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預見性理念的骨科護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地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入院護理。在患者剛剛入住醫院時,護理人員及時地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以及大汗淋漓等休克現象。同時,護理人員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暢通,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適量的氧氣輸入。為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護理人員要積極地配合醫師,給予患者止血治療。此時,護理人員還要對患者的安全隱患進行科學的評價。對于年齡較大且墜床高危患者,護理人員在其入院時可以加床欄,告知患者家屬切勿擅自取下床欄。在患者的視野范圍內,護理人員可以懸掛相關的防跌倒和防墜床的警示標志,并指導患者進行正確地翻身。
其次,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積極地溝通,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然后,護理人員根據醫師的建議以及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擬定護理方案,并將護理內容告知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和配合。總體說來,護理方案的確定必須包含較為具體的內容,如患者的功能鍛煉、心理護理、營養護理以及健康指導等,從而有效地提升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再次,護理人員要協助醫師做好相關的術前準備,告知患者禁食,為醫師準備好手術用具和消毒工作。為了減輕患者的手術顧慮,護理人員適時地給予心理護理。通過解決患者心理上的顧慮,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為患者營造良好的醫療氛圍,從而為護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基礎。因此,患者要盡量地引導患者開口說話,在與患者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要充分地尊重患者的意見,對患者的情緒進行及時地捕捉,找出患者的心理癥結,并進行針對性排解,為患者積極地接受手術治療提供有利條件。又次,當患者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小心地將患者送回至病房,并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同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術前的麻醉方式,合理地為患者選擇臥位。例如,四肢骨折術的患者患肢需要抬高位,以便于靜脈的回流,減輕患者的腫脹程度。如果患者出現肢體麻木、疼痛以及水泡等癥狀時,護理人員要及時地通知相關醫師進行術后處理。由于大多數骨折患者對應肢體的功能會暫時受到阻礙,因而需要護理人員給予適當的功能恢復指導,以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期間,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體質以及身體恢復情況,合理地設置相關訓練項目,以提高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質量。
最后,護理人員對不同的患者進行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如,由于部分患者是術后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臥床休息,因而容易出現壓瘡癥狀。護理人員要科學地指導患者進行翻身,及時地記錄患者的翻身時間、臥位情況以及皮膚的變化情況。護理人員定期為患者進行皮膚護理,保證患者住院環境的干凈整潔。同時,護理人員可以適當地給予患者營養護理。科學地給予營養,可以有效地增強患者的體質,從而減少壓瘡的發生率。部分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肺部并發癥,此時護理人員要保持患者病室內空氣流通,做好病室的消毒工作。如果患者有吸煙史,那么護理人員要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健康教育,并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和擴胸運動。如果有必要,那么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預防性地給予抗生素治療。為了預防便秘癥狀的發生,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合理地調整飲食結構,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患者在康復期間,應該多食水果蔬菜,多飲水,并對腹部進行適當地按摩,以促進腸胃蠕動。患者在臥床期間活動量明顯減少,其血流速度緩慢,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癥狀,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地指導患者抬高雙下肢并置功能位,對患者的腿部肌肉進行按摩。同時,護理人員要密切地觀察患者雙下肢的血運情況,如果出現異常,要及時地告知相關醫師。
2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恢復周期為94.1%,痊愈率為88.2%,護理滿意度為94.1,舒適度為97.1%,依次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0.6%,64.7%、73.5%、73.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相比,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1)。
4討論
由于大多數骨科患者因突發性事故、疼痛以及功能障礙,且部分患者臥床休息時間較長,生活不能自理,因而極易形成較大的思想壓力。同時,如果患者在術后沒有得到科學有效的護理,那么容易出現一系列術后并發癥。如壓瘡、肺部感染、便秘以及靜脈栓塞等,對緩解患者的病情極為不利。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治療期間的危險因素進行正確地評估,并采取預見性護理,能夠有效地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預見性護理主要是基于預見性理念,結合護理人員的護理經驗和患者的病情,制定出一套以預防為主,對患者可能出現的一些潛在情況進行提前護理。同時,預見性護理還要求護理人員能夠在護理期間及時地發現并解決患者的突發情況。作為一種科學的護理模式,其涉及到患者的心理、生理、社會文化以及醫學常識等方面,因而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因此,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每一位護理人員應該學會對護理工作進行不斷地總結,提升自身的護理水平,以促進護理工作的良好開展。
國內已經有諸多文獻對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相關報道。鄭暖等人隨機選取骨科治療患者58例,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給予預見性護理,對照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8.27%,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70.37%。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從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恢復周期為94.1%,痊愈率為88.2%,護理滿意度為94.1,舒適度為97.1%,依次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0.6%、64.7%、73.5%、73.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相比,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由此可知,相對于常規護理,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效果。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是骨科患者臨床護理過程中的首選護理模式,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具有積極意義,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作者:黃玲王彩萍單位: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北較場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