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論與聲樂藝術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柴慧霞單位:隴東學院音樂學院
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將達到的狀況。那么道是什么呢?“道”是老子《道德經》里面的“道可道,非常道”,也是《易經》里面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和“有”,亦是萬事萬物的規律。曾作過周王朝典藏史的老子才高藝廣、飽覽群籍、學識淵博,有獨特的悟性和非凡的見解,善察萬事萬物,對社會、對民眾、對歷史充滿責任感;他的非凡智能和優良品德充分體現在他的《道德經》中,這一經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華,更是人類文明精神的寶典。我之所以用它來詮釋聲樂藝術,是因為任何藝術都應有文化的積淀,也因為我們是中華文化的受益者,是幸運的繼承者。
各種唱法的根基就是調其氣
(1)我們今天所說的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它們的發聲原理和方法大同小異。美聲唱法,它主要是從歐洲的歌劇藝術中發展起來的,16世紀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出現了一個由卓越的歌唱家,同時又是作曲家的米里奧•卡契尼等人組成的藝術家小組,他們認為那種以表現神的權威的空虛、沉悶的音色是沒有生命力的,而那種單純炫耀歌唱技巧、冰冷的聲音已不能滿足藝術的需要了,必須使歌唱有充足的呼吸支持、豐富的共鳴色彩、集中而致遠的音質和情真意切的語言,于是美聲唱法誕生了。這種演唱風格對全世界有很大影響。現在所說的美聲唱法是以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演唱風格。而在我國,早在隋唐時期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就已經論述過唐開元以后的樂部、樂器、樂曲以及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故事。其中對如何歌唱發表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如“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調,即分抗墜之音,即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民族唱法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唱法是由傳統的民間藝術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融匯了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與方法,是我國人民根據漢語言的發音吐字以及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在戲曲、曲藝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礎上,吸收美聲唱法的系統理論和技術優點,從而形成的一種唱法。從中外聲樂的特點和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你唱什么,排在第一位的總是運氣。所以對呼吸的研究和準確地練習,是我們每個聲樂學習者都必須要去做的,而在“道”論中對氣息的研究和理解更是提升到了一種純精神的境界。
(2)一般說來,吸、呼、息,實際是呼吸中的三個過程。就是一呼一吸,吸進清氣,呼出濁氣,“息”是頤養真氣。我們的歌唱呼吸過程,更應注重對“息”的訓練,其原因,我用“道”論的思想一分析,大家即可清晰明了。“息”上面一個自己的“自”,下面一個“心”,這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心,這個心如果按道家煉丹講就是指下丹田,因為下丹田是“頤養精氣之所藏。”所以說,要想讓歌唱有很好的呼吸支持,就必須練好橫膈膜的對抗力量,這就是歌唱的中心。人們常講精、氣、神,神在上丹田,氣在中丹田,精在下丹田。這是以氣養精,再以精養氣,氣又上來提神,貫穿始終的都是氣。《易經》上講:“精氣為物,游魂為變。”這是很唯物的,里面既有醫學、又有生理學的知識。所以說,我們想要找到氣息的支持,就必須首先掌握“頤養精氣”。
(3)我們這里所說的,由粗變細中“細”字,在歌唱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細”可以使你在歌唱的過程中找到高位置的共鳴,找到語言的歸韻,找到橫膈膜的對抗,尤其對演唱高音來說:這個“細”字是突破高音的關鍵之所在,所以說在呼、吸、息這三者中,我們更應注意“息”的研究。當然,我們進入息的階段很短,我們會急于去呼、去吸。但就是這很短的時間,這個“息”還是存在的,還在工作。在干什么呢?我們不是將氣吸進了嗎?就在“息”的一瞬間,馬上將氣擴散到了全身,凡是身體所需要的地方,它都能擴散到;這個工作是很快、很短、很難體會到的。當我們吸入新鮮空氣時,氧氣會去何處呢?是在肺部,它能馬上進入到肺細胞,肺細胞的功能本身還是靠呼吸同時運作的,它并非單獨工作。所以,氧向全身擴散,就是一呼一吸之間“息”工作的效果,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工作程序。
(4)呼與吸的時間都不短,可“息”的時間那么短暫,但它的工作量卻是那樣大,它的作用是那么地重要,所以無論是練唱歌時的氣息、還是練氣功、練禪定,都不是練吸,也不是練呼,而是練習中間的那一“息”。那么,我們歌唱中的“息”怎么去練?怎樣才算是練好了呢?我覺得這個很重要,我認為注息要領關鍵的一條就是意念必須與呼吸融為一體。我們在聽卡魯索、貝爾岡齊、卡拉斯、帕瓦羅蒂、芭托莉等歌唱家的歌唱時,總感覺高音是那么地輝煌,那么地過癮,聽了一遍還想聽第二遍;這是因為他們在唱高音時首先做到了“內心無喘”。那么,什么叫“內心無喘”呢?“內心無喘”是一種極高的功夫,氣在鼻息中若有若無,像游絲,而且與意念打成一片,他們的歌唱“無喘”,這“無喘”就是守住了意念,不胡思亂想、給喉亂加勁;這也就是意念與“息”融為一體了。在歌唱中,如果我們自己感覺用了很小的音量,而別人聽到的是很震懾的聲音的話,這就是把“息”練好了,這就是一種功夫。
聲樂學習過程中的三個階段
在歌唱藝術的生涯中,我們始終要貫穿的一條主線,那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德和技術、功夫境界。
(1)首先,我們來看“為學”的階段在歌唱過程中,我們在自己的聲樂老師面前學習歌唱的方法,學習歌唱的藝術,那就是“為學日益”,因為模仿是學習的開端。我們剛開始接觸聲樂,就是從聲樂老師那里去模仿、從音響資料上去模仿的。但是資料和學習方法是浩如煙海、良莠不齊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自學,進而治學、學問。自學有了一定成果時就是學問,你看那些世界著名的歌唱家,他們都是很謙虛的,為什么呢?他們想多學點東西啊,你知道“一”我就向你學“一”,你知道“二”我就向你學“二”……于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學問的結晶了。
(2)我們再來看歌唱過程中“日損”的階段我們在歌唱的學習過程中更應該學會“為道日損”。《易經•乾卦》中說:“君子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我們歌唱的好壞,要想與時偕行,就得終日乾乾,即終日勤勤懇懇,而且要夕惕若厲,晚上還要檢討自己,還要檢查今天老師講的歌唱方法,是否對自己有利。所以說,歌唱中的“損”可能比“益”更難理解,我們在“損”的同時有新的增“益”,從聲樂的角度來看就是技術、狀態在更新。《大學》里有這么一句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就是“日益”的意思。如果在歌唱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味地只接受一種很教條的歌唱方法而不思改變,不思優化,我們的歌唱就會很落后、很陳舊,根本談不上什么更新了。
(3)歌唱過程中“無為”的境界“無為”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換成現代的語言就是按照規律辦事,違反規律的事情就不能干,這就告訴我們,要懂得發現規律和按規律辦事。歌唱也是一樣的,要用心去悟其中的道,而不是亂練,濫用嗓。只有在歌唱的過程中達到了“無為”的階段,方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從而達到一種“無為”的境界。這里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如果我們認為是無所作為,那是消極的。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例如佛,他心里想的、悟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即使表達出來了,你還是聽不懂,因為人世間的語言表達太有限,太蒼白,一說就錯,說出來的是什么,不是什么,一說“是”與“非”就落在兩邊,只有心里才有全意。歌唱也是一樣的,要用心去悟其中的道,而不是照搬方法,不用腦。只有在歌唱過程中達到了“無為”的階段,才能貫徹始終,打成一片,才能達到隨心所遇而不逾矩,隨心所欲也不會出差錯的水平。在歌唱中,升華的動力就是“為學”,“為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為道”,這就是道與學的區別,也是初學者和達不到“為道”這個境界的人所不能理解的。“為學”對聲樂學習者來說不僅僅是學一些歌唱的方法或幾首歌曲去炫耀,這不是通往為道的境界,我們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一個深遠的認識和目標,等到我們把歌唱的這條“道”建立起來時,那就到了歌唱的成熟階段———“無為”。
之所以要把道論與聲樂藝術聯系起來,是因為我認為藝術與道是相通的。我還認為扎根于中國的聲樂的發展離不開本民族的文化滋養和思想啟迪。荀子說:“天不無二道,圣人無二心”,伏羲與釋迦牟尼兩位圣人是一個思維,他們所悟的道是同一個道———是天。釋迦牟尼在印度明星悟道,他看到的天是這個天,伏羲在卦臺氏“仰則觀像于天”的天,也是這個天。所以說,我們每個人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和所要達到的境界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抒發內心的高級情感,為了把歌唱好,真正地表現音樂、表達感情,贏得聽眾的認可,我認為這才是我們聲樂學習者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