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加之市場化體制變革,進一步突出了人才的戰略地位及價值,是我國現代化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關鍵。而高校作為人才培育主陣地,系列工作組織與發展備受關注,在其整個育人結構中,校園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面對多元文化生態的沖擊影響,其有效建設至關重要,共青團則發揮了關鍵職能。本文基于對共青團組織價值的解析概述,著重就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參與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共青團;參與路徑
十八大以來,以為中心的黨中央更是就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注重思政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育機制的構建,以此來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工作的新發展。基于此,我們要積極發揮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作用的發揮,使高校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代表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夠始終處于學校基層黨組織——共青團的領導下來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共青團的組織價值
根據《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鮮明的政治屬性加之特殊的群體構成,決定了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肩負著重要的職能。從兩者的相關性來看,共青團性質與校園文化建設核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具體而言,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功能定位是“育人”,其實踐有賴于高素質團隊支持,其作用對象仍舊是人。立足于“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視角,共青團系列活動圍繞“育人”開展,同步實現了校園文化建設功能。就兩者的互動關系而言,共青團與校園文化建設互為支撐,提高了兩項工作的實效性。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性文化,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共青團系列工作開展的有效載體,其在相關建設中的有效參與,可視作是對其性質的全面體現。反之,共青團作為青年才俊的聚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主體之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二、共青團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導向
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有效參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項講求科學性、合理性的系統化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指導開展以確保其最終實效,具體包括思想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以及群眾性原則等。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現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全面發展學生,要求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主觀能動性,這也就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多元性、多層次特點,在實際踐行中,要堅決抵制消極、腐朽的思想浸染,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即遵循思想性原則,引領學生緊跟時代潮流,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與此同時,整體性原則要求共青團將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到整個工作體制當中去,以育人為宗旨,基于豐富多彩的活動載體,最大限度地釋放自身效能。除此之外,客觀維度上解析,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性文化,在實際活動踐行中應強調為全體學生服務的功能,全方位關注團先進性與群眾性的原則,擴大影響范圍。
三、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參與路徑
1.加強引導,提高認知。在現代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青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推動時展和社會進步最活躍的力量,黨和人民寄予了高度關懷。而共青團作為黨的事業重要組成部門,高校需從戰略高位給予必要的指導,充分發揮自身政治核心作用,總覽全局,理清校園文化建設正確方向,并由此引導共青團發揮功能影響,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滲透,努力營造和諧的人文氛圍。在此過程中,高校黨委要精準定位自身崗位功能,加強對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參與領導,構筑黨委領導、行政支持、各方參與的新型工作格局,不斷匯聚有效工作經驗,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模式方法,繼而培育更多的青年才俊。與此同時,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化工程,為確保其成效應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的能動機制,重視共青團工作效能發揮,引導各個職能部門予以必要的支持配合,避免其在實際工作中被邊緣化,從而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生態格局,為人才培育匯入更多活力。2.切入文化,創新載體。知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某種維度上講,校園文化本身作為高校精神靈魂的匯聚,有著莫大的牽引力和影響力,代表著高校辦學實力,是培育大學生人才的關鍵。因此,高校要著重關注環境優化,為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奠定厚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共青團應緊密切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廣播、校報、有線電視等,搶占輿論高地,深入宣傳黨的系列政策方針,解析其中的思想精神內涵,唱響社會主義主旋律,營造高品位、寬領域的政治環境生態,從而發揮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此之余,共青團還需組織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文體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發揮其第二課堂陣地功能價值的同時,幫助學生舒緩壓力、釋放身心,為之健康成長營設良好的氛圍環境。3.促動交流,改善自我。如上所述,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實踐性工程,隨著素質教育改革深化,其相關活動組織及工作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為了更好地滿足該方面訴求,共青團應經常性地組織研討活動,緊密關注大學生成長特性及發展規律,明確其中的重難點,善于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組織文化活動,提高能效。與此同時,依據群眾性原則指導,尊重大學生主觀個性差異,營造輕松、愉悅、自由的互動空間,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從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互聯網時代,面對多元文化生態的影響與沖擊,大學生健康成長面臨著諸多威脅,校園文化建設亦因此困境重重,亟需先進理論的支持。4.依托網絡,緊跟潮流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科技的應用導入,塑造了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并對大學生系列活動從產生了深刻影響,其良好的互動性、開放性功能,為之生活、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體驗,因而備受青睞。
四、結語
總而言之,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參與十分重要和必要,是全面體現其價值屬性的關鍵,其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應在思想性、整體性以及群體性的原則指導下,以文化為切入點,加強校園黨委領導,促進廣泛的交流,依托高素質隊伍支持,不斷改善與提升自我,并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同時,緊跟時代潮流,迅速搶占網絡新高地,在人才培育方面發揮更大價值。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課題研究,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提出更多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參與策略。
參考文獻:
[1]趙偉霞.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11).
[2]李云峰.高校共青團引導校園文化治理問題研究[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2(5).
作者:曹於亮 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