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新生兒護理及疾病護理教學單元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職護理專業“兒科護理”課程是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也是一門技能要求很高的課程。本文整理報告了“兒科護理”課程“新生兒護理及疾病護理”教學單元的教學實施情況,為日后本課程的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疾病護理;實施報告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是引導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對提高教師的師德踐行能力、專業教學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引領作用。筆者所在教學團隊以“兒科護理”中16課時的“新生兒護理及疾病護理”教學內容參加了2020年江蘇省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獲得二等獎,筆者整理了這一教學單元的教學實施報告,突出教學重點和特色,[1]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迎合臨床護理工作需求。
1教學分析
1.1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內容選自高職護理專業“兒科護理”課程,本課程是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本項目結合國家護理專業教學標準、護理崗位能力要求、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頂崗實習標準、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等五個方面,以臨床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為核心,運用整體護理程序的方法,將本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整合,將職業精神、職業技能、信息技能融入模塊化課程,整合后本課程共分為5個模塊,15個任務,本作品即選取模塊二新生兒護理及疾病護理中的6個子任務,包括新生兒窒息復蘇4課時,正常足月兒和早產兒特點與護理2課時,新生兒喂養3課時,新生兒撫觸2課時,新生兒黃疸和藍光治療3課時,小兒靜脈輸液2課時,這一模塊的教學內容是本課程的教學重點,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點內容之一。
1.2學情分析。學習對象是護理專業大二學生,已有兒童生長發育、兒童保健知識基礎,但以死記硬背知識點為主,尚不能將前后知識點聯系起來,因此要以護理工作流程為主線,將內容進行整合融通;部分學生不敢做,怕做錯,故以臨床護理工作任務為引領,創設臨床護理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另外,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但因生活經驗特點,缺乏對小兒的關愛和呵護,故建設思政案例庫,并通過臨床見習,感受新生命,觸發同理心。
1.3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崗位能力要求、學生特點等精準定位本單元三維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三維教學目標的知識目標為:掌握新生兒窒息復蘇流程、掌握新生兒特點、掌握新生兒喂養和撫觸等日常護理流程、熟悉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臨床特點、掌握頭皮靜脈輸液的操作流程等;能力目標為:能夠對新生窒息患兒進行急救和復蘇、學會對正常足月兒和早產兒進行一般護理、學會新生兒喂養的方法及對患兒家屬進行撫觸指導、能夠識別黃疸的類型、掌握新生兒頭皮靜脈輸液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等;素質目標為:具有感恩情懷、學會敬畏生命,具有慎獨精神等。教學重點為掌握新生兒特點及新生兒疾病的處理和護理方法,教學難點為使學生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能夠對新生兒疾病進行及時處理。
2教學設計
2.1工作流程為主線,工作任務為抓手。根據課程特點,總體設計思路是以工作流程為主線,工作任務為抓手,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本教學單元以新生兒正常護理到疾病護理的工作流程為主線,設置《新生寶寶闖關歷險記》系列情景,以新生兒窒息復蘇、新生兒特點及日常護理、黃疸護理、靜脈輸液等典型的工作任務驅動教學。
2.2課上課下相融合,線上線下相混合。充分利用豐富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課前老師在學習平臺臨床真實案例、崗位任務,以及豐富的學習資料,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及課前測試,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并將疑問上傳至平臺,師生在學習平臺實時互動,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解決學生自學中遇到的困難,通過自學和測試,以學定教。課中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形式多樣的參與式學習完成工作任務,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課后進行知識拓展,學生通過社會服務,進一步將理解內化知識,增強知識和技能運用能力。
2.3教學做評一體化,德技兼修雙提升。在教會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時,我們也非常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德技兼修雙提升。整合后的課程教學在高度仿真的兒科護理實訓室進行,和臨床緊密貼合,在教學過程中模擬臨床,通過臨床任務驅動教學,實現做學合一,實時考核評價,并將職業素養和要求融入課堂中,使得學生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培養作為兒科護士所必須具備的愛心、耐心和同情心,學會敬畏生命、愛護生命、感恩生命。比如完成新生兒窒息復蘇任務時,體現十萬火急;完成喂養與撫觸任務時,強調暖暖愛心;完成黃疸護理時,突出火眼金睛,臨床思辨;完成靜脈輸液時,強化動作輕柔。具體設計見圖1。
2.4具體環節教學設計——以新生兒黃疸為例。課前準備教學材料并上傳影視片《延禧攻略》中五阿哥出生、游醫診斷片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業幫助學生回顧“健康評估技術”課程中已學習的膽紅素代謝過程,為探究新生兒膽紅素特點做好知識準備;臨床案例,引出工作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課中通過案例引導學生進一步完成工作任務,通過“比一比”“認一認”“連一連”進一步加深對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區別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微課、教師示范、角色扮演練習、學生回示,幫助學生學會光照療法;并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企業導師點評等多元化方法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課后學生到實訓室自主練習,拍照上傳到平臺,并組織學生制作新生兒黃疸宣傳板,在社區講解、發放,達到學有所用、體現自我價值,增強職業歸屬感。在設計過程中我們不僅有預設和拓展,還要能有效把控實際教學中的生成因素,確保教學目標達成。
3教學實施成效
3.1提高了學生學習自主性。依托職教云、中國大學慕課、人衛智網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精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三大環節教學內容,以任務驅動法鼓勵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中通過角色扮演、小組探究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解決問題,課后進行知識拓展、服務社會自我提升。通過豐富的信息技術手段將課前、課中、課后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實現了課上課下相融合,線上線下相混合,拓展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2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皟嚎谱o理”是一門技能要求很高的課程,本項目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及時反饋交流,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將每個模塊進行拆分,圍繞工作任務,以任務的完成達到學習目標,采用案例導入、學習目標、學前測驗、學習資料、學后測定的學習模式,在提升學生自主自助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對單元的整體精心設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考評的結果顯示學生學習效果好,優秀率高,學生對課程教學滿意度達100%。通過任務驅動探究式學習,學生自信心高、成就感強。
3.3形成了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分別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小組探究、任務驅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做中學,學中做”,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企業導師點評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測,形成了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4教學特色
4.1任務引領,緊貼臨床與臨床。對接,緊貼臨床護理,校內建設兒科護理模擬實訓室,基于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實施模擬仿真、理實一體化教學,階梯推進式護理技能實踐,技能要求、評價標準、考核對接崗位標準,在模擬情境中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崗位勝任力。通過校企合作開發臨床典型工作任務,以臨床真實典型案例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促成學習目標的達成。
4.2課程思政,德技兼修。為把護生培養成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的應用型護理專門人才,護理教育者必須將思政教育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專業課程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之一,[2]在教學設計時,我們始終把思政教育貫穿在課前、課中及課后環節中,并建立了豐富的思政案例庫,以期培養德技兼修的高素質人才。
4.3信息技術支撐。信息化教學在醫學教育領域應用已十分廣泛,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可以高效利用教學資源,能夠帶來更多師生互動。在護教融合背景下,兒科護理開展信息化教學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最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3]利用職教云、人衛智網、學習通等學習平臺,將課前課中課后有機融合,在課中使用信息技術,使課堂實現教學做評一體化。
5教學反思和改進措施
教學中我們以信息化平臺,導入臨床案例,切入臨床真實工作場景、崗位任務,借助豐富的3D視頻、動畫、圖表,將“新生兒護理與疾病護理”這一單元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動態化、形象化。通過仿真模擬實訓、新生兒高級模擬人、情景模擬、課程見習等形式,突破新生兒護理實訓難以仿真的問題,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客觀評價。同時,教學中以平臺得分、雙師評價、學生互評相結合的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融合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的過程性評價,打破了以往只重視結果性評價的單一評價方式。然而也存在不足。一是在同一小組中,部分同學有依賴思想,小組任務的參與程度不同,應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予以監測;二是學生的能力、個性特征差異較大,需根據學生特點,加強個性化教學。三是盡管在教學實施中創設臨床工作情境,但與臨床還沒有達到真正的零距離,因此需加強臨床課堂建設,使課程課堂、網絡課堂、臨床課堂三合一,后期通過臨床實習進一步加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雪蓮,陳俞睿,李佳楠.“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教學單元教學設計報告[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4):106-108.
[2]李燕,喬遠靜,王晉芳.基于課程思政的護理專業教學改革現狀及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04):69-72.
[3]李曼玲.護教融合背景下基于信息化的兒科護理實訓課堂設計[J].無線互聯科技,2020,17(15):103-104.
作者:胡倩倩 朱竹青 張玉紅 單位: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