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消化內科患者惡心嘔吐臨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誘發消化內科患者惡心嘔吐的原因、總結發生規律并提出相應治療方案,分析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科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惡心嘔吐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120例患者中涉及18種疾病,其中消化系統疾病12種,非消化系統疾病6種。消化系統疾病中,以慢性胃炎(20.83%)、急性胃腸炎(18.33%)及反流性食管炎(17.5%)為常見病因,且均為胃腸道疾病。非消化系統疾病中,以顱內病變(5%)最為常見。120例患者經對癥治療后,顯效59.17%,有效29.17%,總有效率88.34%,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結論誘發惡心嘔吐的病因病機往往涉及多個系統,應結合患者既往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等做好病因篩選,以便對癥治療促進疾病轉歸。惡心、嘔吐是消化道疾病常見病理現象,可獨立出現或伴隨發生,從臨床實踐看,引發該癥狀的原因與多種疾病及病理生理機制有關聯,部分患者情況復雜難以有效辨析,一旦誤診、漏診不能及時控制病情,有可能會造成患者代謝紊亂誘發其他并發癥,給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嚴重不良影響?,F以我科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伴有惡心和(或)嘔吐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原因、總結發生規律并提出相應治療方案,旨在提高臨床診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20例研究對象無病情危重、預期生存周期≤1個月或需轉入重癥監護等禁忌證患者。男61例,女59例;年齡15歲~74歲,平均年齡為(46.8±3.5)歲;病程2d~10d不等,平均(4.2±1.7)d。患者均以上腹部不適癥狀為主訴,27例表現為干嘔,93例表現為惡心并嘔吐。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詳細詢問病史,結合患者癥狀及體征等具體臨床表現,在血、尿、便等常規檢查基礎上選擇性給予胃鏡、腸鏡、CT、X線、內鏡、B超等影像學檢查,明確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的病因,對各病因進行分類統計,針對不同病因給予對癥治療。以治療前后患者惡心、嘔吐、發熱、頭暈等病情變化程度作為觀察指標判斷治療效果,癥狀顯著減輕為顯效,有所減輕為有效,未減輕甚至病情加重為無效。
2結果
120例患者涉及的疾病共18種,其中消化系統疾病12種,非消化系統疾病6種。由消化系統疾病導致的惡心嘔吐為106例,占88.33%;余14例為非消化系統疾病所致,占11.67%。具體病因構成、性別分布及年齡分布見表1、表2?;颊呙鞔_病因后經對癥治療,顯效71例,占59.17%,有效35例,占29.17%,無效14例,占11.66%,總有效率88.34%。
3討論
惡心嘔吐在消化內科的發生頻率極高,由于臨床常見故以往并未引起臨床醫生的普遍重視,加之該病理現象一般為多種疾病的伴隨癥狀,本身不具備特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臨床醫生的判斷,因此誤診、漏診情況時有發生,給治療效果及患者預后帶來不良影響。近年來,隨著臨床資料的豐富這方面的報道越來越多,從眾多研究結果看,誘發惡心嘔吐的病因病機往往涉及多個系統而并非局限于消化系統疾病,本研究中涉及病種18種,消化系統疾病占比88.33%,非消化系統疾病占比11.67%,也證實了這一論點。提示我們在診療中面對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除考慮本科專屬消化系統疾病外,還要結合患者既往病史、臨床癥狀、體格檢查等擴大疾病譜范圍,本研究中顱內病變患者占比5%(6/120),何川[1]、謝忠學[2]等的資料中顱內病變患者占比分別為10%及6.25%,提示神經系統疾病亦是患者惡心嘔吐的常見誘因。因此在臨床中對于誘發惡心嘔吐的多種病因病機要做好篩選工作,以便對癥治療。
從本次研究可見,誘發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的因素多樣,且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等亦各不相同,一般而言絕大多數患者往往癥狀較輕能自行痊愈,不會造成不良后果;但部分患者情況復雜,長時間內反復出現惡心嘔吐癥狀,原因可能與器質性病變有關,如胰腺炎、膽結石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即為此因。若不能明確病因而將這些疾病的伴隨癥狀作為普通臨床癥狀處理,有可能會造成病情持續惡化,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尤為重要。本組患者涉及的消化系統疾病中以慢性胃炎(20.83%)、急性胃腸炎(18.33%)及反流性食管炎(17.5%)這三種胃腸道疾病為常見病因,且除以上三種病種外腸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消化性潰瘍等也均屬于胃腸道疾病,該結果與陳超[3]等所得結果大致相同,提示胃腸道疾病是導致惡心嘔吐的主要因素。此外,從本次調查所得看,性別、年齡等因素也能輔助準確快速地診斷惡心嘔吐的病因。本研究中消化系統疾病男、女占比相對均衡(男52.83%、女47.17%),但在腸梗阻、腹腔器官惡性腫瘤、消化性潰瘍及膽結石等具體病因中男性占比明顯較高,其中5例消化性潰瘍及4例膽結石均為男性,而女性在消化系統疾病中占比最大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胰腺炎,其中4例胰腺炎均為女性患者;而在非消化系統疾病中頸椎病、妊娠等均為女性患者,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癔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均為男性患者,提示性別能在一定程度上輔助臨床醫生鑒別、診斷。年齡方面,從最常見的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反流性食管炎三大病因的年齡分布看,15歲~40歲階段發病率較低且均衡,40歲~60歲階段發病率呈升高趨勢,60歲~74歲階段上升明顯,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隨年齡上升消化功能下降,提示對于該年齡段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時,應注意消化系統方面的病因診斷。
明確病因對癥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預后的有效保障。本研究120例患者在結合既往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等基礎上確診后,針對胃腸道疾病,肝臟、胰腺等內科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不同系統疾病,給予對癥治療。如,對于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常見胃腸道疾病,重點做好抗炎、補液、適當補充維生素等對癥措施,此外對于胃腸道痙攣或胃腸動力障礙等不同病因患者,給予東莨菪堿、莫沙必利等針對性治療;對于胰腺、肝臟等內科疾病重點做好原發疾病的治療,包括消除炎癥、胃腸減壓、降低胰酶及胰液分泌,保肝治療以及解除膽管梗阻等各種針對性措施[4];其他顱內病變、頸椎病、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患者也結合臨床實踐做好對癥治療。經以上措施,120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88.34%,較為理想,說明明確病因對癥治療具有積極臨床意義。同時我們還應繼續加強研究,做好相關方面的總結,以促進臨床上對可導致惡心、嘔吐相關疾病的診療能力,確保所有患者均能得到對癥治療,促進疾病轉歸。
參考文獻
[1]何川,何芳.消化內科住院患者128例惡心嘔吐的病因分析[J].心理醫生,2017,23(24):49-50.
[2]謝忠學.消化內科患者惡心嘔吐臨床分析及治療[J].中國衛生產業,2014,24(6):137-138.
[3]陳超,鄭梅.消化內科患者惡心、嘔吐的原因分析[J].人人健康,2016,16(1):2、50.
[4]羅曼,羅和生.消化內科患者惡心嘔吐的臨床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2016,37(3):502-505.
作者:黃河 單位:南寧市紅十字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