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鎮村退耕還林建設方案范文

鎮村退耕還林建設方案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鎮村退耕還林建設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鎮村退耕還林建設方案

根據《關于下達退耕還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2011年第四批擴大內需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文件精神,為全面完成我縣2011年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其中荒山造林6900畝,封山育林8850畝),結合我縣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1基本情況

1.1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縣位于省的西南邊緣,大庾嶺的北麓,章江水上游,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14°00′-114°44′,北緯25°15′-25°37′之間,東部與南康市相連,東南與信豐接壤,西北與崇義縣毗鄰,南與廣東省南雄襟連,西靠廣東省仁化縣,全縣土地面積1367平方公里,各類土地構成的特征是八分山、一分田、一分水面、道路和莊園。隸屬于市。

地形地貌:境內山脈大部分屬大庾嶺山脈的延伸,整個地勢是北西南三面崛起,中東部凹陷,形成三面環山,朝東敞開的丘陵盆地,屬典型的山區縣,土壤主要有紅壤、黃紅壤、山地黃壤等。

水系流域:境內章江為主要河流,橫穿全境,全長77.5公里,章江在縣內流域面積1360.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9.82%,占章江流域面積7695平方公里的17.70%。

氣候特點: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的特點,年均日照時數1771.5小時,年總幅射量107.6千卡/cm2,年平均溫度18.4℃,極端最高溫39.8℃,極端最低溫-7.1℃,年均無霜期302天,年降雨量1551.6mm,植物生長期303天以上。

土壤植被:處亞熱帶紅壤地區南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類型多為變質巖、紅砂巖、花崗巖、砂巖、板巖發育而成的酸性土壤,大部分土層厚度在80cm以上,腐殖質層厚10cm以上,PH值在5.0-6.0。植被類型主要有常綠闊葉樹林、常綠落葉樹殘次林、針葉樹林、竹林、雜灌林、中山草坡及零星分布的果木林。主要喬木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木荷、楓香、櫧類、栲類、櫟類、樟、楠木、酸棗、苦楝等,主要經濟樹種有臍橙、柑桔、桃、李、梨、板栗等。

水土流失現狀:縣內水土流失面積46.13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26.1%,水土流失范圍星羅棋布,遍及全縣11個鄉鎮和國營場(所),水土流失面積輕度8.22萬畝,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7.8%;水土流失面積中度12.59萬畝,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27.3。水土流失面積嚴重的面積25.09萬畝,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54.4%。

1.2土地利用現狀

1.2.1各類土地面積

全縣國土面積204.98萬畝,其中陸地面積201.41萬畝,水域面3.57萬畝,陸地面積中:

林業用地面積158.76萬畝,其中無立木林地2.42萬畝。

農地面積33.24萬畝,其中耕地17萬畝。

其它用地面積9.4萬畝。

1.2.2坡耕地與荒地利用現狀

坡耕地7.3萬畝(其中6-15度的3.6748萬畝,16-25度2.7952萬畝,大于25度的0.866萬畝),由于近幾年我縣招商引資引進不少企業,不少青壯年外出打工或在本縣企業務工、經商及農戶異地搬遷等原因,經營坡耕地的勞力只有3.6萬人,有近1/3坡耕地棄耕撂荒,另外,沙化耕地嚴重,沙化面積0.4150萬畝。現耕作坡耕地主要種植花生、紅薯、玉米、蔬菜等經濟作物以及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因水土流失嚴重,加上土壤肥力、灌溉、氣候等不利因素影響,坡耕地多為栽植一季水稻,且產量低。

全縣現有荒地荒山面積1.9165萬畝,其中喬內灌地1.2萬畝,喬外荒地0.7165萬畝,這些荒地,有小部分適宜種果的地方由當地群眾開發種植了經濟果木林,大部分仍處于荒蕪狀態。

1.3社會經濟情況

全縣轄11個鄉鎮,144個行政村,5個國有林場,4大礦山,總人口3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3萬人,農村勞力10.8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467886萬元,財政收入54266萬元,農民人均耕地0.5畝,農業產值115922萬元,農民人均年收4096元。

我縣近幾年鼓勵農民種植經濟果木林,農民對果業開發熱情十分高漲,果業成為我縣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支柱產生。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仍處于緩慢發展階段,大部分地方的耕地仍沿用過去傳統耕作方法、經營模式,特別是邊沿山區的農田更是管理粗放,棄耕嚴重,糧食產量及產值均低。

經過調查摸底高速公路沿線5個鄉鎮,以及省國道等沿線鄉鎮4個、1林盛公司劃為項目區,項目區的農民對退耕還林工程的積極性非常高,都希望通過退耕還林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促進地方經濟和脫貧致富。

2指導思想和目標

2.1編制依據

①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

②國家林業局退《國家林業局關于印發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林與經濟林認定標準的通知》

③贛發改農經《關于下達退耕還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2011年第四批擴大內需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

④《退耕還林條例》

2.2指導思想

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導,與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以“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為指針,確保退耕還林任務、資金、責任、目標的全面完成,促進我縣生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2.3建設原則

①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穩步推進的原則;

②堅持政策引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

③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

④建設與保護并重,防止邊治理邊破壞;

⑤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綜合治理;

⑥堅持建設與保護并重,防止邊治理邊破壞;

⑦逐步改善退耕還林者的條件;

⑧優先安排通道兩側的宜林荒山荒地,火燒跡地。

2.4建設目標

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覆蓋率、控制水土流失能力、涵養水源量,調整農業產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項目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總目標。

①完成上級下達我縣2011年退耕還林荒山荒地造林6900畝,封山育林8850畝的任務,確保荒山造林4年后郁閉成林,增加森林覆蓋面積6900畝,森林覆蓋率提高0.5%。

②生態林面積增加0.69萬畝,生態林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

③蓄水增量達到150噸/公頃·年。

3建設布局及建設方案

3.1工程鄉的確定

圍繞項目建設目標,遵循項目指導思想和建設原則,根據我縣的地理環境及領導重視和群眾積極性高的特點,結合我縣“一大四小”通道綠化建設工程,把2011年的退耕還林項目規劃到全縣9個鄉鎮、生態林場及林盛公司,即工程鄉鎮為新城鎮、樟斗鎮、池江鎮、青龍鎮、黃龍鎮、左拔鎮、南安鎮、浮江鄉、吉村鎮、縣林盛公司及生態林場。

3.2工程鄉的類型分區

①縣城北部中山區主要包括樟斗鎮、左拔鎮、新城鎮及黃龍鎮,本地區地形以低、中山及高丘為主,是全縣地勢較高的一個區,地質結構復雜,多為花崗巖和頁巖,四大鎢礦均分布其間。土壤多為麻砂泥田和砂泥田,肥力較好,但礦毒污染較嚴重。種植業生產水平較差。高速路貫穿新城鎮、黃龍鎮。

荒山造林樹種主要有:杉、木荷、桉樹、濕地松等,設計林種為生態林。

②縣城西部邊緣區,主要包括內良鄉、吉村鎮的西部,浮江鄉的下南村、雙田村、玉塘村,該地區以山地為主,山巒重疊,地勢高陡,是全縣地勢最高的一個區,地質構造復雜,多為花崗巖和變質巖,土壤以黃紅壤、黃壤、麻砂泥田、沙泥田為主,有少許潮沙泥田、黃紅壤,農田分散、零碎,肥力較低,河道長81.6公里,是縣內主河道的源頭。

荒山造林樹種主要有:杉、濕地松、木荷、苦楝。設計林種為生態林,酸棗設計林種為經濟林。

③縣城中部低山丘陵區,主要包括南安鎮、吉村鎮的游仙和解放村,浮江鄉的中南部,該區以花崗巖和變質巖最多,土壤類型以麻沙泥田、砂泥田為主,其次是黃泥田、潮沙泥田、農田比較肥活,但工業污染嚴重,高速路貫穿南安鎮。

荒山造林樹種主要有:杉、木荷,設計林種為生態林。酸棗設計林種為經濟林。

④縣城東南部平原丘陵區,素稱池江盆地是我縣交通便利,人口最為集中的區,主要包括新城(不含茶園村)、池江、青龍、黃龍(不含大龍山村)區內多為河谷平原和丘陵崗地,地勢平坦,土壤質地和類型較復雜,河谷平原是近代沖積物,土壤多為潮沙泥田,丘陵崗地多為第四紀紅色粘土和第三紀白堊紀的紫紅色砂巖,土壤多為黃泥土和紫泥土,山區多為變質巖,土壤為沙泥土。土壤深厚肥沃,但礦毒低產田分布較多。高速路貫穿池江、青龍、黃龍。

荒山造林樹種主要有:杉、木荷、濕地松、桉樹。設計林種均為生態林。酸棗設計林種為經濟林。

3.3典型技術模式

根據工程建設指導思想,通過對造林地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因子的調查分析,正確處理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農民要增收的關系,“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確定退耕還林典型技術模式。

3.3.1模式一:以中低山為主的針葉純林模式

3.3.1.1模式適宜條件

我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涼濕潤,年平均氣溫在18.4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280天,土壤以黃紅壤、黃壤為主,土層深厚。

3.3.1.2技術思路

在交通比較便利,周邊闊葉林比較多,立地條件比較好的宜林荒山,培育具有速生豐產的針葉純林,以盡快地綠化荒山,減少水土流失,增加水土保持功能。

3.3.1.3主要造林技術措施

①樹種配置:選擇杉樹、濕地松等針葉樹種,以針葉樹種為主,在小班山脊或山腳營造寬25米的生物防火林帶,樹種選擇木荷,株行距2米×2米,每畝167株。

②苗木規格:濕地松1年生實生苗截根移栽苗高25cm以上,地徑0.5cm以上,杉樹1年生實生苗高30cm以上,地徑0.5cm以上的占80%以上。

③整地:造林前一年秋冬季作穴墾整地,規格40×40×40cm,對雜灌茂盛的山場需進行帶狀清理,帶寬1米,栽植前先進行表土回穴,要求回松土,回滿山。

④造林:在冬春季選擇陰雨天前后進行,苗栽植時必須做到適當深栽,栽正,栽直,舒根,踩實,回虛土。

⑤幼林撫育:連續撫育3年,每年的5—6月、8—9月進行撫育,刀撫鋤撫相結合,撫育時進行擴穴培土,除萌,清除藤蔓,并對缺株進行補植。

⑥配套措施: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盡量保留原生植被阻隔地表水的經流,減少水土流失。

3.3.1.5目標和成效評估

本模式注重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兼顧農民收益,杉木是我縣人工造林的主要樹種,具有速生豐產的特點,成林快,周期短,有利于水土保持,發揮森林的防護功能。

3.3.1.6適宜推廣區域

土層厚度在50cm以上,土壤呈酸性,質地輕粘,石礫含量中等的黃紅壤、紅壤,我縣推廣地區為河洞鄉(長潭里林場)、內良鄉(毛竹林場),吉村鎮(帽子峰林場)、浮江鄉(爛泥逕林場)、左拔鎮(丫山工區)。

3.3.2模式二:丘陵山區針闊混交模式

3.3.2.1模式適宜條件

我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涼濕潤,年平均氣溫在18.4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551.6mm,土壤以黃紅壤、黃壤為主,土層深厚。

3.3.2.2技術思路

在立地條件較差的宜林荒山,及容易造成水土的陡坡地,江河水庫兩岸及源頭培育針闊混交林,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林分生長,防止病蟲害,增強水土保持功能,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3.3.2.3主要技術措施

①樹種配置:選擇杉樹與木荷、南酸棗、苦楝等闊葉樹種相混交,混交方式以塊狀、行狀混交,混交比例杉2-8成,其它闊葉樹8-2成,杉樹株行距2米×2米,每畝167株,闊葉樹株行距2×2.8米,每畝120株。

②苗木規格:按省苗木標準1級苗達80%,2級苗小于20%。

③整地:造林前一年秋冬季整地,規格0.4×0.4×0.4米,對雜灌茂盛的山場進行帶狀清理,帶寬1米,栽植前15做好回填工作,要求回松土,回滿土。

④造林:在冬春季選擇陰雨天前后進行,苗栽植時必須做到“適當深栽,栽正,栽直,舒根,踩實,回虛土”。

⑤幼林撫育:連續撫育3年,每年的5—6月、8—9月進行撫育,刀撫鋤撫相結合,撫育時進行擴穴培土,除萌,清除藤蔓,并對缺株進行補植。

⑥配套措施: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盡量保留原生植被阻隔地表水的經流,減少水土流失。

3.3.2.4目標和成效評估

本模式注重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杉樹是我縣的主要造林樹種,但對土壤的改良能力較差,且火險性大,單一樹種易發生病蟲害。木荷、苦楝、南酸棗等闊葉樹種是鄉土樹種,自然分布廣,對土壤改良能力強,將針葉樹和闊葉樹混交有利于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抑制病蟲害,降低火險,更好地發揮防護功能。

3.3.2.5適宜推廣區域

土層厚度在30cm以上,土壤呈酸性,質地輕粘,石礫含量中等的黃紅壤、紅壤,我縣推廣地區為新城鎮、左拔鎮、浮江鄉、河洞鄉、內良鄉、吉村鎮。

3.3.3模式三:低山、丘陵林竹型模式

3.3.3.1立地條件

平均海拔300-1000米,屬中低山區,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土壤主要以花崗巖,板頁巖為主,土壤深厚肥沃,以山地黃壤、黃紅壤為主。

3.3.3.2技術思路

根據立地條件和林農長期經營竹林的習慣,以及該地區的適生樹種,通過人工種植竹林迅速擴大該區域的竹林規模,使林農的經營形成集約化經營。

3.3.3.3主要技術措施

①樹種配置:選擇毛竹或木荷、擬赤揚等樹種混交,混交方式塊狀,或10竹加零星闊葉樹,混交比例竹1-5成,闊葉樹5-9成,竹株行距4×3.7米,每畝45株,闊葉樹株行距2×2.8米,每畝120株。

②苗木質量:采用良種一級苗,毛竹采用大竹(4-8cm)1-2年生母竹造林,選擇分枝低,枝葉茂盛,無病蟲害的健壯立竹,并留30cm的來鞭,40cm的去鞭,留筍芽3-5個,并留5盤枝截干造林,以保證其成活率和發筍率。

③整地:12月底前完成整地,采用穴墾整地,表土回填,填松土,填滿土,規格竹采用80×50×50cm,闊葉樹采用40×40×40cm。

④造林:在元月份前完成苗木栽植,栽苗時做到“扶正、舒根、踩實,回墟土”,保護好筍芽。以提高發筍率。

⑤幼林撫育:連續撫育3年,每年的5—6月、8—9月進行撫育,刀撫鋤撫相結合,撫育時進行擴穴培土,除萌,清除藤蔓,并對缺株進行補植。

⑥配套措施: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盡量保留原生植被阻隔地表水的經流,減少水土流失。

3.3.3.4成效和目標

采用本模式考慮到毛竹既具有生態效益,又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見效快5年,毛竹既可從竹筍又可竹材中取得經濟效益,長期內,竹林綜合收入每畝可達300元,同時,也是一項可持續經營優化結構模式。

3.3.3.5適宜推廣區域

此模式適宜于土層深厚,氣候溫和,立地條件較好的黃紅壤、黃壤等地區,我縣適宜推廣區為河洞鄉、內良鄉。

3.3.4模式四:丘陵、盆地區栽植苗林一體化模式

3.3.4.1立地條件

縣內屬中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選擇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壤為黃壤、黃紅壤為主,農田主要是麻沙泥田和砂泥田。

3.3.4.2技術思路

依據部分農民經營水平較高,充分利用地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保證合理造林密度的同時,適當密植一部分園林綠化喬木樹種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移栽,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又不損害生態效益。

3.3.4.3主要技術措施

①樹種配置:選擇樹形好,具有觀賞性的樟樹、楠木、含笑、天竺桂等樹種,苗、林比例1:1,株行距5尺×5尺,每畝栽植240株。

②苗木質量:采用良種,苗木規格應符合省苗木標準,一級苗達80%以上,二級苗20%以下。

③整地:造林前一年秋冬季作穴墾整地,規格40×40×40cm,對雜灌茂盛的山場需進行帶狀清理,帶寬1米,栽植前先進行表土回穴,要求回松土,回滿土。

④栽植:在冬春季選擇陰雨天前后進行,苗栽植時必須做到適當深栽,栽正,栽直,舒根,踩實,回虛土。

⑤撫育:連續撫育3年,每年的5—6月、8—9月進行撫育,刀撫鋤撫相結合,撫育時進行擴穴培土,除萌,清除藤蔓,并對缺株進行補植。

⑥施肥:對移栽苗木進行施肥,每年1-2月施足農家肥,在萌芽前施速效氮肥。

⑦水保措施:保留原生植被,在苗木進行移栽前應做好水保措施,在林地覆蓋稻草等覆蓋物,防止水土流失。

3.3.4.4目標和效益評估

本模式以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為目標,既可產生巨大的生態、社會效益,又可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

3.3.4.5適宜推廣區域

交通便利,水土流失較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的丘陵地區,我縣推廣區域浮江鄉、南安鎮。

3.3.5模式五:低山丘陵闊葉樹混交模式

3.3.5.1模式適宜條件

縣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年平均氣溫18.4度,極端最高溫39.8度,極端最低溫-7.1度,年降雨量1551.6mm。

3.3.5.2技術思路

退耕地多為山谷地,選擇本縣的鄉土樹種苦楝、酸棗、木荷、米老排等樹種,可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林分生長,上述樹種根系發達,可加強水土保持功能。

3.3.5.3主要技術措施

①樹種配置:選擇苦楝、酸棗、木荷、擬赤揚、米老排等樹種混交,每小班栽2種樹種以上。株行距2×2.8米,每畝栽植120株。

②整地:造林前一年秋冬季作穴墾整地,規格40×40×40cm,對雜灌茂盛的山場需進行帶狀清理,帶寬1米,栽植前先進行表土回穴,要求回松土,回滿山。

③苗木質量:采用良種,苗木規格應符合省苗木標準,一級苗達80%以上,二級苗20%以下。

④栽植:在冬春季選擇陰雨天前后進行,苗栽植時必須做到適當深栽,栽正,栽直,舒根,踩實,回虛土。

⑤幼林撫育:連續撫育3年,每年的5—6月、8—9月進行撫育,刀撫鋤撫相結合,撫育時進行擴穴培土,除萌,清除藤蔓,并對缺株進行補植。

⑥配套措施: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盡量保留原生植被阻隔地表水的經流,減少水土流失。

3.3.5.4目標和成效評估

本模式注重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兼顧農民收益,杉木是我縣人工造林的主要樹種,具有速生豐產的重點,成林快,周期短,有利于水土保持,發揮森林的防護功能。

3.3.5.5適宜推廣區域

土層厚度在30cm以上,土壤呈酸性,質地輕粘的紅壤、黃紅壤區,我縣推廣區為新城、樟斗、左拔、池江、青龍、黃龍、南安、浮江、吉村、內良、河洞。

3.3.6模式六:低山丘陵經濟林模式

3.3.6.1模式適宜條件

我縣位于省的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的特點,年平均溫度18.4度,極端最高溫39.8度,極端最低溫-7.1度,年降雨量1551.6mm,植物生長期303天以上,土壤母質大多為花崗巖和變質沙巖、板頁巖,土壤多為黃紅壤、黃壤,土層深厚,肥力較高。

3.3.6.2技術思路

采用先進技術手段,科學配置林種,發展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果木林。與產業結構調整和扶貧攻堅結合起來。

3.3.6.3主要技術措施

在坡度較大的耕作區,采用一坡多帶模式,通過經濟林帶+原生植被護坡帶,每條經濟林帶都配置原生植物護坡帶,經濟林帶面寬3.5米,護坡帶寬0.5米。能更好地保土保肥。

①樹種配置:選擇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樹種:酸棗、臍橙、柑桔、桃、李、板栗等。

②整地:帶面整地,植穴規格80×80×80cm,呈“品”字形排列。并做到表土回填,施足有機肥,整地在12月中旬完成。

③造林密度:經濟林帶臍橙、柑桔、楊梅,株行距4×3.09米,每畝栽植54株,檸檬株行距4×4米,每畝栽植42株。

④苗木質量,經濟林選擇嫁接苗,采用先進科學技術遺傳變異,遠源雜交等技術,培育新品種、新產品。質量標準按省苗木質量標準,一級苗達80%以上,二級苗20%以下。

⑤栽植:經濟林嫁接口必須露在土外,做到“苗正、根舒、深栽、壓實、回虛土呈龜背狀”。

⑥配套措施:在原生植被護坡帶上可種植茶葉等灌木樹種,以提高水保能力。

3.3.6.4成效和目標

此模式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兼容,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五年后進入盛果期,平均每畝可收入3000元。

3.3.6.5適宜推廣區域

可在退耕還林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地,選擇光照好、土層深厚,排灌好,交通便利的地區。我縣推廣區域為新城、樟斗、左拔、池江、青龍、黃龍、南安、浮江、吉村、河洞、內良。

3.3.7典型技術模式

3.4封山育林主要技術措施

封山育林應按照《省封山育林技術條例》,選取符合封育條件的林地進行封育,因地制宜地采取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封育措施,其樹種以現有林分的目的樹種為主,同時對原有目的樹種株數少、林中空地多的地塊采取補植補播措施。

①對象:本項目確定的封山育林對象是具有一定森林環境、水土流失輕度以上的疏林地和無林地,土層脊薄、巖石裸露及破壞后難以恢復的灌木林地和灌叢地,且相對集中連片,能形成一定規模。

②林種:根據立地條件和水土流失狀況,確定本項目封山育林面積0.885萬畝,全部為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養林。

③封山育林措施:根據封育對象及培育目的,主要采取封禁管護封育方式,連續封育5年后,要求林木郁閉度達到0.5以上或植被總蓋度80%以上。

主要措施:(1)人工巡護:依據封禁范圍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經營主體必須聘請專職護林員進行巡護,應與護林員簽定護林合同,明確護林員的護林范圍、職責、權益,嚴格全同管理。聘請的護林員應做到先培訓,后上崗,不合格,不上崗。在封育范圍內實行“九不準十嚴禁”,即:不準砍樹、修枝、剝皮;不準割芒其、茅草;不準撿枯枝、扒耙松毛;不準鏟草皮、挖樹樹蔸;不準放牧、狩獵;不準采種、采脂、采筍;不準取土、挖石、采礦;不準侵占林地建房;不準毀林造田;嚴禁燒田坎草、稻草;嚴禁林內吸煙、野吹;嚴禁燒荒開墾;嚴禁燒火土積肥;嚴禁燒火取暖;嚴禁燒山驅獸;嚴禁煉山造林;嚴禁林區內各林副業生產用火。(2)設置封育禁牌:在村莊附近、人為活動頻繁地段、主要交通路口等醒目位置設置永久性封育禁牌,要求1500畝左右設置一塊永久性封山禁牌,牌上明確封禁范圍、周邊界址和封育措施;在小班周界明顯處設置臨時性封育禁牌。(3)育林措施:育林措施是封山育林的重要環節,在馬尾松種子成熟時,可人工促進其天然下種更新。如因植被覆蓋度較大而影響種子出土的地段,應進行帶狀或塊狀刈草、破土整地,實施人工促進天然理新措施;對于天然下種不到的地方,應人工撒播種子,促進其更新。同時應保護好地表植被,保留地表枯枝落葉以增加腐殖質含量,促進植被生長。(4)森林保護也是育林的重要舉措,在森林保護方面,可招引或培育病蟲天敵以防止病蟲害。應積極預防森林火災,防止封育區內出現火災或封育區外用火引發森林火災。在封育區每平方公里設置一觀測點,護林員應經常觀測(察)病蟲發生發展動態及火險等級,消除火災隱患,防患于未然。

3.5建設任務

根據省廳下達我縣2011年退耕還林荒山荒地任務6900畝,封山育林8850畝,通過全縣范圍的調查摸底,并尊重農民意愿,綜合確定工程鄉、鎮建設,各鄉鎮計劃任務詳見附表3。

工程建設營造生態林6900畝,占總任務的100%

3.6建設內容

建設內容為宣傳發動,編制實施方案,縣政府組織實施,各部門齊抓共建,造林、育苗、土地流轉登記林權確定。建設規模荒山荒地造林0.69萬畝封山育林0.885萬畝。

(1)調查摸底、宣傳階段:2011年10月1日-15日,各鄉鎮做好退耕還林荒山荒地造林摸底宣傳工作,政府交底,使農民完全了解國家政策,明確自己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使農民主動、自愿申請在符合條件荒山荒地進行造林,把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各林業站及退耕辦,根據農民申請的退耕還林荒山荒地地進行測量、核實,注冊登記。

(2)編制實施方案:在調查摸清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工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及有關政策編制實施方案。

(3)成立組織機構,組織工程實施:我縣于2003年成立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林業局,主要負責項目的規劃、落實、協調、調查、督促等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縣林業局局長擔任,副主任由分管營林的副局長擔任。各有關鄉鎮、有關林場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抽調專門工作人員(3人),負責本轄區內項目的實施,鄉鎮長為第一責任人。

(4)落實山頭地塊:對退耕還林的山頭地塊逐塊調查落實,標繪在圖紙上,縣、鄉兩級建立退耕還林臺帳。

(5)造林作業設計:依實施方案,根據造林的規范、規程及有關技術標準,按照落實的山頭地塊進行造林作業設計,便于工程實施。

(6)營造林:包括整地、表土返穴、栽植。采用穴狀整地,生態林穴規為40×40×30厘米;經濟林采用反坡梯田,反坡梯田內開穴,穴規為80×80×80厘米;叢生竹80×50×50厘米(其中長80厘米)。開穴后,揀盡石塊、樹(草)根,適時返穴,返穴后土面高于地面10厘米,栽種經濟林樹種返穴時要放足基肥。根據林種、樹種不同確定造林密度:營造闊葉喬木生態林110株/畝,馬尾松200株/畝,杉木167株/畝,竹林45株/畝;營造經濟林李、桃、板栗45株/畝,臍橙、楊梅54株/畝,林下種草;營造針闊混交林按樹種比例確定造林密度。

(7)定植:做到“栽正、舒根、踩緊、培土”,在冬末及春初雨后土壤濕潤時栽植。

(8)撫育:生態林采用擴穴培土法,劈除雜草、培土、整枝、除萌、排水等撫育措施,禁止采取大面積墾復、松土等撫育措施,經濟林在確保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情況下采用局部墾復、松土、施肥等撫育措施。撫育時間每年5-6月和8-9月,連續進行4年。并對死株、缺株進行補植。

(9)管護:對新造林地落實管護責任,實行封禁。

(10)檢查驗收及資金拔付:按驗收單拔付人工造林國家補助資金及封山育林國家補助資金。

在具體工作中,縣發改委、縣林業局負責退耕還林的立項、申報和計劃下達及總體規劃的審查、上報、作業設計、檢查驗收等。縣財政局負責退耕還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安排、發放和監督管理及縣級工作經費的預算安排。縣監察局負責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違紀行為的監察。縣審計局負責退耕還林工程補助資金撥付。縣審計局負責退耕還林工程補助資金撥付、使用情況的監督審計。

3.7實施計劃

根據時間要求、任務要求、質量要求制訂明確的實施計劃,詳細制訂各時期實施內容、實施要求和實施責任領導、責任單位。

4種苗生產和任務

4.1種苗生產能力

縣種苗推廣站從市種苗站等單位調入和自產苗木種子3400斤,以滿足全縣的造林,其中:木荷80斤,杉2400斤,苦楝600斤,酸棗300斤,濕地松20斤。預計全縣可產一級杉苗1440萬株,一級木荷苗27萬株,一級酸棗苗5.4萬株,個一級苦楝苗9萬株,一級濕地松苗12萬株,桉樹組培苗60萬株。

4.2種苗供應測算

本縣可生產苗木1526.4萬株,可滿足全縣植樹造林所需苗木。

4.3種苗培育和組織

種苗培育以縣種苗推廣站為龍頭,多種所有制育苗苗圃共同發展,加強種苗管理工作,對苗木生產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檢查監督、檢驗檢疫。健全林木種苗生產與銷售的“一簽兩證”制度(一簽:林業或農業部門出具的標簽,兩證:林業或農業部門出具的質量檢驗證、檢疫證),杜絕偽劣、帶病蟲害等不合格苗木造林。

5投資概算與資金來源

5.1投資概算

根據項目建設要求和國家規定的造林補助標準標準,2011年完成0.69萬畝退耕還林工程所需投資1167.5萬元,其中:

種苗費(每畝50元):50萬元;

景觀綠化樹投資:793.2萬元;

清山、整地、造林每畝260元,合計投資179.4萬元;

4年撫育7次每畝210元,合計投資144.9萬元;

項目建設過程中,各項目鄉鎮,相關單位所需的施工管理、質量管理、階段性檢查驗收等所需的差旅費、交通費、用于實施方案編制,造林作業設計,核實鄉鎮退耕還林基本情況,資料準備,宣傳,召開啟動會議等10萬元;

封山育林8850畝,封育5年計62萬元。

5.2資金來源

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有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無償補助的種苗費,地方自籌配套。工程建設所需的施工投勞、管護等,由實施經營單位或農戶投勞解決。

①國家造林補助138萬元;

②地方自籌配套資金793.2萬元;

③經營主體投工投勞236.3萬元;

④實施經營單位建設施工投勞6.67萬工日;

⑤封山育林國家補助62萬元。

6效益分析與評價

6.1生態效益

項目建成后,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較合理的調整,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據分析,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森林蓄水20萬噸,替代價值6.0萬元;年增保土能力1550萬噸,保土效益1560萬元;年保肥效益60.2萬元;年促進糧食增產10萬公斤,增產效益1.1萬元;年活立木儲備蓄積量1324m3,儲備效益15.62萬元;年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其它效益35萬元,生態總效益可達1607.5萬元。

6.2社會效益

由于生態環境質量有明顯提高,有利于項目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實施,挖掘了坡耕地利用潛力;使邊沿山區的撂荒地得到了再利用,并保持持續的較高效益;國家對項目建設的無償補助,為農民群眾增加了收入;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直接投勞4.2萬個工日,折合勞務收入257萬元,可增加勞動就業,獲得勞務收入。

6.3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經測算,每年增加產值193萬元。

6.4綜合評價

項目建成后,可以恢復和增加森林植坡,遏制水土流失,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為流域提供清澈水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控災、減災能力加強。特別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國家的無償補助作支撐,地方投入和群眾投勞作補充,通過上下努力,一定能夠實施項目建設的各項預期目標。

7主要保障措施

7.1退耕還林政策

(1)荒山荒地造林補助費200元/畝。

(2)退耕還林工程堅持營造生態林為主,兼可營造部分經濟林,經濟林比重不得超過退耕還林總面積的20%。

(3)鼓勵社會能人集中連片建設退耕還林項目,荒山荒地造林500畝以上的,視為退耕還林大戶,在鄉鎮計劃任務范圍內優先安排建設計劃,重點提供技術、指導和管理服務。

(5)在確定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基礎上,實行“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將權、責、利緊密結合起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使退耕還林真正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允許依法繼承、轉讓,到期后可依法繼續承包。

7.2保障措施

(1)組織領導措施

縣里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發改委、林業、財政、糧食、、國土資源、農業、審計等單位領導為成員的退耕還林工程領導小組,負責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綜合協調,理順工作關系,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訂退耕還林工程有關政策和實施辦法、解決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訂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明確工作要求。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抽調林業、發改委、財政、糧食部門的骨干人員,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退耕還林項目建設的日常工作,執行制訂的退耕還林實施方案。辦公室下設技術組,由林業技術人員組成,負責工程建設的林業技術工作。

(2)項目管理措施

①明確工作職責:縣領導小組負責整個工程建設的領導、部門協調、理順工作關系等;辦公室在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工作,具體負責《實施方案》的組織實施和日常工作;縣林業部門負責種苗準備、調配、技術服務與指導、階段性檢查驗收與造林質量抽查的技術人員安排等工作;縣糧食部門負責糧食的采購、調配工作;縣財政部門負責種苗補助資金的申報與撥付,工程支付的決算、報帳等工作;縣發改委負責年度建設計劃的編報工作;項目鄉鎮人民政府負責退耕還林工作的具體組織實施。

②項目管理實行工程質量檢查驗收制度。嚴格按批準的施工作業設計分鄉鎮精心組織實施。工程實施和施工管理做到“四有六定”,即:有實施方案,有施工設計,有項目負責人,有管理檔案,定人、定任務、定質量標準、定山頭地塊、定時間、定獎罰。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和檢查驗收制度。分工序施工,分工序檢查驗收,階段性、工序檢查驗收必預提供質量檢查驗收報告,向施工單位開具工序質量驗收單。項目建設完成后,退耕辦公室進行全面驗收。

(3)財務管理措施

嚴格財務制度,嚴肅財經紀律,加強項目資金的管理;工程建設資金實行專門管理,專戶存儲,專帳核算,專款專用;財政、審計部門應加強對項目資金的追蹤檢查與審計;實行縣級報帳制度,規范報帳手續,做到財務清晰、原始憑證齊全,財務管理規范,及時足額落實前期工作經費和其它配套資金;項目建設的所有帳本、原始憑證,明細帳目等必須完整長期保存,供有關部門的查驗。

(4)舉報及責任追究

建立退耕還林舉報制度及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對退耕還林工作做到村務公開、張榜公布,縣、鎮政府要公布舉報電話,設立舉報信箱,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對違法違紀違規現象及工程建設中的事故責任人,一經查實,不管是否調動和變化,要按照《國家林業局關于造林質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規定》及其它相關規定對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追究其責任。

(5)技術保障

聘請市有關林業、水保、果業專家在工程實施前期進行技術培訓,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解決疑難技術問題。與省、市林業技術推廣部門,果業研究機構、水保治理技術單位和周邊地區對口行業取得廣泛聯系,應用現有技術成果,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新經驗,提高工程建設技術含量。印制造林技術手冊,發至退耕農戶手中,讓農戶更好地掌握造林技術。

7.3經營機制

采取多種經營形式,鼓勵支持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能人,下崗職工,在職人員采取租賃、承包、競買等方式進行荒山荒地經營權的有償流轉,采取家庭式、聯營、股份制等多種形式的林場,簽訂經營協議,明確各方權、責、利,確保退耕還林工程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利用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投資、投勞經營管理。采取靈活、實用的經營機制,加強管理力度,提高經營水平,實現經營目的。

①家庭承包:以直系親屬為主體建立。依據荒山荒地的面積、投勞程度確定利益分配比例。

②聯營承包:以社會能人與同區域的多家農戶為主體組成。依據荒山荒地的面積、投資、投勞程度確定利益分配比例。

③股份制林場:由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與農戶組成。農戶以土地入股,其它單位或個人以投入資金、勞務、技術等入股,保持所有權不變,經營權共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按股分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国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一区两区三不卡|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 国产人成精品香港三级古代| 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eeuss在线播放| 强行扒开双腿猛烈进入| 久久99国产视频|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五月激情网| 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乱妇无码大黄aa片|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弄免费视频| 91麻豆最新在线人成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亚洲欧美另类精品久久久|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美女把尿口扒开让男人添| 国产乱人伦无无码视频试看| 香港特级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色图15p|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夜夜爱夜夜爽夜夜做夜夜欢| www.精品国产| 娇小bbb搡bbb搡bbb| 一级日本强免费| 性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