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表演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表演是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良好方式。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表演作用的認識存在不足,對表演策略的應用有些不當。本文充分論述了表演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提出了具體的操作辦法來優化表演策略,從而最終使英語教學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關鍵詞:表演;作用;優化策略
最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設置上,尤其重視“語言運用”這個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并在此基礎上突出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為了培養這一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不能單純地講授英語知識或機械地讓學生朗讀和記憶重點的語言材料,而應當創設各種真實的或模擬的語言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以致用”。在各種英語情景教學中,表演是訓練學生的良好方式。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表演作用的認識存在不足,對表演策略的應用有些不當。對此,筆者就自己的教學觀察及實踐談談表演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優化表演策略,僅供參考:
一、表演在語言學習中地位和作用
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一種交際的通用語言,它和其他語言一樣,其最主要功能是傳遞感情和信息,進行社會交際。社會學家海默斯(DellHymes)的“論交際能力”被認為是交際法的主要理論依據,他認為外語學習僅僅獲得了語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培養交際能力。而表演正是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有效方法之一。
英國語言學家Brumfit曾指出:“任何獨立于應用功能的語言描述是不可能對想發展語言各種功能運用能力的教師和學生有多少價值的……語言是一種動態的而非靜態的系統”。因此,教師能否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得語言是能否使學生真正掌握英語的關鍵。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在具體的情景中教語法,更要組織學生在操練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表演,讓學生在交際過程中運用所學的語法知識,真正做到“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形式所負載的內容,兩者密切聯系。因此,英語學科更應擔負起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責任,而通過表演學習外語既可以讓學生學習外國語言知識,又學習到國外的文化,因為表演就是使學習者在與對方的交流中,能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等選用得體、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
二、表演在中學英語學習中的必要性
我國中學生學習英語大多數處于起始階段,他們對英語語言的感知環境極為有限,學習主要以課堂為主,很少自然地、地道地輸出語言信息,缺乏英語習得所必備的基本環境,這給他們的外語學習帶來很大困難。他們要發展自然、地道、準確的英語表達,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而表演正是達到這一目的好方法。然而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片面從語言結構出發,強調語法結構的系統性,把語言看作是一種靜止的、封閉的符號系統,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只能記憶下不少的英語單詞,背下很多語法條條,但只是“紙上談兵”,一遇外語交流,便語無倫次、結結巴巴。
其實,語言是人類用以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只有在動態時,也就是在被使用時才能發揮其作用,既然是交際,那就是雙向或多向的活動,我們應該把語言看作是被人們使用的、動態的、開放性交際工具。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首先考慮:把學生的英語學習看作是交際能力的訓練活動,而不是語言知識的灌輸過程。表演是一種經過提煉、升華的交際活動形式,是以結構性練習(structuralpractice)到準交際活動(Quasi-communicativeactives),再到功能性交際活動(Functionalcommunicative)以至過渡到真實性交際活動(socialinteractionactives)的必要形式之一。
如何運用表演來輔助英語教學呢?筆者認為應該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表演的目的要明確。課堂表演切忌走過場和圖表面的氣氛熱鬧,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如:為呈現新知識而設計表演作鋪墊;鞏固所學知識而設計的應用性表演等,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設計、指導并組織課堂表演。
2.表演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組織課堂表演時要注意引導和要求所有學生參與,使他們通過演一演、說一說的方式來實踐和鍛煉自己的交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能力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幫助,使他們均有成功的體驗。
三、優化表演策略,提高表演效果
表演策略是成功語言學習者常用的學習策略,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認真思考和充分準備,逐步提高英語表演的效果。
1.注意表演材料的選擇性
英語表演的材料包括可以是剛學的對話,也可以是根據課文改編的課本劇,或者來自其他的英文媒介,當然考慮組織表演的實際情況,英語課堂表演必須優化選擇材料。首先在表演材料的難度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水平的個別差異,以求讓不同類別的學生都能“跳起來吃到果子”;材料所涉及的內容應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以利于學生在短暫的課堂表演時間內能夠正常操作,并能誘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進行模仿式操練,再次,表演的材料應語言規范、自然、地道,有利于學生模仿和活用中盡量減少知識錯誤。
2.研究表演目標的差異性
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確立不同的表演目標,逐步實現活用所表演的材料。對于較低層次的學生或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可以將控制性練習——機械表演作為目標,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嚴謹性。根據酣暢性原則,在表演中不宜過分糾錯,但如遇到一些重要詞組、句式,要求盡量做到準確。對于較高層次的學生,可將半控制性練習或活用性練習——角色表演作為目標,要求學生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提煉、加工,使之活化為自己的語言后進行表達。這樣才能讓“后進生吃飽”,優等生“吃好”。當然,在課堂表演的安排上,有時要靈機活動。
3.安排表演時間的靈活性
表演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師把握適當的動機。一般情況下,它安排在學生學完對話并對所學內容的意思準確理解,對語音語調及句型基本掌握后進行,否則,大部分學生會覺得任務太難而降低興趣,或者效果不太令人滿意。但是根據表演內容的難易度、表演目標的深淺度,也可以在鞏固知識的環節用“表演”突出重點,強化難點,或展示新舊知識的聯系。
4.選擇表演地點的開放性
由于表演內容的情境不同,和學生表演之前應做一些準備工作,如有些道具與教室的不可容納性,為了增強表演的真實感,把各個角色的性格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根據條件許可程度,可以讓“表演”走出課堂,或者走出校園,從而讓學生真正喜歡英語表演,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表演是一種非常實用且很有魅力的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創新地運用到當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中,當然也要注意兩點:一是我們的教師必須完整設計好整個教學流程,因為它關系到整個教學的成功與否,要選擇適合的故事或情節;二是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要求稍高,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任務表演,循序漸進。相信它會給我們的中學英語教學的課堂注入更大的活力,讓學生學得更加精彩。新晨: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施良方,崔允郭.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C.J.Brumfit.K,Johnson.TheCommunicativeApproachtoLanguageTeaching[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4]史邕蓮.論課堂戲劇表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