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家庭因素
大多農村學生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很傳統,過于簡單和粗暴,沒有正確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平時白天上班,晚上較晚下班,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更不用說輔導孩子的功課。久而久之,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便養成了,如不按時完成作業,沉溺于網絡游戲等。而改掉一個壞習慣比養成一個好習慣更難,所以要糾正孩子這些不良習慣,那就難上加難了。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看重分數,但又不懂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一旦孩子成績下降,便訓斥、打罵,導致學生對學習的恐懼心理和對學校的厭惡心理,出現逃學曠課的現象。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反而會增長孩子的逆反心理,給孩子帶來了非常不良的影響,導致今后如果遇到一點委曲和挫折也自然地想到用武力解決問題。
2.學校因素
一個學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很重要的,有些農村學校只重視升學率,教師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對學生的學業輔導上,忽視了對學生德育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另外,有些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對學生的德育缺乏方法與耐心,動不動就訓斥羞辱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恐懼、厭學、厭師等情緒。
3.社會因素
除了家庭和學校因素,不良的社會因素同樣會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造成很不好的影響,比如說現在農村學校周圍出現了很多不法商販開的游戲廳、臺球室、網吧等場所,小學生天生好玩,自制能力較差,禁不起誘惑,迷戀上了游戲、臺球等,忽視了學業,許多學生甚至逃學曠課,不思學習。并在游戲廳等不良場所結交了行為習慣不好的不良分子,深受他們的影響,行為習慣變得越來越差。
二、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
1.從思想上切實提高認識
《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作了明確詳細的要求。教師應讓學生加強學習這些要求,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習慣不能養成,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切實提高學生對行為習慣養成重要性的認識。作為班主任,在剛接手班級的時候,筆者就根據《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的教育理念,再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班規,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形成共識,明確目標,讓學生從平時的點滴做起,遵守班規、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同時,筆者經常利用每周的班會課向學生提出行為習慣上的要求和目標,并在平時多督促、多提醒,加強學生對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視和養成。
2.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
小學生習慣的養成會受學校、家庭、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發揮學校、家庭、社會應有的教育功能,并同時加強學校、家庭、社會間的聯系與溝通,相互促進,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三者很好地發揮作用,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對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起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強化師德,給學生樹立榜樣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是學生直接仿效的對象,教師的每一個行為都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因此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應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給學生樹立一個好的學習榜樣。試想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而自己卻沒法做到,那教師的威信和說服力何在?因此,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特別是對高年級學生,他們的獨立性強,能判斷是非,有主見,教師的一言一行,他們看在眼里,領悟在心里,在他們的心里有一把衡量教師的尺子。教師的榜樣作用就尤為重要。比如說,筆者常要求孩子們要維護教室的整潔,有一次走進教室,發現教室地上有紙屑,筆者彎下腰將紙屑撿起放進垃圾桶,學生們看到了。后來發生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學生則會像筆者一樣,把紙屑垃圾撿起輕輕扔進垃圾桶。當時就深刻體會到,教師自身的行為真的是太重要了。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良好的榜樣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加強自身修養,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
(2)加強家庭的教育力量學生除了一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外,另一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家里。家庭教育也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陣地。家庭是撫育孩子的搖籃,既是孩子的第一社會環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成為學生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有時一部分學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而失去了行為習慣是非判斷的標準。因此,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多種渠道,密切教師與家長的聯系,雙管齊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各方面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提高家長育人意識和能力。現在很多農村小學生的家長文化水平不高,教育的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得當,因此學校可針對性地開展關于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的講座,供家長學習。作為班主任,筆者常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們介紹一些先進的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或讓家長們在一起各抒己見,互相交流各自的教育方法,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有了家長的配合,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習慣養成方面,才能更加順利地貫徹下去。另外,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明白,孩子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因此需要教師和家長長期的督促和努力,不能半途而廢。
(3)發揮社會的育人作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會受社會上的各種因素影響,因此,學校應和社會各個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學校可以結合行為規范的教育內容,聘請校外輔導員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等,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現在社區發展越來越規范,學校應和社區建立聯系,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共同關愛學生,及時發現存在的隱患與不良行為,抓住教育的契機,對學生進行教育與改造。
3.重視學生之間的影響,規范行為習慣
在學校,學生在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彼此的行為習慣很容易相互影響。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影響,及時發現當中的不良行為習慣,并對其進行教育,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作為班主任,筆者認識到許多學生在教師面前往往會有所顧忌,可在學生之間便會“放松警惕”,不好的行為習慣暴露無遺,并且會相互影響。如果沒有及時發現,那么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會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后果很嚴重。因此,除了經常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外,筆者還常常在學生當中安插“眼線”,讓他們及時匯報近況與問題,然后對不良行為習慣者進行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們及時改掉不良習慣。另外,筆者還經常讓學生每兩周進行行為習慣養成互評,選出班級“行為習慣之星”。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養成教育
學校可以組織和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校園廣播站、志愿者服務、國旗下講話等,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通過參加的活動,不僅從思想上提高了對行為習慣的認識,而且從行動上也自覺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說,在筆者從教的學校,每學期都會設置校園志愿者服務站,有衛生督導志愿服務的,有穿戴整齊志愿服務的,等等。參加衛生督導志愿服務的學生不僅能從思想上認識到校園衛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還能自覺地彎下腰去撿紙屑等,養成了共同維護校園衛生環境的好習慣。參加穿戴整齊志愿服務的學生,不僅知道進校門穿校服、戴紅領巾的意義,還自覺地每天都穿好校服,佩戴好紅領巾,養成了穿戴整齊的好習慣。
5.及時評價,強化養成教育
評價是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及時對小學生養成教育進行評價是我們做好養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它能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統一。因此,學生一旦取得進步,我們就得及時給予表揚。孩子都是捧出來的,因此我們應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孩子如果養成一種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如果養成一種壞習慣,將會禍害終身。因此,為了孩子的一生,我們必須抓住時機,持之以恒,使孩子們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
作者:蔡淑真單位:廈門市海滄區青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