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地區鄉土教材建設要把握幾種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國家課程;鄉土教材;民族地區
國家公立學校教學體系的運行,是現代民族國家對公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認同整合的主要手段,國家正是通過編寫教材的內容和組織教學來開展本國的“民族構建”,推行以國家為單元的新型“民族認同”。作為國家的成員和未來公民,中國各族學生無疑需要了解全國整體性系統的歷史、地理、自然知識。由于教材容量和授課時間的限制,通常國家課程教材中對這方面知識主要介紹的是中原地區的自然地理風貌和中原皇朝的歷史,但漢族學生需要了解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歷史、地理、自然知識,少數民族學生也需要了解漢族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歷史、地理、自然知識。因此,我們的國家課程必須包含與各邊疆地區、邊疆少數民族相關的基礎性知識。從這個角度看,國家教材的內容必須包括一定程度的關于各地區和各民族的鄉土知識。
各地編寫的鄉土教材的內容也需要注意避免過于狹隘的“本土性”,應當在地域和族別方面具有更寬的涵蓋面。如果只包含本地(本省、本自治區甚至本自治州、自治縣)的歷史、地理、傳統文化等,學生們的“鄉土知識”將只局限于本地,如果西藏的藏族學生在鄉土教材中只了解了西藏,江蘇的學生只了解江蘇,“鄉土教材”設計思路上的這種地理區隔將使學生對家鄉地區以外的“鄉土知識”知之甚少,這對他們建立有關“整體的中華民族”的“鄉土知識”是不利的。
所以,我們在看待“國家課程”與鄉土教材、地方性知識之間關系時,應把兩者看成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而不是看作是彼此割裂與分離的關系,不能把這一分野看成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并以各自在全部課程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來簡單地判斷哪部分“過度”或哪部分“不足”。地方性知識是國家課程的組成部分,國家課程中也應當包含一定的鄉土——地方性知識的內容。各地區的鄉土教材可以對局部地區和當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識給予更多的介紹,但是其主脈和基本精神必須與國家課程相協調。這是一個“整體”和“局部”之間的關系。國家課程必須涵蓋“局部”,由于整體容量的限制,有關“局部”部分的脈絡可以是粗線條。同時,鄉土教材必須彰顯出“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中國的鄉土教材應當在“中華民族”整體框架下敘述介紹本地區和當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識。
二、鄉土知識與傳統文化知識之間的關系。少數民族地區國家課程與漢族文化知識之間的關系
在提到“鄉土知識”時,人們有時認為“鄉土知識”就是一個地區或當地土著族群在歷史上形成的“傳統文化知識”。這是一種多少有些偏狹的認識。其實,一個地區的鄉土知識,除了包括當地的傳統文化知識(地區歷史、民族史、古代文物、傳統民間習俗、傳統民居建筑等)之外,也應當包括該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建設起來的經濟和社會體系,如新式灌溉系統、交通體系、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地、文化設施(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等)、特色產業(新開發的地方食品、手工藝等)等。這些系統在其發展與運行中帶有相當的“地方性”,是該地區社會—經濟一文化體系的特色與組成部分。所以,在“鄉土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之間不能簡單地劃個等號。“鄉土知識”應當比“傳統文化知識”更為豐富,因為它包括了新創造出來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知識內容。
人們談論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家課程和“鄉土課程”時,有時有意或無意地把“國家課程”看作是中國主流群體(漢族)的文化知識體系,而把“鄉土課程”看作是各地少數族群的文化知識體系,所以發展“鄉土課程”似乎就是要發展當地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系,以與“國家課程”之間達成某種平衡。其實,這種理解也是有問題的。首先,什么是“漢族文化”?有人認為少數民族學生改穿“漢裝”即標志著民族傳統文化的喪失。其實,現在漢族民眾穿的服裝無論是正式的西裝皮鞋還是休閑的夾克體恤衫,都是來自西方國家并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了的“國際服裝”款式……
現在“國家課程”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自然、地理、外語等整套知識體系和教學程序雖然是用漢語文在講授,但內容都是自清末民初廢除科舉制后從外國學來的,是西方的知識文化體系。由于沿海漢人社會對外開放早一些,對這套知識體系的教學經驗多一些。中國傳統的算學(如珠算)、地理(如陰陽五行,風水堪輿)、植物學(如《本草綱目》)等并沒有系統進入“國家課程”。來自西方國家的這套知識體系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非洲國家)“國家課程”的核心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這些知識是在學習全球化的現代知識體系,而不是在學習“漢人知識體系”。
推行新的雙語教學模式,把課程分為兩類,像數理化這些課程用漢語來講課,政治、歷史、地理、藝術等用當地民族語言來講課,逐步培養出民漢兼通的雙語人才,既可以適應勞動力就業市場的語言要求,又可以保住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現在采取這種新雙語教學模式比例還是比較小的,可能只占到百分之幾或者十幾。用少數民族語來學習專業,漢語只作為一門語言課的教學模式有必要做調整。招生模式和規模應該根據就業市場來調整的,要不然這樣畢業就等于失業。鄉土課程和鄉土教材為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提供了新的載體。
四、鄉土教材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下,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是我們參與這一競爭的單元。為了加強中華各民族對祖國的政治和文化凝聚力,我們需要加強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建設,更自覺、更系統地在各族民眾和學生中開展“中華民族文化”的構建和完善,這一工作可以和鄉土文化、鄉土教育結合起來。我們一方面需要在學校里開展共產主義教育,另一方面還需要更深刻地認識中國國情。比如,現在提出要建設和諧社會,我覺得建設和諧社會要加強中華民族整體凝聚力,要建設文化認同。一個印度學者總結前蘇聯解體的原因時,對照印度的文化建設,說實際上前蘇聯的解體是因為蘇聯沒有文化認同,它只有共產主義的政治認同和意識形態認同。這種意識形態一旦受到沖擊,各個民族的認同起來之后,整個蘇維埃就瓦解了。所以我們從中國來看需要在建立意識形態紐帶的同時,一定要加強中華民族這種整體文化。中華文化不僅包括漢族文化,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另外現在的漢族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當中吸收和濃縮了邊疆各族文化而形成的。這里有很多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樣一種精神我們要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