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就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提出:“以音樂為審美核心”的基本理念。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的初中音樂教育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等等,都采取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而忽略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教育,從而使得初中生在理念上形成一個“怪思想”,認為音樂學習是專業化的,自己不打算走音樂道路,不用去學音樂,只是簡單的學一些譜子和歌曲。這樣一來也就造成了一種特殊的現象: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其關鍵在于學生缺乏審美教育,不懂得欣賞音樂的藝術美。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粗略的談一下初中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
一、興趣教學,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美
審美教育的滲透首先需要學生主動的感知音樂,進而從中感受到音樂美。感知可以說是審美教育得以滲透的初級階段。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不乏有感受與鑒賞章節內容,而這是審美教育滲透的主要途徑。然而,鑒于學生對于音樂課程興趣的匱乏,筆者認為,首先要做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興趣來促使學生主動感知音樂。我們知道,初中生對于音樂是感興趣的,他們都喜歡聽流行歌曲,對音樂明星的八卦總是尤為關心,筆者在教學中則以“音樂”來強化學生的“音樂興趣”,即:運用學生感興趣的音樂為基準來促使其實施思維轉移,感知初中音樂內容,逐步感受到音樂的美。如:在欣賞《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教學生內容時,筆者以學生都較為關注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閱兵為基準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結合中央電視臺開展的“抗戰軍歌”文藝節目中千人演奏的這首歌,讓學生對這首歌有個初步的接觸,進而,通過這樣的場面震撼學生的心靈,促使學生主動欣賞這首歌的旋律、節奏,感知音樂的感染力。
二、情景教學,促使學生體驗音樂美
威爾第說過:“音樂是屬于群眾的,這是人人有份的。”初中音樂審美是教學的關鍵,學生只有感受、體驗才能夠真正的了解到音樂的美,進而增強自我學習音樂的積極主動性。新背景下課堂教學主張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凸顯,審美教育的關鍵也在于能夠讓學生真正的體驗、感悟。然而,在實際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夠全身心的去投入,缺乏一定的情感因素。對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構建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產生某種情感,進而主動的形式特定的音樂行為,體驗音樂美。如:在學習《讓世界充滿愛》歌唱教學內容時,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真摯的情感,并能夠柔和、統一、滿懷深情的聲音歌唱這首歌,強化自我情感的感受和體驗。筆者則模擬“中國好聲音”為學生構建一個“班級好聲音”的音樂現場,有學生做評論員,背對歌唱者,來選擇、評論歌唱的學生的表演,選擇歌唱最好的。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自由、開放,對音樂暢所欲言,同時在這樣的情景中,無論是評論的學生還是表演的學生都能夠真正的體驗和感悟這首歌的情感,并傳播這種情感,真正的體驗音樂美的價值,形成一定的審美觀念。
三、歸類教學,強化學生升華音樂美
在平常面對音樂時,學生更多的是對其進行歌唱,而很少去關注其審美內涵,只是單一的角色歌詞好或者旋律美或者這首歌比較時尚等等。音樂本身有著多元化的美,初中生年齡有限,對于音樂的欣賞總是有著局限性,對于音樂審美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對此,就需要教師整合和優化教學內容,逐步的引導學生深入對音樂的學習和探究。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初中音樂內容安排的比較隨意,一般是按照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行分類的。初中生音樂能力有限,很難發現其中內在的關聯性。對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對其內容進行歸類,以歸類教學強化學生升華音樂美,拓寬審美教育范疇。如:在學習“難忘歲月”的歌曲時,學生第一感覺是抗日戰爭時期,對此,筆者將關于抗戰、軍歌等整合在一起,諸如:《游擊隊歌》《十送紅軍》《保衛黃河》等系列的有關抗戰的歌曲歸類在一起,同元素的作品放在一起,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的了解音樂作品的審美內涵,拓寬音樂章節本身的審美視角。首先,讓學生欣賞這些歌曲;之后,讓學生對這些歌曲進行對比,其對比內容不限,讓學生自我對音樂本身有個深入的了解和認知,進而在對比、總結中找到審美的落點,深化初中音樂的審美教育。
總的來說,初中音樂是滲透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作為初中音樂教師應運用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多角度、多元化的滲透審美教育,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感悟,加快學生綜合技能和素養的發展,最大限度的凸顯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林秀清 單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