創新能力及醫患溝通能力,同時還有利于醫學的教學質量和臨床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科研活動;核醫學;本科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推廣,醫學院校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緊密關注。專家指出: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養成;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非常重要;實踐對于大學生是成長的關鍵因素[1]。我國本科教學質量最為明顯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也就是社會實踐能力較差,因而讓本科生早期參與科研活動正是培養他們多種能力的首要途徑之一[2]。核醫學是密切結合臨床的影像學科,是目前最先進的分子影像學,掌握著最前沿的科研技術,因此,從本科生就開始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日后的工作及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更好的應用現代教育手段,早期為學生講解如何查閱文獻資料,收集科研實驗的理論依據及方法,尤其是英文文獻的閱讀,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本科生了解最前沿的科研及醫學理論,總結科研方法及科研依據[3]。不僅有利于培養本科生的學習積極性及興趣,還通過早期讓學生加入科研活動,讓學生作為科研活動的主體,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及目的。一方面加強了醫學基礎理論的掌握,另一方面通過自己建立的科研方法得以進一步的升華,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思考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4]。
1研究方法
1.1研究目標
本項目將探討早期參與科研活動在核醫學本科教學中的作用。
1.2研究內容
建立一套完整、系統、有效的早期科研教學培養體系。通過對影像本科生的核醫學科研教學指導,穩固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和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激發學習核醫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全面、綜合、系統分析影像的能力,提高對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能力,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1.3具體研究方法
1.3.1通過互動學習模式教授影像專業理論知識,首先讓學生掌握各影像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概念,配以課間醫院實習,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3.2通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從帶教老師自己的科研實驗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學會如何查閱中英文文獻資料,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小組設立組長,負責每位組員閱讀文獻數量及內容的分配,最終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向老師匯報閱讀文獻的情況及體會。其中,英文文獻占到總文獻量的一半。
1.3.3以帶教老師自身的科研實驗為中心內容,采用提問互動、討論等教學方法設立每個小組的簡單分課題,學生為分課題的主體,老師起到輔導作用。
1.3.4以核醫學小動物實驗室為科研活動場所,核醫學老師的課題經費為科研活動的資金來源。
1.4研究技術路線
1.5項目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從參與課題角度出發,查閱相關核醫學資料及文獻,以了解國內外核醫學教學改革的現狀。(2)調研階段:通過大量中英文文獻及相關核醫學資料的閱讀,了解本課題的國內外研究前沿和最新動態,總結歸納本課題的科研實驗的具體實施方案。(3)實施階段:以分小組形式,在總課題的基礎上設立子課題,并且由高年資住院醫師以上醫師負責,讓每組學生自己擬定實驗方案,且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及整理,與本組負責老師討論。早期參與臨床與科研,讓學生帶著問題來掌握核醫學的臨床知識及科研方法,并將且與臨床應用相結合。(4)分析總結階段:收集資料,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實驗數據,撰寫論文。
2研究結果
通過這樣的科研興趣小組的活動以及指導學生大量文獻的閱讀,與我校在校臨床本科第3學期的學生共同成功申請了內蒙古醫科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英才培育”項目科研基金(項目名稱:89SrCl2聯合放療治療骨轉移多中心臨床研究,編號:2016YCPY024),并順利結題。從這項科研立項、申請、中期匯報及結題答辯這一系列的科研活動中,參與此項科研活動的大學生不僅充分學習了相關核醫學的內容,同時利用掌握的中外文獻檢索方法,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了解到了核醫學相關領域的前沿動態,最終運用所學知識在核醫學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一項科研活動。我們通過探索性實驗和開放性科研課題等形式,吸引在校醫學生早期參與科研活動,培養了在校大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與科研能力,已取得了較明顯的實驗效果[5]。
3研究結論
教學過程中,“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學生被動學習的根源所在,而通過早期參與科研活動,讓學生自身作為科研活動的主體,通過大量中英文文獻的閱讀,增強學生核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及興趣,培養學生閱讀和思考的良好習慣,還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通過核醫學教改,使學生早期接觸科研實驗、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通過大量中英文文獻的閱讀,增強學生核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英文水平,培養學生閱讀和思考的良好習慣。4討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6]。要達到這一要求,單靠理論教學和傳統的驗證實驗是遠遠不夠的。正如一位七年制醫學生從自身經歷出發所言:近年來普遍進行的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雖然較以前有了很大進展,但仍因學生很少真刀實槍地進行科研而不能令人滿意[7]。讓本科生早期參與科研活動這樣的教學經歷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對醫學基礎理論的掌握,另一方面通過自己建立的科研方法得以進一步的升華,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思考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的在校醫學生通過完成了這次科研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了自主學習、實踐能力、改革創新能力、醫患交流能力和臨床適應能力,也為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7]。除此以外,在校醫學生早期參與科研活動還有利于帶教老師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實驗室的開放,初步實現了教學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和重點實驗室的有機銜接[8]。這樣的教學改革對于帶教老師是一種激勵政策,老師被學生的求學欲望感染,科研興趣提升,促進核醫學教師對核醫學發展前景的憧憬及激勵老師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以更好地教學及發展核醫學的人才隊伍;對于在校醫學生而言,這樣的科研活動經歷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尤其對核醫學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不僅讓學生對醫學科研有了一定程度的體會,促使他們在日后的理論學習中開闊思路,拓寬眼界,而且他們也熟練掌握了文獻檢索的方法,成為他們學習的必備工具,這樣的學習方法是目前美國各大醫學院校在校大學生普遍運用的學習方法,也說明我們的早期參與科研活動在核醫學本科教學中的起到了啟發與促進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已經與國際先進醫學教學接軌,有利于培養高科技醫學人才[9]。同時,這樣的科研活動也使給師生提供了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本科生得到教授們的專業指導,促進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密切了師生關系[10]??傊尡究粕缙趨⑴c科研活動是核醫學本科生教學中的一次改革,讓學生以主體角色進入簡單科研實驗,體會科研的意義,領會核醫學理論知識的精華,為日后的臨床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秦穎,肖智.高??蒲兄行脑卺t學生科研素質培養中的作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8;(5):773-775
[2]周志涵,葛金文,宋禎彥,等.醫學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建立———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例[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9):53-54
[3]劉穎,孫誠.改善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環境的若干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11;(6):33-36
[4]梁向艷,劉利兵,劉芳娥,等.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外科研活動的重要性[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4):438-440
[5]陳正瓊,楊鷹,李真,等.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婦產科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醫學教育探索,2010;(8)
[6]李曉飛,賀莉芳.淺談科研活動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以寄生蟲學教學為例[J].高校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研究,2013;(8):75
[7]李應存,史正剛.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醫教研一體化下教師培訓的初探[J].繼續醫學教學,2018;(4):70-71
[8]陳正瓊,楊鷹,李真,等.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婦產科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100-1102
[9]胡永秀,何秀娟.醫學本科生基礎教學階段開展科研活動的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8;(2):118-119
[10]周志涵,葛金文,宋禎彥,等.醫學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建立_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例[J].課題研究,2017;(9):53-54
作者:王相成 李強 王爾祺 白俠 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