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改革生理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改革教學模式,應用臨床病例導入教學法
對機體影響?處理原則?然后教師就病例中所涉及的病理生理過程要求學生自學相關教學內容,自學結束后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講授疾病的概念、病因、發病機制、機能代謝變化、防治原則,特別是把重點、難點以及學生討論中未解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詳細講解,使病例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講解酸堿平衡紊亂時以病例導入:某男性患者,既往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史,近1個月經常嘔吐,鋇餐檢查發現幽門梗阻。實驗室檢查:pH7.52,PaCO26.7kPa(50mmHg),BB63mmol/L,BE+13mmol/L,SB36mmol/L。試分析:①該患者發生了何種酸堿平衡紊亂?處于什么代償階段?為什么?②原發性和繼發性變化指標是什么?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的?③他可能有哪些機能代謝的變化?通過病例把所學過的醫學知識串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尋,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并鞏固相關的基礎知識。病例導入式教學法的應用很好地將書本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2],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以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從而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改革教學方法,開展PBL教學和學生小講課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的一種教學模式[3],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從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學習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各論部分章節(第十五章:心功能不全)作為PBL授課內容。首先依據病理生理學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的學習基礎及所學知識水平的狀況,選擇比較典型的臨床病例,設計難度適中的綜合性問題,課前布置給學生,將學生分成以7-10人為一小組。病例如下:患者女性,35歲,因發熱、呼吸急促及心悸2周入院。4年前患者開始于勞動時自覺心跳氣短,近半年來癥狀加重,同時出現下肢水腫。1個月前,曾在夜間睡夢中驚醒,氣喘不止,經急診搶救好轉而回家。近2周來,出現怕冷怕熱,咳嗽,痰中時有血絲,心悸、氣短加重。患者于七八歲間曾因常患咽喉腫痛而作扁桃體摘除術。16歲后屢有膝關節腫痛史。體檢:體溫39.8℃,脈搏16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壓110/80mmHg。重病容,口唇青紫,半臥位,嗜睡。頸靜脈怒張。心界向兩側擴大,心尖區可聽到明顯的收縮期及舒張期雜音,肺動脈瓣區第二音亢進。兩肺有廣泛的濕啰音。腹膨隆,有移動性濁音。肝在肋下6cm,有壓痛,脾在肋下3cm,指端呈杵狀。下肢明顯凹陷性水腫。實驗室檢查:紅細胞3.0×1012/L,白細胞18×109/L,中性粒細胞0.90,淋巴細胞0.10。痰中可見心力衰竭細胞。尿量300-500ml/d,有少量蛋白和紅細胞。尿膽紅素(++),血膽紅素31μmol/L(1.8mg/dl)。血漿非蛋白氮25mmol/L(35mg/dl)。入院后立即給予抗菌素、洋地黃和利尿劑治療。于次日夜晚突然出現呼吸困難,病人煩躁不安,從口鼻涌出泡沫樣液體,經搶救無效死亡。試分析:①患者的原發疾病是什么?引起心力衰竭的直接原因和誘因有哪些?②患者發生了哪類心力衰竭,有何根據?③患者先后出現了哪些形式的呼吸困難?死亡原因是什么?④根據病情分析水腫的發病機制?要求小組根據案例問題預習教材,通過查閱文獻、接觸病人、請教臨床醫生等途徑查找和收集相關資料,從發病原因包含的病理生理過程、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原則等方面進行自由討論。每個學生提出各自的見解,相互學習,記錄共同的問題,確定要討論的問題以及本組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然后上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收集的資料,相互提問,討論時教師幫助學生聯系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查找原因。最后先由各組學生代表對本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小結,對共同的疑難問題作詳細的解答、分析,對討論的病例涉及的病理生理學知識進行梳理、剖析,讓學生掌握整個討論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知識。通過PBL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單純學習轉變為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相關問題,有利于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開展了以團隊形式的學生小講課。根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特點和病理生理學課程的內容,從54個學時的理論課中安排了2次學生小講課共4個學時,選取了第七章缺氧中的“缺氧的類型”,第八章發熱中的“發熱時相”作為學生講課的內容。學生小講課之前,老師提前三周將講課內容安排給學生,每小組學生查閱參考書和文獻,認真準備講稿和教案,制作幻燈片。每個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上臺講課,每次約30min,采用幻燈片和板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展示教案,回答其他學生的提問,課后老師做點評。通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學生小講課的形式培養了學生多方面能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增強,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3改革教學手段,搭建網絡平臺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病理生理學學習平臺,把相關的教學資源放于該平臺,讓學生在課外自主索取,進行人機、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互學習。結合網絡學習資源的設計特點,構建以知識主題為核心的病理生理學網絡資源庫,包括四個方面資源,分別為理論知識庫、臨床病例庫、測試題庫及知識拓展庫,各個庫通過知識主題相互銜接,構成整個資源庫。理論知識庫包含了課程大綱、教學目標、電子教材、電子課件、電子教案、教學視頻、設計動畫、脈絡圖片以及相關參考資料等內容。案例庫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重要部分,依據課程標準選擇案例,所選案例適合學生的理解能力,能夠融合所學習的基礎知識,問題的設置也要具備一定的引導性,學生可以展開相關討論。測試題庫是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檢驗環節,通過構建測試題庫提高學生自我檢測的主動性,分析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從而指導課堂。知識拓展庫主要是涉及病理生理學的前沿知識,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病理生理學網絡學習平臺的建立,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資源、決策學習過程,突破了空間的限制。
4改革考試方法,推行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
是重點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作出評價,并及時反饋、鼓勵和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4]。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行了考試方式改革,構建了病理生理學形成性評價考核體系,改變了過去一考定成敗的考試模式,綜合成績構成比例發生變化,平時成績占綜合成績構成的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形成性評價體系包括:①個人自學和小組討論記錄:占總成績的10%;②課堂測試:占10%;③學生自評和互評:主要是PBL教學和學生小講課的考核,占10%;④教師評價:主要是PBL教學和學生小講課的考核,占10%。形成性評價注重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有效促進了學生平時的學習、知識的積累,可以很好地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實施以上的改革措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應用病理生理學知識來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其臨床思維能力,為成為一個合格的臨床醫師打下基礎。
作者:王小莉單位:吉首大學醫學院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