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公平指標初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權利平等與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教育權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經濟領域的平等權利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在我國當前的現實中,雖然仍有一些權利平等方面的問題(例如殘疾人的教育權等),但總體而言,權利的平等已不是主要問題。我國教育公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機會均等”上。因而,對“教育機會均等”狀況的測量和比較,是我國教育公平評價的主體內容。
2.“教育機會均等”就理論意義而言,是指不同人群所獲得的教育機會與其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大致相等的,教育機會的獲得不因性別、種族、地區、階層而不同。但是,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和評價仍受制于不同的公平觀。在教育制度的視野中,關于教育機會的獲得事實上存在不同類型的公平觀:(1)保證所有兒童接受最低年限的教育,強調起點的公平。通過實施一視同仁的、免費的和強迫的義務教育,并通過“差別性對待原則”,使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獲益。而在此之后出現的不同學業成就和社會表現的差異,認為是人的能力差異所致。這被視為是著重考慮經濟合理性和教育效率的精英主義教育的觀點,其目標是使國民均能享受與其能力相當的教育,從事與其能力相當的工作,即所謂的“適才適所”。(2)“教育機會均等”意味著人們進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機會均等,即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對待。重視過程的公平,被視為是一種基于民主主義的更為強調公平(而非效率)的觀點。其追求是不論學生的能力、興趣如何,均應給他們平等的教育機會。它實際指向了努力擴大高中、大學的教育規模。(3)教育制度應能滿足個性的充分發展,使每個人能夠接受他所希望的教育。其對結果平等的追求,是一種基于人本主義的實質平等論。⑥這三種公平觀大致對應了教育公平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一種遞進的關系。結果的平等不僅在我國,而且在發達國家也是尚未實現的教育理想,但發達國家對教育公平的關注集中在學業成就等結果平等的問題上。在我國大多數已經基本普及義務教育的地區,過程的公平開始凸顯,也就是說,主要問題已不是能不能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過程中能否得到平等的對待;入學機會的獲得是否能上移至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由于在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階段,政府的角色、功能有所不同,因此,建構指標的出發點也應有所不同。衡量義務教育的指標有更強的政府指導意向,而非義務教育中的公平問題則更多地作為一種社會問題而呈現。
3.由于我國各地歷史形成的發展差距和不均衡發展的現實,當前我國教育機會不均等主要表現為存在比較明顯的城鄉差異、地區差異、階層差異、性別差異和民族差異;其中尤以城鄉差異、地區差異、階層差異更為重要。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通過政策調整有效地縮小教育發展中的城鄉差異、地區差異,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也是教育公平評價的重點。對階層差異的測量是一個難點。由于目前的教育統計中缺乏學生社會經濟背景的數據,因而對階層差異尚難進行常規的評測,只能結合人口普查或城鄉調查資料進行。衡量教育機會均等有兩個主要變量,一是進入某一級教育的機會,即國際通用的入學率指標;二是接受何種質量的教育,即教育質量指標。由于發展中國家生均教育經費與教育質量存在較大的相關性,以及其他教育數據統計的不完善,通常采用“生均教育經費”指標代替教育質量指標。⑧
4.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均衡發展”的方針,體現了義務教育以公平為主的價值取向。它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二是區域內部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三是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發展。⑨地區差距既表現為省際差距,也表現為省內不同地區的差距。由于小學階段的入學率已經非常高,缺少比較價值,義務教育均衡主要考察小學教育質量、初中教育機會和教育質量均衡,后者包括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教育經費等若干方面,主要體現為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已有研究顯示,就義務教育的資源配置而言,省內不同地區的差異和城鄉差異,甚至大于省際之間差異,值得引起高度重視。10因此,可將生均教育經費在城鄉和不同地區的差異指標,作為衡量義務教育均衡的代表性指標;在微觀層面則可以測算在區域內部不同學校之間生均教育經費的分布差異。
5.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高中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實行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的分流和能力本位的選拔制度。盡管進入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高中的確具有社會分層的功能,是教育公平狀況的一種度量,但在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依據“適才適所”的概念,似可淡化這種區分,將高中階段教育視為一個整體加以衡量。衡量高中階段教育機會的兩個重要指標為高中入學機會和高中教育質量,即高中入學機會在城鄉、地區及階層的分布差異和高中生均經費的地區分布差異。
6.高等教育階段所應遵循的公平準則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機會的公平競爭。當前,影響這種公平性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校招生考試和錄取制度,高中教育的數量、結構和教育質量,高校收費標準、就業狀況等。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機會均等問題集中表現在入學機會是否均等的問題上,因此可采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城鄉、地區、階層、性別、民族的差異分布指標。
7.在對不同教育階段的評價之外,還有一個衡量國家或地區總體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即“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受教育年限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狀況,可以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總體教育水平的差異程度,這主要是指它在城鄉、地區、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