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工理念論文:分工理念與通識教導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潘光輝田向東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分工與協作缺一不可
回顧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始終是堅持專才教育的實用主義方向。1949年后我國大學學科建設體系模仿蘇聯模式。其大學體制的特征是以專業劃分高等教育結構,試圖培養某一學科領域的“高級人才”。雖然這種集中化的大學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卻摒棄了通識教育原則。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一批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財經學院由此誕生,同時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一批名校被肢解。這次調整對“通識教育”的打擊是致命的,人文學科因為“資本主義性質”被全盤否定,社會學、政治學甚至被取消了專業設置,與實用技術無關的國學則被摒棄出大學之門。1952年院系調整固然培養了大批工科、醫科、師范類學生,但對人文學科、大學教育乃至民族文化的打擊無疑是災難性的,香港學者甘陽先生將之稱為“大學的終結”。當今的高等教育尤其如此,一直致力于造就各種各樣的工具,而忽略了作為“人”的全面發展。而大學“通識教育”的本質在于孕育學生人文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現代大學教育不同于技工學校,在技能訓練模式下,學生可以很容易被訓練成“匠人”,卻很難成為“大師”。
與專業劃分過細的“專才教育”不同,“通識教育”的做法是學生進入大學后,在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后可自由轉系、轉院甚至轉校,學校之間互相承認學分。兩種教學模式相比,“專才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適應性強,但因為過早進入專業學習而造成知識面狹窄,其發展后勁及創造力不足。而“通識教育”注重培養的則是研究型人才,學生基礎知識廣博,在實際工作中有繼續發展的空間。
分工深化需依靠專才教育,而協作能力的加強則需依靠通識教育。從這個角度看,專才教育作用點是提升學生的短期就業能力,而通識教育提升的是學生的長期工作和發展能力。對于學校而言,如何能夠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根據上述分析,下面提幾點建議:
(一)調整大學專業設置過細過專的做法
簡單按照分工理論對高等教育學科體制進行設置,其結果必須是學科專業細化與窄化。近二三十年來,為適應經濟體制持續改革與社會生活穩步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學科體制也在持續改革,主要表現是專科教育、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幾次調整,數量逐步減少,口徑逐步加寬。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厚基礎、寬口徑人才及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素質與素質教育,通識與通識教育,逐步進入或回歸我們的視野,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教育部門應繼續放開專業設置上的嚴格管制,允許高校自主開展各種通識教育探索,改革專業培養方案設置。
(二)整合校內資源,實現多學科和多系部的資源共享
探索校內的資源整合,實現多學科的資源共享。《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將高等教育5A即本科教育專業學科分為基礎理論型、研究準備型與高級技能型三種類型,其中,前兩種基本上屬于通識教育,后一種基本上屬于專才教育。在本科層次上,既有通識教育,也有專才教育。本科層次的通識教育是碩士與博士層次專才教育的準備、過渡與基礎。學校可以構建多學科資源共享平臺,將學科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既可以在本科層次上做到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并舉,也可以在本科層次通識教育的基礎之上實現高層次專才教育,培養知識、能力與素質呈金字塔型結構的高層次專才。
(三)探索適合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的不同教學方式
相當多的高等教育實踐者與研究者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是兩種課程設置類型。其實,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就其本質屬性而言,是兩種教育教學方式。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連同通識教育與專識教育,本質差別不是課程設置,而是課程教育教學方式。換言之,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可以有相同的課程設置,但必須有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專才教育的教育教學方式,偏向于技術主義、分析主義、經驗主義;通識教育的教育教學方式,偏向于科學主義、整體主義、思辨主義,表現出高度的社會關懷與人文關懷。通識教育相對于專才教育和專識教育而言,教育教學更重高度、廣度和哲學深度以及思想性、創新性與人文關懷。兩種教育教學方式互為補充,不能以一種否定另一種。專才教育,可以通識教育的教學方法為塔底,通識教育可以專才教育的教學方式為塔尖。同時,強化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當前高校學生考核一直針對個人,“通識教育”應該重點培養學生團隊精神,一個可能的途徑是考試以團隊形式進行,并以團隊成績替代個人成績。
強化培養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底蘊
通識教育強調人文關懷,這是基于普世價值的認識以及本國傳統文化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對于財經類本科院校來說,在經濟學、管理學和金融學等專業中的通識教育必須達到以下幾個目的:第一,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完整的了解,并形成以中國文化為底蘊、具備時代色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第二,培養學生對民主、平等、公正等普世文明理念的認同和實踐。
合格的畢業者是社會的接班人,既要有通識也要有專才,以通識否定專才,或以專才否定通識,兩種做法都不妥當。在對于人才的認識上,以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不利于高等教育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