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美護理院校課程設置對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資料
中國:由教育部高教司收錄的19所醫學院校的現行護理本科教學計劃。美國:經過了美國NLNAC(NationalLeagueforNursingAccreditingCommission)課程設置評估,依據教學和科研水平排名在全美前36位的18所護理院校護理本科課程計劃。
1.2研究方法
包括文獻法、統計分析和案例分析。采取同類橫向比較、定性與定量比較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鑒別調查所涉及的中美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的異同,認識護理本科教育發生、發展的特殊性和共同規律性。定量資料應用MicrosoftExcel數據庫和SPSS軟件包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培養目標
2.1.1我國護理本科教育培養目標
1987年國家教委提出護理本科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是:①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②常見病和多發病診治的基本知識;③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急難重癥護理的基本原則和操作技術;專科護理和專門監護的技能;④醫院護理管理和科室護理管理的初步能力;⑤護理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各校根據國家教委制定的護理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政策制定了各校具體的培養目標,教育部高教司[1]于1998年總結了國內19所院校護理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如下:①業務培養目標及要求:培養從事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工作的護理師。本專業學生應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及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畢業后能夠從事高級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工作。②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同國家教委要求。
2.1.2美國護理本科教育培養目標
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學會(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于1986年制訂“護理專業高等教育標準”,目的是定義護理本科生畢業時具備的基本知識、價值觀和專業行為,該標準一直是美國護理本科教育的框架。1995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學會理事會又組織人力對此標準進行了修訂,1998年1月完成了修訂工作。美國“護理專業高等教育標準”主要定義了護理學科及護士角色和護理專業教育標準,護士角色包括提供照顧者、協調照顧者和專業成員;護理專業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專業價值觀、核心能力、核心知識和角色發展。
2.2課程構成比較
2.2.1國內院校護理本科課程的學時數安排情況國內各院校護理本科課程的總學時數平均為3357.58±484.17,變異系數為14.42%。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學時分布。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時分布見表2。由于各院校的教學計劃表述方法不統一,顯示了教學計劃中明確列出這些項目的院校情況。
2.2.2中美醫學院校護理本科課程總學時數、選修課必修課學時數比較。
2.2.3必修課的構成和比較
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護理專業課對課程結構分類,中國醫學院校護理本科課程設置中必修課程的構成情況為:公共必修課占31.38%,專業基礎必修課占42.42%,專業必修課占26.20%。美國護理院校護理本科課程按普通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分類,其中,專業必修課占必修課學時數構成的57.78%,普通必修課程占必修課程學時數構成的41.22%。根據課程內容,美國護理院校的專業必修課基本相當于中國醫學院校課程中的專業基礎課和護理專業課。
2.2.4實習或實踐討論課
國內護理院校現行的課程設置中,擁有討論或實習安排的課程占總課程的56.86%,實踐或實習的學時數(不包括生產實習)占總學時數的31.37%。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各院校之比為最高1∶0.89,最低1∶0.31,平均為1∶0.48。美國護理院校擁有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平均為1∶0.70。以美國密西根大學護理學院為例,在130學分的課程中有73學分為理論課,57學分為實驗、臨床和討論課,占總學分的43.85%,其中討論課為8學分,占非理論講授課的14%。
2.2.5實習課的安排
國內多數院校將生產實習安排在最后1學年(4年制為第4學年,5年制為第5學年),實習地點為醫院的臨床科室。時間為45~52周。實習安排的主要地點為: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手術室、急診科、ICU、心電圖、傳染科,部分院校安排了社區護理、護理管理、中醫護理和五官科、皮膚科的實習。美國護理院校的實習課開始于第3學年,在每門課程開設的同時進行,實習貫穿于課程的學習過程。
2.2.6人文社會學科課程
我國的人文社會學科的課程主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英語、體育、心理學、溝通交流為主。100%的院校開設了政治理論、英語和體育。開設心理學的學校占84.21%(16/19),其中13所為護理心理學,3所為醫學心理學;開設法律基礎的院校有12所,占63.15%;開設倫理學課程的院校有7所,占36.84%,其中1所為護理倫理學,其余均為醫學倫理學;開設溝通課程的學校有3所占15.79%;開設美學課程的學校有5所,占26.31%。美國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主要包括:藝術、戲劇、語言、文學、音樂、哲學、表演和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地理、歷史、政治學等。
2.3課程設置的模式
我國19所院校中18所院校的課程設置模式為建筑式課程設置模式,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課程設置采用的是“人體功能和基本需要模式”,將專業護理課分為護理學Ⅰ(人與社會),護理學Ⅱ(生殖),護理學Ⅲ(營養與排泄),護理學Ⅳ(呼吸與循環),護理學Ⅴ(活動與休息),護理學Ⅵ(認識與感覺),并結合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美國各護理院校護理本科的課程設置采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設置模式,實行學分制。
3討論
3.1培養目標
我國教育部1998年規定[2]:學生通過本科的學習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具有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及開拓創新的精神,具備一定的從事本專業業務工作能力和適應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與素質。美國護理本科的培養目標則細化為具體的能力,除了注重要求具備健康評估、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對病人的進行有計劃護理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外,還注重強調學生溝與交流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臨床決策能力對不同文化的護理能力及繼續學習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學會(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于1986年制訂“護理專業高等教育標準”,目的是定義護理本科生畢業時具備的基本知識、價值觀和專業行為。該標準一直是美國護理本科教育的框架。我國的護理本科生培養目標與美國護理本科培養目標相比較,從培養要求角度和畢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方面均比較宏觀、缺乏具體標準,可操作性較差;從要求內容反映出注重學生知識掌握而在學生具體能力方面的培養顯示出不足,護理專業的特色不夠突出,缺乏護理本科畢業生培養目標的明確定位。特別應引起重視的是,我國護理本科培養目標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方面培養的要求,如價值觀,職業責任感、獨立獲取信息和自我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這與21世紀人才培養要求具有較大差距。我國現行的護理本科課程設置能否適應現代護理的需要,應該增減哪些課程,學習課和實習課究竟怎么合理安排,才能使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到事半功倍的提高,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3.2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即課程目標,其依據主要有3個方面[3]: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對學科的研究。課程的一個基本職能就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課程編制者要時刻關注有關學生的各種研究,尤其是有關學生的興趣與需要、認知發展與情感形成、社會化過程與個性養成方面的研究,以及關于學生發生條件等方面的研究。而學生個體的發展總是與社會發展交織在一起的。基于以上3個標準來對比我國和美國的課程目標:我國的課程大體是“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模式,課程目標側重于對學科的研究,對社會和學生的研究不足;美國的培養目標也是“學科為中心”,但兼顧了對學生、學科和社會的研究。
3.3課程設置學時數及分布
中美護理本科課程設置中在總學時數上高于美國,其中必修和選修課均高于美國。這可能與我國大部分院校采用5年制有關。實踐課包括實習、見習、課堂討論等教學形式,中國醫學院校護理本科的講習比為1∶0.48,美國為1∶0.70,實踐課所占的比重中國略低于美國。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尤為重要,所以應該增加護理學專業的實驗、操作或見習時數。我國的護理本科實習安排在最后1學年集中進行;美國的護理本科課程設置中實習的安排是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與理論學習結合密切。在護理教育中最能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方法是接觸臨床。只有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實際,敢于讓學生面對陌生的場景和問題,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早接觸臨床,既重視先理性認識再感性認識的演繹邏輯的運用,也重視先感性認識再理性認識的歸納邏輯的運用,有利于能力的培養。美國的課程中有討論的安排,討論課可以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提高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溝通交流的能力,同時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對某些課程的學習是可取的安排形式。
3.4關于社會人文學科課程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護理教育中就開始引入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80年代以后更為加強,提出“缺乏人文和社會科學基礎的學生在醫學生活中往往會喪失智力挑戰的能力和應答這種挑戰的能力”[4]。人文社會學科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具備理解服務對象所需要的知識、形成最終對服務對象所應有的態度、具備為了更好地幫助服務對象滿足健康需求而勤奮努力的內在動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健全的人格、不斷進取和持續發展的精神追求,同時使學生具備較高層次的學習和工作技能、具備了解不同語言文化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體魄。我國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側重政治理論、英語、體育等,可嘗試加強社會學、人類學、信息學、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課程的建設。具備溝通能力是對護理本科畢業生的基本能力要求,溝通能力包括口頭和文字溝通,語言是基礎。在這方面的課程中,我國院校均開設英語,但沒有開設中文課程,美國院校語言課的內容是英文寫作。
3.5對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標準的探討
我國護理學發展較晚但速度迅猛,開設本科護理教育的院校水平參差不齊,由表1可見所調查的護理院校的本科教育課程學時數變異性很大,從各校的課程設置科目來看,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的學校幾乎仍是醫療課程的改造(將內外婦兒科學改為內外婦兒護理學),為了保證各院校所培養護理本科生的質量,有必要探討適合我國國情和需要的護理教育的基本標準,以適應護理人才國際化、規范化的要求。美國1998年修訂了高等護理教育的標準,主要涉及護理學科及護士角色和護理專業教育標準等方面。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于2001年6月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對我國護理本科教育標準的制定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4結論
由于我們僅調查了我國教育部高教司所收錄的19所護理院校和美國的18所護理院校的護理本科課程計劃,不能代表所有護理院校的情況,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之間護理院校課程設置的差異。
4.1培養目標
我國護理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側重于知識的掌握;美國護理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則更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
4.2課程設置的內容及安排
在實習的安排上,我國多采用最后1學年集中實習,而美國多采用實習與理論同步進行,值得我國借鑒;在人文社會學科的安排上,美國更側重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溝通與交流,我國課程主要內容是政治理論、體育、英語等,缺乏漢語等相關課程。
4.3課程學時數的分布
我國護理本科的總學時數高于美國,其中必修課和選修課都高于美國,但實踐課在總學時數中的比例低于美國。課程調整的方向可以在增大實踐課的比例的基礎上縮小總學時數,所以,我國目前多數院校的5年制是否可縮短為4年制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4.4課程設置模式
傳統的以醫療為藍本的課程設置已不再適應現代護理模式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探討有護理特色的、既以學科為中心、又能兼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新的護理本科課程設置模式很有必要,在這方面美國等國外科學而先進的護理本科課程設置值得我們商榷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