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校教育管理的檢視與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當前學校教育管理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有:辦學理念實施偏離,重升學輕育人;教師素質提升有落差,重教學輕科研;教學方法有偏差,重數量輕質量;學校課程建設能力滯后,重形式輕實效。對此,以新課改理念為引領,認真思考并提出學校發展與社會發展接軌的對策:樹立適合時展的辦學理念,追尋教育管理中學生主體地位;提升教師的師德規范和能力素質;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完善課程體系和加強課程建設。
關鍵詞:
新課改;學校教育管理;課程建設能力;學習能力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務,學校教育管理的科學性決定學校可持續發展。教育管理是以實現學校預期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它主要由四個環節組成:制訂計劃(或制度、細則、規定等)、執行落實、檢查評比和反饋改進。[1]在學校教育管理過程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的現象,關鍵是作為管理者要尊重問題,直面問題,針對問題及時制定調整措施。本文主要以《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為根據,對當前教育現狀進行冷思考和檢視,從問題出發,思考新課改環境下辦學理念的落實、教師能力素質的提升、課程體系的建設、教學方法的變革和評價形式的改進。
一、當前學校教育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辦學理念實施偏離,重升學輕育人許多學校以社會及家長的認可度和評價作為學校辦學理念的導向,把重點高中的升學率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應試教育占據學校教育管理的重心。不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忽視學生個體之間在思維品質、心理特征、成長背景、認知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用統一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注重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全班學生視為一個發展整體,按照同一水平進行高強度的灌輸和練習,最終導致差異進一步擴大,進而通過補課的方式進行補救,治標不治本,效果不明顯,學生疲憊、教師疲憊,家長疲憊。同時,有的學校的教育管理功能定位不準確,認為學校就是一個“加工廠”,只有生源好才會加工成“好產品”,把學校的教學質量歸結為生源的質量,因此而大搶優質生源。這樣的辦學理念與國家的育人目標相偏離,致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品質日趨低下,使面向全體學生、激發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只能寫在紙上,使“德育為先”成為一句空話,不利于教育,乃至整個民族的發展。
(二)教師素質提升有落差,重教學輕科研由于學校教育管理單純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忙于加班加點輔導,使教師知識視野狹窄,與校外交流減少,從事教學研究的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從而導致教師能動性的喪失與教研創新精神的淡化。在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上,出現了一些極端:一是根本不要科研,只關注分數;二是為搞科研而搞科研,科研只立項不研究。如此一來,教師的整體素質跟不上時展的要求,知識傳授和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學生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偏離,科研不能促進教學的改進和提高。
(三)教學管理有偏差,重數量輕質量教學管理主要指課堂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信息技術應用、作業的布置批改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有效實施。一所學校要改進教學管理,必須做到硬件設施標準化(教學設施設備),軟件現代化(課程和教材),隊伍專業化(專業理想與態度、專業知識與理論、專業能力與技巧)。[2]17當前課程改革中最大的阻礙是教學管理方法的變革,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較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正如阿莫納什維利所說:一般教師帶著一門學科走向學生;優秀教師帶著學生走向一門學科,并努力使學生和科學融為一體。[3]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得多、練得少;以教材傳授得多、與當今科技發展內容整合得少;考試次數多、多元化評價方式少等現象。總而言之,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更多關注學生差異,關注學生個性,脫離“以生為本”的理念,導致只重數量忽視質量。
(四)學校課程建設能力滯后,重形式輕實效學校課程能力是學校不斷明確課程觀、系統規劃、發展和實施課程的能力。[4]新課改強調學生享有選擇和發展的權力,主張開發對學生基礎、發展趨向分化較大的學科分層教學并設立專用教室,保證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開發有校本特色、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課程,學生在學校提供的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中進行選擇性學習;開發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生活經驗課程。[5]不過,當前課程建設并沒有適應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現嚴重滯后現象,主要原因是學校過分注重社會及家長對評價和認可度,順應行政部門對學校教學質量單線性評價,以升學為中心安排教學。學校遵循原有的“行政—控制”課程范式,對新課改理念下“自主—選擇”的新范式缺乏創新思維和應對機制,沒有科學性、針對性地規劃好課程系統,沒有深度領會新課改的指導思想,沒有全面認真反思學校發展中的“瓶頸”。此外,教師對新課改的理念還沒有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對原有的教學方法存有慣性,對新課改產生抵制和惰性,執行實施力度不到位。
二、新課改背景下學校教育管理的思考與對策
(一)樹立適合時展的辦學理念,追尋教育管理中學生主體地位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說:“管理不只是一門學問,還應是一種‘文化’,它有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工具和語言。”樹立適合時展的辦學理念是現代教育管理變革的關鍵,它能引領學校文化建設。辦學理念必須遵循:在教育管理目標上,追尋人本;在教育管理主體上,走向校本;在教育管理評價上,關注成本。[2]9今年浙江省出臺的新課改方案設計的重要理論支撐就是構建基礎性和拓展性兩類知識體系,適應德才兼備的社會需求和學生全面、有個性的發展為三個基點。因此,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功,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以慈溪市慈吉中學為例,學校制定以下目標及其辦學體系。新課改的育人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體強心健的自然人,明禮守法的社會人,篤學好問的智慧人。要實現這種新課改的育人目標,重構學校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1)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的課程體系。課程目標:讓每個學生自主選擇由學校提供的學習內容;課程結構: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2)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的教學體系。教學目標:尊重差異、尊重個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學組織:分層次組織方式+多樣化教學模式。(3)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校內評價體系。評價目標:開發和培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特長;評價方法: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或(學分制+積點制+星級制)[2]10-11。通過重構學校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面向全體學生,改革育人模式,推進因材施教,用正確的辦學理念促進學校可持續性發展,把學校的各項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實處,使辦學理念的潛在資源轉化為現實的資源,真正達到發現每個人的價值,發揮每個人的潛能,發展每個人的個性教育目的。
(二)提升教師的師德規范和能力素質教師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的主要角色,是辦好學校的關鍵。教師管理是學校教育管理的第一要素。[6]學校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宣傳教育來提升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其中,“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也是教師成長和發展的起點。關愛學生是教師職業規范的核心,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心里時刻裝著學生,教育才具有活力,更富有動力。因此,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學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其次,學校管理者要認真解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改革方向,明確教師努力方向。第三,學校要完善教師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創設有利于優秀教師成長的時間和空間。第四、對年輕教師多聽課、多指導、多幫助,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教學潛力。第五、學校要提供一定的經費,用于備課組和教研組教學研討和課程建設,通過研討和科研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第六,建立教師自培基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教師校本培訓。第七,建立團隊捆綁考核,倡導相互展示、慕課、磨課、點評的教學研討和資源共享氛圍,用較少時間和精力提升教學業務能力。[2]290-291
(三)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聯結方式發生了轉變,呈現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特點。當代學校教育管理都在發生著一系列變革,不再簡單地關注學習的結果,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習的過程和體驗,強調學習者的參與以及知識的主動建構。[7]為此,課堂教學改革要側重以下幾方面:第一,要精心備課,了解學生的學情、個好、學習習慣等,布置預置任務,催生學生自信,夯實課堂有效性的基礎。第二,提煉問題,將問題要素滲入課堂,全程體現知識問題化、目標問題化,為教師精講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提供抓手。第三,建立學習共同體教師要成為與學生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大同學。教學中要實施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歸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第四,針對知識點和問題,精選練習,當堂訓練,通過實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鞏固知識的能力。第五,創建小組合作式的團隊學習,讓學生通過教別人來強化記憶,提升能力,獲得學習的愉快。據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學習方式產生的學習效果是不相同的:[8]由此可見,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是開展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學生以問題為主線進行結構化預習,教師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結構化備課,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做到“生本聯導”、“生生相導”、“師生互導”,真正把學習過程分為問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和問題拓展等階段,并在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有利條件,積極推進基于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教育資源的新型教學模式,創設有利于個性化學習的開放性學習環境。
(四)完善課程體系和加強課程建設任何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最終主要通過課程來實現,完善課程體系和加強課程建設是進行教學改革的基礎性工作,直接關系到教師從“怎么教”向“教什么”的教學思想轉變,對于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實現學生的個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應本著尊重學生差異、尊重學生選擇的原則,做好幾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規范辦學行為,按規定開足開齊基礎性課程,避免出現個別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主干學科超課時,音體美勞信息等學科減課時;要建立非主干學科的考核機制,做到全面教學抓到位、課后作業有布置、拓展課程揚特長。第二,將地方課程的內容與國家課程的內容、學校的教育活動進行有效整合,使其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第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校的辦學理念,開設多種多樣的校本課程,有計劃分步驟地開設知識拓展、體藝拓展、實踐活動等三類拓展性課程,盡量做到校本課程的個性化,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在此基礎上,通過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改革教學組織形式、改進作業布置及批改和深化評價機制,抓實抓好基礎性和拓展性課程實施。
參考文獻
[1]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郭景揚.傳承與創新[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3]維托•佩龍.給教師的一封信[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4]馬駿.基于課程整合的校本課程開發[J].中小學管理,2015(8):41-42.
[5]張勤.高效能校長的10個好習慣[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6]王鐵軍,周在人.給校長的建議-101[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7]孟繁華.讓“學習共同體”成為知識獲得新路徑[J].人民教育,2014(16):1.
[8]楊曉.有效學習與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虞國新 單位:寧波慈溪市慈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