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檢驗師臨床溝通能力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臨床—檢驗溝通能力是現代醫學實驗室對檢驗師的重要要求,是保證檢驗工作質量、提高實驗室診斷的準確性、及時性,使醫療過程更加合理、有效、流暢、規范、安全的關鍵環節。培養檢驗師臨床溝通能力及充分認識臨床—實驗室溝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過加強其溝通意識,增強臨床醫學相關知識培養、調整教學方式及完善相關制度等途徑來實現。
【關鍵詞】:
檢驗師;臨床溝通;醫學教育
在臨床診療中,臨床—檢驗溝通是醫療服務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保證檢驗工作質量、提高診斷準確度、減少診療失誤的重要環節。檢驗師溝通能力的培養是當今世界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進行醫療實踐、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1-4]。提高檢驗師及相關專業學生臨床溝通能力是當前醫院管理及醫學教育的一個難題,現結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檢驗醫師培養實際,對如何培養其臨床溝通能力進行探討。
1更新觀念,充分認識臨床—檢驗溝通的重要性
1.1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隨著檢驗診斷項目的爆炸式增多和檢測技術的快速更新,實驗室醫學從過去的“化驗”、“醫學檢驗”轉變為現在的“檢驗醫學”,對于檢驗專業有了新的定位。檢驗醫學的本科培養,也不再是培養只會操作儀器、“以標本為中心,以實驗數據為目的”的“檢驗匠”,而是培養可以密切結合臨床、把有限的實驗數據變為高效的診斷信息,“以病人為中心,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目的”的“檢驗醫師”[2]。我國《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中第二十條指出: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提供臨床檢驗結果的解釋和咨詢服務[5]。因此,現代醫學對于檢驗師的要求如下:①掌握實驗方法的原理、臨床意義,幫助臨床合理選擇實驗,正確地分析試驗結果,用于診斷和治療;②掌握正確規范的標本收集與運送以保證分析前質量控制;③具有分析臨床資料(患者資料、病情變化、治療方案)的能力,保證分析后的質量評估,并對臨床的診治工作提出建議;④可以參與臨床會診、解答技術咨詢。以上需求使得檢驗師的臨床溝通能力培養勢在必行。
1.2檢驗醫師制度推進與落實的需要國外“檢驗醫師”的培養體系相對完善,每個醫檢人員均經過嚴格的臨床輪轉、培訓、考核方可進入實驗室工作[3]。我國“檢驗醫師”概念及培養目標自1993年由國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后,其推行和發展均相對滯后,國內少部分地區雖有“檢驗醫師”崗位,但工作內容實質與檢驗師并無差異,起不到“溝通臨床、輔助診斷”的預期作用[4]。相應體現在我們的本科教學中,并未重視臨床和檢驗知識之間的結構差異;而這種忽視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在實驗室醫學飛速發展的當前,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
1.3醫學檢驗本科專業培養模式的需求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醫學檢驗本科專業做出了調整:原歸屬于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專業的醫學檢驗專業(100304),納入到新成立的一級學科醫學技術類(1010)之下,專業名稱改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制由五年制改為4年制,學位由醫學學位改為理學學位[6]。檢驗醫學專業“五改四”的調整更注重于不同層次的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卻一定程度加劇了“檢驗”脫離“臨床”的現狀,勢必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從而無法很好滿足臨床需求。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需加強與臨床溝通的意識,在檢驗師的繼續教育中重視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
2檢驗師臨床溝通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措施
2.1擴大正面宣傳,加強學生的自信心當前國內無論在醫科院校專業設置還是醫院科室設置上,醫學檢驗專業和檢驗科往往被當做“技術專業”、“輔助科室”,造成了大部分在校的檢驗醫學生和檢驗師自信心不足。他們不敢走出實驗室、走進臨床,也無法與臨床醫師面對面交流,進一步限制了對臨床相關知識學習的信心和動力。醫學院校應充分認識這一點,從多方面入手,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和職業教育工作。首先,做好入學及入職思想教育,堅定學習信心。通過介紹國外“檢驗醫師”制度和模式的成熟和成功,增強學生及醫檢人員對于“檢驗醫師”制度必將成為大趨勢的信心;其次,在本科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多采用CBL教學[7],以臨床—檢驗溝通案例入手,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灌輸“臨床溝通”理念,使之成為一種常態意識。另外,在實習帶教中加強實習生與臨床的接觸,通過解答電話咨詢、電話了解患者病情、定期開展檢驗相關病例討論等形式,增強檢驗醫學實習生對既有知識的應用及與臨床對話的自信。
2.2完善課程體系設置,提高學生的醫學素養中山大學醫學院檢驗醫學專業的5門主要臨床課程(《臨床檢驗基礎》《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免疫學檢驗》《血液學檢驗》)帶教教師均為各附屬醫院主管及主任檢驗師,并且同時分擔臨床本科專業《診斷學》中《實驗室診斷》的帶教。這樣的教學安排意在能更多地向臨床專業的學生提供實驗室醫學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將臨床診斷知識與檢驗課程更緊密地融合教授給檢驗學生。另外,根據醫學生人才培養體系和目標的要求,科學構建醫學檢驗—臨床醫學跨學科教學相關課程群。在課件制作方面,以醫學檢驗主要課程以及臨床醫學專業《診斷學》課程為基礎,以臨床《診斷學》中《實驗室診斷》的課程結構和內容為主線,對醫學檢驗的5門基礎課程進行重構整合,在檢驗技術課程中融入臨床診斷思路,為檢驗醫學生建立起系統、規范的醫學診斷知識結構和框架。在知識傳授方面,通過理論講授結合實踐鍛煉,鼓勵學生使用溝通方法和技巧,使之成為檢驗醫學生基本素質之一。
2.3調整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調整教育教學方式,加大教育教學研究,是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根據中山大學醫學培養實際,開展了相關的課題研究。為了解決本科教學中由知識結構差異而造成的臨床和實驗室割裂,建設了“臨床—檢驗醫學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是針對檢驗醫學及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設計構建的一個開放式教學資源庫,基于PBL+CBL教學模式,內容緊扣“檢驗與臨床溝通”,應用傳統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形式,通過來自臨床的一線資源,結合整合課件、微課、臨床標本采集視頻、經典案例、情景設置、問答互動等方式,為實驗室與臨床之間架起橋梁。既可作為臨床專業三年級《診斷學》和檢驗專業《臨床檢驗學》等課程教學的輔助資料庫,也可作為五年級實習生、臨床醫師、檢驗師的繼續教育資源,在本科教學和醫院繼續教育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2.4完善制度建設,提供良好環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溝通環境是政策落實的關鍵,也是實現本科教學及繼續教育目標的基本保障。通過設立專職“臨床溝通”崗位,由具有臨床背景并有豐富實驗室工作經驗的醫師專職承擔該項工作;制定《檢驗科與臨床溝通協調會議制度》《檢驗科與臨床科室溝通制度》,通過參與臨床查房和疑難、危重病例的會診,對檢驗結果做出解釋,并依據實驗室結果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提出建議;定期向臨床征詢,如檢驗項目設置合理性等相關專業意見,隨時接受臨床有關新項目需求的建議,并進行答疑、咨詢和反饋,定期評估、匯總;定期在臨床科室進行實驗室相關知識專題講座,在檢驗科內開展檢驗相關病例討論;每半年舉辦一次全院范圍的檢驗科與臨床科室協調會議,加強臨床各科室與檢驗科間的溝通協調。工作過程中收集大量一線資料,總結后又用作本科及繼續教育的教學資源,收入“臨床—檢驗醫學教學資源庫”,形成教學—醫療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通過在學期考核中適當增加臨床案例分析、實習生出科考試中增加“臨床溝通”部分內容等方式完善臨床溝通的考核機制,保證檢驗—臨床溝通交流和其教學質量[8]。醫學檢驗師及檢驗醫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已經逐步成為我國醫院、醫學院校的教學新熱點和難點。隨著實驗室醫學的快速發展、不同專業之間知識壁壘的形成,使臨床與實驗室溝通缺乏而出現的問題愈加復雜,醫學院校和醫院承擔的醫學生教育、醫技人員繼續教育的責任也會越來越重。落實“檢驗醫師”制度,實驗室醫學本科教育與國際接軌、建立科學規范、行之有效的臨床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正在成為我國醫學檢驗專業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劉丁,鄭俊松.談醫學院校檢驗醫師的培養[J].醫學教育探索,2006,5(11):1040-1041
[2]張躍銀,鄭峻松,馮連貴.淺談檢驗醫師培養[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15(2):317-318,320
[3]任碧瓊.淺談意大利檢驗醫學教育與崗位設置的模式[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4,37(12):989-990
[4]喬蕊.中國檢驗醫師培養現狀淺析[J].繼續醫學教育,2015(1):5-7
[5]申子瑜,秦曉光.規范臨床實驗室管理行為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2):125-127
[6]陳婷梅,尹一兵,馮文莉,等.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教學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8):38-39
[7]尤紅娟,劉曉梅,李小翠,等.CBL應用于醫學微生物理論教學的初步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6):100-101
[8]許國瑩,劉家秀.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229-232
作者:謝曉英 李紅玉 鄧雅文 黃松音 單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