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期辨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經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病因病機
在中醫古籍中并無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對應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痹證”“痿證”“麻木”“不仁”等范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診療規范初稿”[4]將其定義為“消渴痹證”。中醫學認為陰虛燥熱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機[5],燥熱為陽邪,易傷陰耗氣,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運無力,血行不暢,停而為瘀,正如《醫林改錯》中所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陰虛日久,陰損及陽,必然導致陰陽兩虛,陽虛寒凝,亦致血瘀。虛熱內盛,耗灼津液,煉液成痰;痰瘀互結,痹阻脈絡,不通則痛。同時,氣能生血,氣虛則血虛,絡脈失養,不能濡養四肢,不榮則痛。故消渴病日久可產生陰虛血瘀、氣虛血瘀、血虛血瘀、陽虛血瘀以及痰瘀阻滯等病機變化,繼而變生疼痛、麻木、燒灼感、肢體發涼、萎縮等癥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由糖尿病逐漸發展而來,與葉天士提出的“久病致瘀,瘀致久病”觀點相合。卜教授認為本病乃消渴病日久失治,導致氣血陰陽虧虛,在此基礎上夾有痰濁、血瘀而發病,認為痰瘀阻絡為本病的發病關鍵。
2分期辨治
2.1早期益氣養陰,行血通絡
早期患者常見手足麻木乏力,末端時有刺痛,夜間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動則汗出,或口干多飲,五心煩熱;舌質紅,舌體偏瘦,少苔,脈澀而無力等臨床表現,證屬氣陰兩虛,兼有血瘀絡阻。治療以益氣養陰為主,行血通絡為輔,方用卜教授經驗方滋膵通脈飲加減。該方由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的“滋膵飲”加活血通絡藥物組成,全方藥味:黃芪、鬼箭羽、生地黃、山藥、山茱萸、桃仁、紅花、地龍、川芎、石斛、川牛膝、水蛭、甘草。方中黃芪乃補氣之要藥,氣為血之帥,加強補氣之功,可助行血通絡;鬼箭羽既能破瘀散結,又可活血止痛,適用于瘀血阻滯之證,二者合而為君。生地黃養陰生津,助黃芪以治氣陰兩虛之本;山藥、山茱萸滋補肝腎;桃仁、紅花破瘀行血,祛瘀生新;地龍通絡但不傷絡;水蛭化瘀通絡,善除絡中之瘀血,上述7味為臣藥。川芎味辛、性溫,《本草匯言》謂其“痛癢瘡瘍、癰疽寒熱、腳弱痿痹、腫痛卻步,并能治之”;石斛味甘、性平,《證類本草》言其“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逐腳膝疼冷痹弱,可以輕身延年”;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通經活血,引藥下行,上述3味合為佐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之功[6]。隨癥加減:煩渴不止者,酌加玉竹、烏梅潤燥止渴;失眠盜汗者,酌加黃柏、知母、酸棗仁、煅牡蠣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2.2中期養血活血,化痰通絡中期患者多表現
為頭暈、心悸、肢體麻木、小腿轉筋、面色不華、爪甲色淡、舌淡、脈細澀等。治以養血活血、化痰通絡為法,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桃紅四物湯養血活血,動靜結合,補血而不易壅滯。此外,卜教授常加三七、丹參、雞血藤等活血通絡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三七有明顯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液黏度增加的作用[7];丹參活血通經,可以增加局部組織微循環的血液灌注[8];雞血藤對造血細胞有明顯刺激作用[9],三者加強活血通絡之功。卜教授認為,補血時可適當選用行氣化痰之藥,如木香、陳皮等,使之補而不滯,行而不傷。同時應結合患者脾胃情況,逐漸增強養血力度。隨癥加減:頭暈較甚者,酌加天麻、刺蒺藜定眩止暈;小腿轉筋者,酌加木瓜、伸筋草緩急止痙。
2.3晚期溫陽散寒,通絡止痛
晚期患者癥狀多見倦怠乏力、汗出惡寒,尤以下肢末端惡寒、疼痛劇烈為主,舌淡而胖、邊有齒痕,苔白滑或白膩,脈沉微等陽虛表現。治療過程中應重視溫陽散寒、通絡止痛,常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由黃芪、芍藥、桂枝、生姜、大棗組成,具有益氣溫經、和營通痹的功效。原方選用生姜發散風寒,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之寒多為陽虛里寒,故易生姜為干姜,取干姜守而不走之意,溫陽通絡以散血脈之寒邪;大棗甘緩,不利于血脈運行,故去之。此外,對于雙下肢水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舌體偏胖,苔白,脈沉細者,卜教授常在黃芪桂枝五物湯基礎上配合真武湯治療。隨癥加減:惡寒甚者酌加制附子、炙麻黃、細辛;疼痛甚者酌加全蝎、蜈蚣、地龍。
3中藥足浴外洗治療
臨床上卜教授注重內外合治,在中藥內服的同時,常配合其獨創的豨薟通絡液外洗治療。豨薟通絡液由豨薟草、紅花、沒藥、雞血藤、五加皮、艾葉、苦參、忍冬藤、透骨草9味藥組成,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10]。中藥足浴能使藥物有效成分通過皮膚腠理及毛細血管吸收,使氣血經絡暢通,局部循環得以改善。
4重視化痰祛瘀治療的主導地位
卜教授認為,痰濁瘀血既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產物,又是該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痰瘀阻絡貫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整個過程,故在治療過程中均加用化痰祛瘀的藥物。根據患者痰瘀阻絡程度,酌情選用桃仁、紅花、牛膝、三七、水蛭、地龍、鬼箭羽、雞血藤、忍冬藤等藥物。
5典型病案
胡某,男,57歲。因血糖升高5年余,伴雙下肢麻木、刺痛1年就診。平時服用西藥磺脲類和雙胍類降糖藥,血糖控制不佳。近1年來出現雙下肢麻木、刺痛,活動受限。西醫診斷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曾采用甲鈷胺等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滔?口干咽干,氣短乏力,五心煩熱,頭暈,食欲不佳,夜寐差,下肢麻木,刺痛,夜間痛甚,大便偏干。舌質暗紅、少苔,脈沉細。辨證為氣陰兩虛、血瘀絡阻證。治擬益氣養陰,活血通絡。處方:黃芪30g,太子參10g,五味子6g,麥冬10g,鬼箭羽30g,生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15g,桃仁10g,紅花10g,地龍10g,川芎10g,石斛15g,川牛膝10g,雞血藤30g,夜交藤30g,桂枝10g,神曲15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劑。同時輔以豨薟通絡液外洗治療,方藥如下:豨薟草100g,紅花20g,沒藥20g,雞血藤60g,五加皮30g,艾葉60g,苦參20g,忍冬藤60g,透骨草30g。水煎外洗雙下肢,每天1次。二診:用藥1個月后患者肢體麻痛等癥狀明顯好轉,精神狀態明顯改善,可持杖步行散步,囑患者堅持每天泡腳外洗治療。再次復診時患者諸癥均有明顯改善,已無需拄杖,可自行散步,仍囑堅持用藥半年。
6小結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DPN是糖尿病病程發展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11],其發病率與病程密切相關。對于本病的治療,卜教授提出以益氣養陰、養血活血、溫陽散寒、化瘀通絡為治則,強調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整體治療,針對病因、病機、病情發展的不同時期,結合患者的個體特點以綜合防治,配合中藥足浴外治,可以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者:葉震 卜獻春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