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生思政教育醫患關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當前醫患關系對醫學生的影響
為了解醫學生在當前醫患關系背景下的思想現狀,我們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對進入臨床實踐階段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研及焦點訪談,一方面,了解當前醫患關系對醫學生的專業思想穩定性帶來的影響,以及他們對職場前景的自我認識;另一方面,了解他們對醫患關系的定位和認知情況,引導他們提出個人對改善醫患關系的思路和舉措。
1.從專業思想穩定性角度看,當前醫患關系影響到了醫學生的職業選擇傾向。在被問及當前醫患關系,是否對專業思想有影響,是否愿意繼續從事醫生職業時,88%的被調查者表示將繼續從醫,有8%的學生選擇放棄夢想,或者是可能離開這個行業,其中有部分是目前持觀望態度的低年級學生。另有4%的答題者表示可能考慮不做醫生,但與醫患矛盾無關。其中,在愿意繼續醫學夢想的學生中,僅有9%的答題者認為醫患關系緊張對自己沒有影響,其他或多或少都有影響。從積極的角度而言:當前醫患關系促進了醫學生對提高人文素養,加強溝通能力,增進人文關懷的關注和理解,大家不約而同強調了醫患溝通的重要性,提到要“學會處理醫患關系”,“學會更多的理解、寬容”。同時,也促使醫學生更加重視個人專業能力的學習和提高。不少同學提到,要鞭策自己提高醫術,“精益求精”、“看好自己的病人”,從客觀上減少因為醫術不精而產生的醫患矛盾。從消極的角度看,一是當前醫患關系將客觀上引導醫學生個人未來從醫行為的防御性。同學們都提到要更多地保護自己,可以想見的結果是未來醫生防御性醫療行為的增加和醫患之間信任感的缺失。二是影響了醫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不少同學說要選擇風險小的科室,而不是依據個人對專業的喜好和個人特點來定科,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學科人才培養的不均衡性。總體上看,雖然有不解和困惑,但目前絕大多數的醫學生專業思想繼續保持穩定,并能理性看待問題,自我加壓。同時,現實也確實給醫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保護自己”和“謹慎”這樣的詞語頻頻出現,這必將導致防御性醫療行為的產生和醫學領域創新探索能力的或缺。以下兩段話最能反映出同學們的矛盾心理:“情感上悲憫患者,理智上保持戒心,做好自己的同時保護好自己”,“盡力做好,學會更多的理解、寬容、感恩、在專業上更加謹慎,也要學著更好的保護自己”。
2.從醫學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角度看,當前醫患關系客觀上影響了醫學院校未來生源。醫學領域從業人員對于醫學專業的正面評價和肯定的態度減弱,勢必影響到行業信譽和影響力,客觀上動搖了醫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也就是學校最看重的生源。從未來角度看,這比動搖現有醫學生的專業思想所產生的影響將更可怕,也更深遠。子承父業是中國的一項傳統,但在2011年中國醫師協會的第四次醫師職業狀況調研報告中,僅有6.83%的醫師希望自己的子女從醫,不希望的比例高達78.01%。在前三次調研中,這一比例分別為53.96%、63%、62.49%。此次陡升至78.01%,再創新低。[3]針對于此,我們在深度訪談中也特別關注了這個話題,當被問及是否會推薦親戚的小孩讀醫,68%的答題者明確表示不建議,“堅決不會”,甚至要“遠離醫療系統”。另有12%的答題者表示會建議,因為他們認為任何行業都存在一定的風險,要客觀看待。有32%的表示,不會干涉意見,但是會客觀分析行業的利弊,由小孩自己做出選擇。中國有句古話,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可見救死扶傷的醫學在古代就擁有的至高地位,醫學所面對的是人,人體的復雜性決定了這門學科的高難度和技術性。一個國家需要一群優秀、素質高的人,用優秀的醫療服務水平拯救更多的生命。而近期,教育部網站剛剛的研究生招生國家分數線顯示,醫學分數線連續3年保持每年5分的降幅。這一現實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醫學人才的缺乏必定會影響醫學學科的發展,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從而演化為醫患矛盾的更深層次原因。
二、加強當前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
1.加強對醫學生心理狀態關注,積極疏導,正確理解和認識醫患關系。在當前這樣一個自媒體的時代,信息的傳播爆炸性呈現,醫患糾紛事件第一時間迅速傳播并放大。特別是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背景下,“屢屢出現的醫患矛盾,讓醫學生在誠惶誠恐之余更增添了對所學專業以及今后從事職業的懷疑”。[4]因此我們要加強對醫學生健康職業心理形成的關注,加強疏導,幫助醫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醫患關系,加強生命意識教育和醫生職業的責任感。醫患關系是醫療實踐活動中的最基本人際關系,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是由醫療資源投入、醫療保險制度的不完善、少數媒體的不實報道等多種綜合因素所造成的。但醫生始終是醫療行為的主動實施者,是醫患關系中的“主角”,積極的醫師行為會營造積極的醫患關系。[5]作為醫學生要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從自己做起,以積極的姿態去面對醫患關系,通過不斷提高個人專業素養,提升專業能力,學會更積極的溝通和交流,從而為改善醫患關系盡到自己的努力。
2.要培養學生甄別信息和辯證看待事情的能力。比如不少同學都談到避開高危科室。在網上,耳鼻喉科被不少醫生列為了“醫院暴力”的高危科室,但實際上危險是相對的,耳鼻喉科專家,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德輝副院長在3月7日《醫學界》主辦的醫患溝通和極端事件預防研討會上,就對此給出了應對方法和技巧。像這樣的一些信息就需要及時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認清問題。處于自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聯系實際,拓寬途徑,提高效果。
三、結論
在醫患矛盾頻出的大環境下,作為醫方,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己所能,以專業的醫學素養、良好的溝通能力去治療疾病,安慰病人。醫學院校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出這樣具有綜合能力的醫學人才,作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主力軍。但醫療領域和醫療行為的特殊性,決定了醫患關系是涉及到全社會各部門的綜合性問題。在全國兩會上“,醫改”“、醫患關系”始終是代表們熱議的焦點話題,相信在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下,醫患關系一定會有更大的改觀,正如一位醫學生的新年夢想中所說:希望有一天醫生能心無旁騖地治病,患者能接受合理和準確的治療。愿醫生和患者之間再無隔閡,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態度面對我們共同的敵人———疾病!
作者:杜楚源 王小林 單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