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質層在暗背景下被襯托的細胞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用HRTⅡ代/Rostock角膜模塊對正常人眼角膜結構進行觀察和分析。方法:應用激光共焦顯微鏡對46例(92眼)正常人的中央角膜,上下方角膜緣進行檢查分析。結果:上下方角膜緣可觀察到Vogt柵欄狀結構,并可動態觀察到血細胞在血管內流動。上下方角膜緣表層上皮細胞密度低于中央表層上皮細胞(P<0.05)。Langerhans細胞(Lcs)位于角膜35~60μm處,其形態表現為細胞核較大且樹枝狀突起較多或者核較小且突起較少,可能分別代表Lcs處于成熟和未成熟狀態。Lcs平均密度角膜緣明顯高于角膜中央,角膜中央Lcs不可計數。正常人角膜上皮基底細胞下層神經排列較規則,平行走行,深層神經纖維較淺層神經纖維粗大,彎曲度小,少見分支,纖維之間的交聯很少,神經串珠清晰可見。角膜中央前基質細胞與后基質細胞平均密度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角膜中央厚度為551±39μm。結論:激光共焦顯微鏡能在三維空間、實時、活體條件下對角膜組織進行無損傷的光學斷層掃描成像,觀察角膜各層細胞、神經及膠原等形態結構,并可研究其動態變化,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角膜Langerhans細胞激光共焦顯微鏡
海德堡視網膜斷層掃描系統Ⅱ代(HRTⅡ)是利用共聚焦激光的原理獲取和定量分析眼后節三維形態的儀器,通過增加Rostock角膜模塊組(RCM),HRTⅡ可以轉變成共焦激光角膜顯微鏡,用來獲取和分析角膜各層面二維圖像和整個角膜的三維圖像。我們應用HRTⅡ代/RCM檢查了92個正常人角膜,為進一步研究各種角膜疾病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46例受檢者(92眼)來自2006年10月~2007年2月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眼科接受屈光手術術前檢查及常規體檢者,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齡20~61歲,平均38.3±10.9歲。所有受檢眼均無外傷、感染及配戴接觸鏡史,經裂隙燈顯微鏡檢查角膜透明,檢眼鏡檢查無異常。作為正常健康眼入選本研究。
1.2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查表面麻醉后滴50ulVidisic眼凝膠(美國博士倫公司生產)于物鏡頭表面,蓋上一次性無菌角膜接觸帽;移動固視燈令其向下看,在CCD攝取的監控圖像的指導下,調整物鏡位置直至激光光束位于上方角膜緣中央;前移物鏡至接觸帽與之輕微接觸,預設置兩者接觸的焦平面深度為0μm;轉動焦平面調節環以獲得角膜不同深度不同層次的圖像;根據所獲圖像的真實焦平面位置(深度用μm數表示)進行調整;移動固視燈改變被檢者注視方向,檢查上方角膜緣,中央角膜及結膜細胞;選擇有價值的圖像與錄像存盤。
1.3圖像分析與統計參數利用HRTII/RCM軟件分析系統,計算角膜各層細胞的平均密度。其中將角膜上皮分為3層:表層上皮細胞層、翼狀上皮細胞層(角膜基底上皮細胞層之前30μm處)和基底上皮細胞層,分別計算中央角膜及上下方角膜緣表層上皮細胞層,中央角膜翼狀上皮細胞層,基底上皮細胞層的細胞平均密度;將角膜基質層分為兩段,計算前基質層(近Bowman膜基質層),后基質層(近Descemet膜最后一層基質層)掃描圖像的細胞密度;分析角膜上皮基底細胞層下的神經,1幅圖像內所有神經纖維分支的總數量為神經數量(支/幅);計算上下方角膜緣Langerhans細胞及中央角膜內皮細胞的平均密度;角膜厚度是指角膜接觸帽到內皮細胞之間的距離(μm)。
1.4統計學方法用Rostock操作軟件進行細胞計數,數據統計用x±s表示,每兩組細胞平均密度數值之間統計學差異應用配對t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共焦顯微鏡檢查的92眼中,獲得角膜中央上皮表層細胞圖像20眼(21.7%),獲得角膜緣表層上皮細胞圖像29眼(31.5%),獲得角膜緣Langerhans細胞圖像59眼(64.1%),獲得角膜中央Langerhans細胞圖像28眼(30.4%),獲得角膜上皮翼狀細胞層、基底細胞層、前基質層和后基質層圖像92眼(1O0.0%),獲得內皮圖像90眼(97.8%),對所有圖像進行形態學和細胞密度分析如下。
2.1上皮層正常的表層上皮細胞排列疏松,邊界清晰,呈多角形,以六邊形為主,胞核明亮。角膜中央表層上皮細胞平均密度為1124±290個/mm2,上下方角膜緣表層上皮細胞平均密度分別為847±302個/mm2和803±293個/mm2。上下方角膜緣表層上皮細胞密度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8,P>0.05),但低于中央表層上皮細胞(t=12.61,P<0.05)。翼狀細胞呈多角形,細胞向側面延伸變細,形似翼狀,邊界清晰,胞核反光較弱。角膜中央翼狀細胞層細胞平均密度為4279±270個/mm2。基底細胞近似圓形,排列緊密,邊界明亮,胞質和胞核反光弱。角膜中央基底細胞平均密度為6513±422個/mm2。
2.2角膜緣Vogt柵欄狀結構和Langerhans細胞用共焦顯微鏡可觀察到角膜緣Vogt柵欄狀結構:角膜緣上皮細胞層數增多向深層增生形成上皮柱,上皮柱之間的結締組織向上突起形成指狀突起,上皮柱和指狀突起有規律地交替排列。動態觀察到血細胞在血管內的流動。Langerhans細胞(Lcs)位于角膜35~60μm處,絕大多數Lcs位于基底上皮細胞層和前彈力層,少量Lcs位于翼狀上皮細胞層深部。其形態表現為細胞核較大且樹枝狀突起較多或者核較小且突起較少,可能分別代表Lcs處于成熟和未成熟狀態[1]。上方和下方角膜緣Lcs平均密度分別為184±25個/mm2,175±23個/mm2。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5,P>0.05)。Lcs平均密度角膜緣明顯高于角膜中央,角膜中央Lcs不可計數。
2.3中央角膜上皮基底層下神經纖維Bowman膜在共焦顯微鏡下無形態及結構。正常人角膜上皮基底細胞下層神經排列比較規則,平行走行,淺層神經纖維彎曲度較大,神經纖維分支較多,深層神經纖維粗大,彎曲度小,少見分支,纖維之間的交聯很少,神經串珠清晰可見。中央角膜上皮基底層下神經纖維的數量為8.4±1.4支/幅。觀察視野為380μm×380μm。神經纖維叢旁邊偶見明亮的Langerhans細胞,細胞密度不可計數,形態不規則。
2.4基質層在圖像的暗背景下被襯托出發亮的細胞核,核間有不定形的黑色背景分割。細胞核形態為成骨細胞狀、紡錘狀及橢圓形,窺不清細胞胞漿、細胞邊緣及板層膠原。基質細胞的密度以Bowman膜下的最高。角膜中央前基質細胞平均密度為1130±96個/mm2,后基質細胞平均密度為778±53個/mm2。兩者之間細胞密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89,P<0.05)。另外,在前中基質層可見粗大的分支狀的神經干。
2.5內皮細胞層及角膜厚度角膜內皮細胞(圖9)呈六邊形,細胞邊界呈黑色,胞體明亮,看不到胞核。與角膜內皮鏡檢查時的細胞形態相同,細胞密度越大者,六邊形形態規則占的比例越大;反之,細胞六邊形越少,不規則形細胞比例增大。角膜中央內皮細胞平均密度為3128±324個/mm2。角膜中央厚度為551±39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