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美術教師教育實訓教材類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我國中學美術課程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應用類科目的教學改革更是不斷深化,因此,培養中學美術教師的高等美術教育體系中與之相適應的教材建設改革刻不容緩。本文通過簡要梳理我國美術教材的演變歷程,結合河南省高等美術教育專業相關實訓課程教材的發展現狀,從教材品目、編寫人員和新課程改革三方面進行分析,探索河南省中學美術教師教育實訓教材的建設思路。
關鍵詞:教師教育;美術;教材建設;實訓
河南是我國的文化大省,本著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學術態度,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6號)等政策文件的指導下,緊密結合中學美術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教學實際情況,探討提出對構建河南省中學美術教師教育課程實訓教學體系教材改革的建設性意見,為高等院校美術學(師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也是在新形式下,適應社會對于中學美術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和教學能力的新要求,提高全省中學生美術綜合素養和應用能力的直接手段和必然要求。目前,河南省各中學美術課大多采用人教版、人美版或湘美版的美術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更注重對于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中學階段美術課程教學內容涵蓋范圍更廣,在教學中頻繁使用數碼相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逐漸成為發展趨勢。傳統意義上的美術專業基礎教學內容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他皆為實踐應用類。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河南地區中學美術教師教育的重要搖籃——高等院校美術學(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培養并沒有完全適應教學需求。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高校專業教學方面仍然受傳統美術教育影響,以素描、色彩等繪畫類專業基礎訓練為主,應用型訓練為輔。換言之,重視造型能力,忽略應用能力,與現行中學美術課程標準相悖;其次,與社會連接更為緊密的實訓類教學,如教學技能訓練、微格教學、教育實習等在整個總學時中所占比例過少,直接造成美術學(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教學能力受限,在畢業進入中小學從事教職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適應工作要求,進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第三,忽略了學科間的交叉與共融,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相對匱乏。從根源上解決上述問題,強化實訓環節,探索相關教材建設思路尤為重要。
一、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美術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的德國,指用美術內容對人的教化與養育活動,即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共同構成整個教育系統,這也是現代學校美術教育的理論基礎。在我國,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將美術教育提升為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部分。2012年,藝術學獨立成科,美術學科在藝術學門類下,分為美術學和設計學兩大類,包括繪畫、產品設計等12個方向。全國綜合類大學基本都設置有美術相關專業。從培養目的上來看,一般分為以技法培養為主的專業型和理論研究為主的學術型,此外,師范類院校為培養美術類教師還設置有師資型的培養方向。由于繪畫學科和設計學科涵蓋面廣,因此課程數量多、分類較細致,技法基礎課程以石膏、人物素描、靜物、風景色彩及速寫為主,技法高級課程按不同發展方向細分為油畫、國畫、書法、篆刻、海報粘貼、建筑制圖、印刷、制版等40余門。除此之外還包括美術概論、技法理論等10余門專業理論課程。畢業生就業面向政府和公益機構、美術事業單位、各級教育機構、以及廣告、服裝、影視設計公司和文化傳播機構等。非美術專業的學生以一至兩學期固定學分的方式設置必選公共美術課。我國高等美術教育學科分類逐步精細化、課程設置系統化、人才培養個性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大方向發展。河南省亦是如此,在美術素質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行的大背景下,學科細分,課程增多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趨勢,教材作為課程學習的核心材料,高等院校美術類教材的建設將是美術學科發展的基石,值得引起關注。
二、美術類教材建設現狀
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工具,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教與學的樞紐,1922年,仿效美國學制的“壬戌學制”的頒行,中國的美術教育模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此之前,中國美術教育沒有專門教材,多采用“師徒相授”的教授模式,以培養學生習得謀生技能為目標,為避免其多年的經驗“外傳”,師傅往往以親身示范、口頭講解的方式傳授重要的繪畫技法,也陸續出現了《古畫品錄》《芥子園畫傳》等介紹美術技法的畫譜、畫本。總的來說,美術教材建設尚未形成體系。“壬戌學制”頒行后直至今天,我國的美術教材已經形成了系統化趨勢。早在1927年,上海美專便已經使用美術技法類教材包括:《色彩學》《藝術解剖學》等五種;美術史教材包括:《西洋繪畫史》等三種,基礎文化教材包括《教育心理學》等四種。現階段高校美術教育使用教材在此基礎上有所擴充。而中學生的美術教材也逐漸由建國初內容較為單調的《圖畫》書轉變為內容更為豐富生動的《美術》書。與中學美術課程實踐教學相對應的系統化的教材使用,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整體素質,積累實踐經驗,學會工作方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當今河南省高校所采用的美術類教材數量眾多,出版單位和編寫者也不一而同。通過查閱省內四所綜合類大學所采用的基本教材與輔助教材,結合國內主要的三個圖書網絡銷售平臺共287種美術類教材進行樣本統計分析:1.教材種類。美術學科不同于其它各學科,臨摹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南朝謝赫在“六法”中將其歸納為“傳移模寫”,中外美術教育都將臨摹作為初學者夯實基礎和快速提高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圖冊類為主的教材在美術教材總數中占絕大多數,在已統計的287種我國高等院校美術學科教材中占204種,比例達到了71%,除去占總數約6%的19種純粹照片的攝影和服裝展示教材之外,在剩余的185種圖冊教材中,美術基礎類圖冊共76種,占總數約27%,繪畫類圖冊共57種,占總數約20%,設計類圖冊共47種,占總數約17%,美術理論類教材共62種,占總數約21%,以文字解釋為主的美術技法類共14種,占總數約5%。公共美術類教材共12種,占總數約4%。美術類教材種類分布如圖1所示:通過列表比較可以看出:第一,我國高等院校現有美術類教材中占絕大多數的是圖片為主的圖冊類教材,內容豐富、數量眾多。與之相對應的是介紹專業技法知識的文字技法類教材數量偏少,教學過程中仍以教師的言傳身教為主。第二,公共美術類教材可選擇范圍較窄,內容大多是中外美術史專業教材的精簡版,文字說明搭配插圖的形式較為單一。第三,理論類教材是美術教材中建設最成熟的區域,包括美術史、美學等理論教材編寫嚴謹、配圖豐富、學習要點清晰準確。這既得益于美術理論學者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也和理論學者更擅長運用文字來表達思想的習慣有關。2.教材編寫人員及銷售狀況。教材編寫人員是教材質量過硬與否的決定性因素,編寫人員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專項研究得出成果,并經過長期的教學活動檢驗和修正,才能編寫出一套高質量的教學用書。本文通過對比查證的287種美術類教材中,教材編寫人員在國內各個高校中擔任教職、或在國內研究機構工作的總計258人,占總數的約90%,尤其是在中國畫、美術理論等領域,幾乎全部由國內作者完成。國內職業畫家和國外作者等編寫者總計29人,僅占總數的約10%,集中在攝影、服裝等少數幾個領域。而亞馬遜等三家國內最大的網絡售書平臺藝術類圖書的銷量排行中國內職業畫家和國外作者的銷量排名則相對靠前。這一方面表明目前我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在美術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社會希望能夠從更多的角度來分析美、理解美。因此應該鼓勵不同類型的編寫人員更多的參與美術教材的編寫,達到相附相成的作用。此外,在網絡售書平臺中,藝術類圖書銷量排行前十名中,有四本需要讀者動手為書中圖片填色,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學習者希望能夠更靈活的參與性。3.學科建設相關教材。隨著河南省內教育改革的發展,美術學科建設和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許多交叉學科的課程被納入高校新培養方案。公共關系學、大眾傳播學、消費心理學等新納入課程的教材建設還處于摸索階段。例如省內某綜合性大學美術學專業必修的公共關系課所采用的教材為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共關系學》,全書深入淺出的解析了公共關系理論的形成與應用,被評為全國優秀暢銷圖書。但這本教材的編寫初衷是為公關、公共事務專業的教學服務,對美術專業學生則有些艱深,學科建設的輔助性有限。
三、美術類教材建設建議
當今社會對于美術類人才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決定了教材的編寫不僅要符合美術專業發展的自律性,同時要兼顧實際需要,輔助實訓教學,對此,提出如下建議:首先,美術類教材應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一方面通過調查發現,現有教材在美術相關實際應用類科目的涉獵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河南省內使用的美術類教材,應嘗試加強泥塑、剪紙、蠟染等具備地域性特色的相關技能訓練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美術類教材應針對社會實際需求,突出教學重點,提高動手能力。其次,美術類教材應具有關聯性與時效性,筆者通過實際教學和研究發現,現有教材偏重獨立性、個案類教材的編撰,較少以全局觀的角度解釋某種藝術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各種現象相互之間的關聯性。例如,中外美術史教材通常以各自獨立的“時間-作者-作品-歷史意義”等模式編寫,但中國美術史作為世界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規律必然與世界美術發展規律相關聯,將同時代中外美術作品、事件進行比對,能夠幫助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世界美術。除此之外,現有美術類教材有相當數量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編寫的,嚴重缺乏時效性。這與藝術流派的快速更新,以及應用領域的時代性需求相違背,因而急需改善。第三,美術類教材應具有規律性與差異性,藝術是一個強調個性的學科,編寫教材時,在滿足國家藝術教育需要、符合藝術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應考慮到地域性文化與特征、不同性質院校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并對應性采取措施。目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院校在實施教學時,采用工作室制度,將不同特點的學生分類進行特色教學。美術類教材在編寫時也可借鑒這種方式,在編寫時充分考慮地域文化、校園文化、學生特征的規律性與差異性,積極開發學生自主學習。最后,美術類教材應具有直觀性,實現數字化,美術始終是一門視覺藝術。無論是實踐類圖書的示范畫,還是為美術或設計理論做佐證,都要求豐富、精美的圖片展示。現有教材編寫也對此十分重視,大量的圖片不僅使美術類教材成為所有教材中最“好看”的教材,同時提高了印刷成本,使其成為各門類教材中價格最高、最不易攜帶、最容易損壞的教材。在數字化時代,美術類教材應擴寬思路,嘗試增加配套資源,充分利用各種電子產品使用方便的優勢,大力推動電子教材、多媒體教材建設,不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將課程化整為零,結合MOOC、微課等新興教學方式,充分實現數字化,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結合當前河南省中學美術課程的發展需要,通過增強教材的實訓性,構建全新的中學美術教師教育教學體系,推動全省中學美術教師教育教學的改革,提升中學美術教師預備力量的實踐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最終實現以美育人,培養具備人文精神、審美品味,會創新、懂實踐的中學生的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南楠.高校美術教育理論與發展研究[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張壘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