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學校教育學生幸福感提升探究范文

學校教育學生幸福感提升探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校教育學生幸福感提升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校教育學生幸福感提升探究

[摘要]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還是不開心和不幸福?這是許多國家深感困惑的問題。我們在校的大多數的孩子擁有著良好的教育資源和比較好的生活條件,但在許多不同的調查中都反映出一個同樣的問題:學生并沒有在這種相對來說比較優越的條件下、在學習中感到真正的幸福,恰恰相反,他們感受到的是焦慮,甚至是痛苦。

[關鍵詞]

幸福;教育;學校;學生;教育資源;泰勒•本—沙哈爾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還是不開心呢?”這是全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們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郁癥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癥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步美國后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里,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最近在各大媒體上登載的一條新聞:“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還是不開心不幸福呢?”這個問題引起對目前關于幸福問題現狀的思考。

二、關于幸福

關于“幸福”是什么和“我們在哪里獲得幸福”這一問題,古典的觀點和宗教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幸福”。古典觀點:在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代,希臘人想使幸福擺脫偶然性的束縛。也就是說,他們想用一種獨立于健康、財富和日常生活沉浮的方式給幸福下定義。從這個視角來看,幸福不是插曲式的,而應該適用于整個生活。在這一點上,許多宗教傳統也認同。亞里士多德為了列出幸福要素的清單,他指出:在我生病時健康似乎最重要,當我們破產時,財富似乎最重要。但是,健康和富裕的人也可能是不幸福的。這樣,這些要素(或此類的其它要求)中沒有一種是幸福的首要素。有沒有對幸福而言即必要又充分的要素?幸福的要素到底是什么?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智的或沉思的思想活動就是幸福。他將人的生活分成三類:享樂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認為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的“善”的幸福生活。宗教的觀點:獲得永恒幸福的方式是接受我們必然死亡命運的這一不幸,把獲得幸福寄希望于來世,當我們相信來世存在,而且覺得為它而生活有意義時,那么,我們就確信能得到幸福。馬克思主義稱,宗教是人類的精神鴉片。其實,健康、富有、友愛、目的感、滿足的工作,自尊、愛的親密感、休閑......都可歸之于主觀幸福感。無論是古典觀點還是宗教的觀點,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三、關于教育

德國哲學家長爾•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獨立自由的個人意志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所以在他看來,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東漢許慎在其所著《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其作善也”;魯迅主張從孩子中培養“新人”,并提出了教育孩子的解放、理解、指導三原則。在他的作品中,折射出對兒童命運、兒童發展和教育的高度關注,對封建傳統教育制度的痛恨和對中國新型教育的衷心展望;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能盡一份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①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個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②;愛因斯坦:“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③;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④;雅斯貝爾斯:“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⑤種種釋義都從某一角度詮釋了教育的本質。無論哪種觀點教表明教育的全部意義在于發展生命,讓每個生命有豐富的心智,讓每個生命都能感受到幸福,最終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四、教育與幸福

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比任何專業課多,甚至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這足以說明在學生的內心里更渴望生活得更快樂、幸福一些。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在一周兩次的“幸福課”上,本一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我們的很多課程,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的閱讀,更好的寫作。可是為什么就沒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據哈佛一項持續半年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中國的學生狀況也不容樂觀,新華社北京4月8號電,中國的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學習意識與狀況比較研究”結果時指出,86.6%中國受訪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壓力大或比較大,這一比例高出其他三國。日、韓、美三國的比例分別為69%、74.8%和67.1%。在壓力處理方面,調查發現,七成多中國受訪生有情緒低落、沮喪、煩躁狀況,這種狀況更談不上幸福感,學生的幸福來自于一次考試的小小成功,這不是真正的幸福,這只千辛萬苦努力而獲得一種所謂的“幸福”,這種幸福只是暫時的曇花一現,緊接著又是忙碌的辛苦。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本—沙哈爾把人生模式分為四類:(一)享樂主義型;(二)忙碌奔波型;(三)虛無主義型;(四)幸福型。第一種類型的人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為未來埋下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第二種類型的人,今天做的事可能對今后有好處,但會做的很痛苦。以犧牲眼前的幸福為前提,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第三種類型的人是最糟糕的,既對眼前不好,做了還會影響日后的目標實現。這類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第四種就是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在當今社會,更多的人站在了第二種類型,他們是勤勤懇懇的奮斗者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是以什么身份,他們都在為自己的明天而不斷奮斗著,即便他們厭倦了這種方式。那么,為什么當今社會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板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后,人們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如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本—沙哈爾想通過教育讓學生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它不一定是好的物質與財富。它雖然與幸福有關,但一定不能放在快樂和意義之上。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在教學中他告訴學生的“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對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即做事前先來問問自己:什么帶給我意義?什么帶給我快樂?我的優勢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順序。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三個因素:遺傳因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更快樂幸福、更充實。可見,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獲得幸福。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是培養幸福的人。”教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使人獲得幸福,否則,它就不是人類社會擁有的教育。烏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可見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人立足于社會,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實現幸福。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教育就是培養人的生活能力,換言之,就是培養人的幸福能力,即感受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恩格斯指出:“每個人都追求幸福,這是無須加以證明的原理,是顛撲不破的原則。”然而,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美好初衷,但并非人人都能實現,幸福的實現是需要條件的,而教育是實現幸福必不可少的途徑和條件。首先,必須依靠教育來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吃、穿、住、行生理需要,實現生理的幸福;其次,教育為人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進而實現穩定的幸福;再次,教育促使人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時,也是實現社會身份的幸福;最后,教育幫助人們獲得真善美的幸福。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做的幸福。正如石中英先生曾在他的《教育哲學導論》中用了大量的文字論述了教育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人不僅力求活著,而且力求‘體面的活著’‘有意義的活著’力求過著一種‘高尚的生活’,教育作為一種人道主義的事業,也在于是個體生活的更有意義,更高尚”。

五、別讓壓力奪走幸福

在當今的中國,作為一名正式的高中生,都必須去面對高考這個殘酷的現實,在這之前,他們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即完整地經歷應試教育。不是所有的課程都是孩子們所感興趣的,但是迫于考試的壓力卻又不得不接受。遵從與自己的熱情,去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內容,對于一個中國學生特別是高中生來說,基本上是天方夜譚,在這種近乎于模式化的生活中,整天所做的就是一遍一遍重復所要考的知識點,在這種單調中,很難感覺到幸福的所在。也許在考得好成績之后,學生們都會有一種欣慰的感覺,但這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而只是緊張過后一種放松的心情而已。我們的教育似乎在這里嚴重脫軌了,我們忘了告訴學生:考好大學是為了活的更好,而活著卻不是僅僅為了考更好的大學。每個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賦予了不同天賦,應該在父母、學校的幫助下去挖掘自己的閃光點,而不是想批發市場的貨物一樣坐在一起,被打造成一臺臺類似的機器。孩子們經常聽到大人們提起大人們的童年“每天會和伙伴們在大院子里玩的很晚才不舍得被家長叫回家......”“那是一段簡單又快樂的時光......”類似的話卻很難有難有一句能引起現在孩子們的共鳴,他們只有“努力”地去回憶并且“美好”地去想象,似乎才能依稀想出點什么。在這種沉重的學習壓力下,孩子們失去了許多與別的孩子交流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條件。親密的人際關系是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人是社會動物,與社會中其他成員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健康的人大都樂于與人交往,與他人、群體建立良好的關系,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獲得安全感、驅散孤獨感,得到友誼和支持,提高自尊和自信,從而產生幸福感。而我們的孩子正在遠離幸福感。正如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失》中敘述的那樣:“童年正在消失,而且飛快地消失”。也應證了哲學家周國平先生說過的一句經典的話“城里的孩子沒有童年”。

六、道德教育確保一生幸福

“道德教育確保一生幸福”這是美國總統布什在美國第6262號公告論教育時提出的。他提出,從總統到普通大眾,從家庭到學校,從社區到教會,所有的環節都應該為道德教育做出努力。而道德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出有誠實、公平競爭、忍耐、尊重等優良品質的公民。他指出如果讓一個人的知識技能轉化為真正的成果或者回報,這還不能擺脫高尚的道德要求。只有讓我們的子孫擁有道德上的遠見,并具備傳統的家庭觀念,我們才能確保他們的一生平安幸福。正如《圣經》所說“:引導孩子走他應該走的道路,即使他老去也不會偏離。”道德教育十分重要,這不僅僅是針對孩子們個人的幸福而言,對維持整個社會的秩序與公平來說亦是如此。從布什的這個公告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美國并不是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美國學校教育沒有“思想道德”這門課,恰恰相反,他們把道德教育提到了很高的高度———關系到個體的幸福、國家的發展。回頭看看我們的大學生們,難道他們真的就是國之棟梁嗎?也許北大學生用硫酸傷熊事件和馬加爵事件大家還歷歷在目,從傳統的教育角度來講,他們已經成功了,因為他們用實力敲開了大學的大門。但當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發生之后,誰又會說他們是人才呢?難道是他們小時候沒有接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嗎?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但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這全要“歸功”于學校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和家長對于品德教育的疏忽,在大多數學校,思想品德課被認為是副科中的副科,經常搖身一變成了自習課或其他主要課的考試延時課。家長們也很贊成這樣的做法,因為在校方和家長看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成績不僅會給學校的聲譽增光不少,同時也會給家長帶來榮耀。可是他們忽視掉“先成人”這一條,這恰恰是成才的必要條件。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過分的強調自我,無視他人的存在,是品德教育中的失誤最大的地方,在這種種狀態下,人是很難獲得幸福感的。設想一下,如果上面提到的兩位已經為自己行動付出代價的大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被家長或者學校給予及時地糾正那么悲劇就不會上演。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時代,在青少年時代并沒有學習如何與人共處、與人分享的話,那么未來時會有很多的困難在等著他們,而對生活幸福的感覺,也會被這些困難所慢慢沖淡。對于他人和自己,“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學生心理素質整體偏差同樣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們在平常生活中遇到不曾遇到的棘手問題,不知所措。自殘、自殺的現象,在各種媒體上的出現率是越來越高,我們的教育似乎忽視了對于孩子們真正的關心,忘記了去教會他們應該如何健康積極地面對自己人生的起伏。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于行動,也會經常失敗。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并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后問問自己,能做些什么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能貫穿教會學生正確面對生活,那么,其實也就是教給孩子們幸福生活的態度,和如何幸福生活的方法。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并沒有把這些列入教學大綱。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美國學習。不僅是學校來教,更重要的是從家庭開始給每個孩子傳授這些真正良好的品質。現今的生活中當孩子們一降生到世界上,就會有一大堆的關心與幫助接踵而至,生活中,不要把的家人的關心、朋友的幫助、健康的身體、優質的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這樣才會使自己時常感到幸福。但似乎感恩的教育我們還沒起步。

總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人獲得幸福,幸福的實現需要教育,教育的過程要使人體驗幸福,教育貫穿各種層次的幸福之中。只有讓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體會到幸福和快樂,也讓教師在教育中得到幸福和快樂,才能更好激發學生接受教育的熱情,實現人生幸福。我國的教育要樹立幸福教育的理念,通過各種措施,使,教師幸福的教,學生幸福的學,是師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義,體驗幸福的境界,具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實現人生幸福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李夢清《.學記》的教育思想研究[J].學周刊,2013,(5).

[2]李紅憲.魯迅兒童教育思想探析[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1).

[3]趙春燕,智穎飆,王再嵐,陳佩文.魯迅兒童教育思想的啟迪意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4](美)內爾•諾丁斯,龍寶新譯.幸福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5](美)尼爾•波茲曼波茲曼著,吳燕莛譯.童年的消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孫云曉.捍衛童年[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7]周國平.碎句與斷章[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6.

[8]孔燦.還童年以自由:淡化家庭教育的功利化[J].中國家庭教育,2014,(1).

[9]徐永贊,潘立勇.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J].河北學刊,2006,(3).

[10]湯廣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的哲學基礎[D].云南師范大學,2000.

[11]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進有靈魂的教學》讀后感[EB/OL].

[.12]梁榮宗.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J].考試周刊,2012,(44).

[13]王清,顧慶龍,王懷宜.陶行知“和諧的教育”研究[J].教育評論,2009,(2).

[14]曾德強.陶行知終身教育思想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2007.

[15]張亮.激發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自我[J].大觀周刊,2012,(6).

[16]李俊,劉玉杰.教育的本真:自由的生成與精神的喚醒———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解讀[J].大學教育科學,2007,(4).

[17]趙陽.學校教育應在乎學生的幸福———從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上去很美》談起[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2).

[18]江喜標.學校教育能為增進學生的幸福做點什么[J].湖南教育,2005,(1).

[19]范蕊“.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后剩下的東西”———從愛因斯坦《論教育》中想到的[J].教書育人:教育新理念,2004,(10).

作者:常小莉 劉詠梅 陳艷軍 單位:蘭州城市學院 幼兒師范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少妇|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欧美激情xxxx性bbbb|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久综合久久鬼色| 成人h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中文字幕| 欧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看另类|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啪啪免费小视频|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新婚夜被别人开了苞诗岚|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 免费一级乱子伦片| 精品视频www| 国产gaysexchina男同menxnxx|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女老丝袜脚摩擦阳茎视频| 中国丰满熟妇xxxx性| 新婚熄与翁公试婚小说|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女人张开大腿让男人桶| 一道本在线视频| 成年在线网站免费观看无广告|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欧美色aⅴ欧美综合色| 俺去啦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又爽又黄无遮挡高清免费视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产一级特黄高清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