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6年5月12-13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教育報刊總社、新學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多元視野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2016年度教育論壇在上海市奉賢中學隆重召開。論壇大咖云集,以TED演講、情景模擬以及圓桌討論的形式開展,與美國“國家年度教師”莎娜展開了富有意義的對話,分享教育改革與創新思想理念,探討教育改革與創新中的問題,試圖為教育問題的解決尋找切實可行的路徑與方案。
一、呼喚中國教育的自信
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教育發展戰略首席研究員陳才明老師作了《21世紀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國際基礎教育改革》的報告,他通過中美基礎教育的比較和日本“寬松教育”實例傳遞出一種信息:應試教育在目前的中國屬于適用教育,告訴我們要警惕素質教育陷阱,擺好基礎教育的位置,不能簡單地認為減負就是減少課業量,反對應試教育就是反對題海戰術。陳才明特別提到,我國的基礎教育在全世界都是優先的,我們應該在不摒棄自己的教育優勢的情況下,有選擇地學習西方先進教育理念。21世紀到來,每一個國家、國際組織都在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當前,我國教育繼續深化課程改革,圍繞“立德樹人”這一目標,我們同樣面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的思考。“核心素養”正成為當前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作了題為《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走向育人本位、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報告,他指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那么教學和核心素養是什么關系?尹后慶認為,其關系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學生學習學科過程中間得到的知識和知識的應用能力。第二個層次是跨學科能力。比如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綜合能力、合作溝通的意識,每一門學科都有可能培養跨學科的能力,同時也需要跨學科的課程去體現。第三個層次,就是一個人的價值。所有核心素養指向的教育教學是需要通過孩子的間接經驗學習才能實現的,因此核心素養指向的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其實就是在設計一條路。尹后慶在論及教師與立德樹人之間的關系時指出,如果從素養角度出發,所有的學科都應該在培養學生的素養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有的教師其實都是在育人,而不僅僅是教學;每位教師都同時承擔著德育任務,這個任務并不能簡單理解為思想品德,而應該是整個人格形成的過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都要看到學生的文化學習過程,是他的智力發展和道德成長統一的過程,不能互相割裂。教師所要進行的學科教育過程中,學科知識應該成為學生精神成長與德行發展的智力基礎。所有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應該對學生形成合作、包容的心理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營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圍,應該有利于學生形成創新精神和追求真理與正義的品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敬業精神,在學校生活中體現的人生準則和處事規范,應該成為學生的示范和榜樣。
二、暢想未來學校的教育
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倪閩景認為,現代社會,每年都有如雪崩般的大量新鮮事物被創造出來。然而人的大腦在速度、記憶力、洞察力上并沒有像電腦性能一樣每18個月翻一番。倪閩景解釋,哈佛大學前招生官羅伯特曾說過,招生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哈佛大學選擇人才的標準主要包括:智慧,個性特征,領導能力,創造力,體育才能,成熟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最近,哈佛大學刪除了領導能力這一項要求,換成了“有趣,富有責任心和愛心”。未來的學校強調學習不可復制的知識。機器和人腦學習的區別在于:機器學習——形成流程完善,不會對自身組織結構進行完善。而人腦學習——在增長知識的同時,腦會發生更有利于下階段學習的連接,同時情感增強。倪閔景強調學生到學校學習到的應當是不可復制的知識。那到底是哪些不可復制的知識呢?這其中就包括:自信、選擇、健康、溝通、提問、娛樂、分享、有趣。而這才是學校學習的大趨勢。倪閩景一句話引來全場思考:“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認為未來學校的空間也將發生變化。未來的學校需要開放、靈活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未來教室將擺放可自由移動的桌椅,用活動來引導學生集中精力。而變換學習場景將喚醒大腦,未來學校還將設置非正式學習區,學習累了,躺在懶人沙發里,聽聽音樂,發發呆。王素援引了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的調查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對“2030年的學校”的預測,教師、講座或強制課程將被淘汰,傳統實體學校不再是學生接受理論知識的地方,相反,它成為一種社交環境,學生在這里接受引導,與同學互動,獲得各種能力,以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生涯。未來學校的課程又是什么樣的?王素預測,未來的學校將調整課程結構,壓縮學科類課程教學時間,通過改變現有學科課程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和實現個性化學習,增加綜合類、實踐類課程。“盡管學校重構面臨著諸多限制因素,目前我們能夠做的最好的方式是培訓教師。”
三、美國“國家年度教師”的成功密碼:讀懂學生的思維過程
本次論壇上,2015年美國“國家年度教師”莎娜·皮普斯還為中國學生帶來一堂英語課現場教學。在課堂上,莎娜·皮普斯為學生提出游戲式的任務,請5組學生利用給定的材料,盡可能地將一只乒乓球投得更遠,投完后還要把自己獨到的投球創意畫下來,最后用英語描述出來。學生們發揮創造力,或通過包裹乒乓球投擲,或通過彈弓原理射球,將乒乓球從舞臺的一邊送到了另一邊,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用流利的英語介紹自己的創意。“投擲組”的男生介紹說,為將質量很輕的乒乓球扔得更遠,他們用紙把材料中的其他物件都和球一起包了起來,既增加了物體重量,也滿足了不能用手直接接觸乒乓球的要求。莎娜在閱讀他們用英語寫下的介紹短文后,連連夸獎這組男生,遇到不會寫的單詞能夠空著繼續寫下去,而且能運用英語的被動語法。“火箭組”女生介紹,她們用紙和回形針、橡皮筋等材料做了一個簡易的容器,避免了直接接觸乒乓球,并把球像火箭一樣發了出去。她們的表現同樣贏得了莎娜的夸獎:“這兩個孩子對自己想法的表述很流利,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條理非常清晰。”談到自己對這一課的設計時,莎娜表示,現在學生接觸圖案圖形的機會比我們那一代多得多,讓學生通過繪畫來表述更容易、印象也更深:“作為英語老師,我在教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生時經常用到這個方法。畫好以后學生再根據自己的簡單畫給出英語解釋。根據學生所畫所學的內容,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的語法、思維,就像拍X光片一樣。”這堂課引起了現場嘉賓極大的關注。資深教育媒體人沈祖蕓評價,莎娜連接了學生和她已有知識的關系,連接了學生和課桌上的工具資源,通過以學生生日來安排發言順序,巧妙地實現了學生同伴間更緊密的連接,也進一步在課堂中實現了師生情感的連接。“莎娜讓我們看到,一個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要關注學生的一般能力。”上海市三林中學北校校長楊正家感言,課堂教學改革的活躍因素,就在教師身上。作為一名從全國500多萬教師中脫穎而出的2015年美國“國家年度教師”,莎娜在成為一名教師前做過記者、做過音樂節目主持人,豐富的經歷使她在舞臺聚光燈下散發著春風化雨的魅力,吸引了許多教育學者與她深入交流。
四、家庭是喚醒“希望、夢想、自信”的地方
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教孩子走好未來的路,學校與家庭應該做些什么?本次論壇還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為“希望·夢想·自信”的分論壇,邀請了國內外家庭教育研究領域的專家與300余名家長共議孩子成長話題。當代中國城市家庭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僅有的“4+2+1”結構,即四個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加兩個中年人(父母)和一個孩子(獨生子女)。這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會獲得過多的關注,但并不是每一次的關注都是必須的、有效的。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楊江丁指出,家長應注重親子關系建設,家長要走近兒童、關注兒童、解讀兒童、尊重兒童。學海無涯,理當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在引導孩子如何學習方面,莎娜老師給出了良方,要孩子自己愛上學習,知識會過時,但學習永遠不會過時。要時刻做好準備去迎接未來的工作崗位。莎娜老師談到,家長在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同時,也要適當地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困難,去感受困難,不經歷錯誤就沒辦法真正地去學習,不要害怕錯誤。她建議家長要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的天賦、自己的興趣,那么他們才會有真正的歸屬感與真正的幸福。談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分數是永遠不可回避的話題,夏山教育創始人許萌認為,要多給孩子一些掌聲,不要只關注孩子成績這一個方面。他寫給孩子的兩個期望——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成為一個有趣的人。故事媽媽工作室主持人黃欣雯提醒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成績分數的意義是在于檢驗學習的情況,而不是為了攀比。黃欣雯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應該是思考判斷、做選擇、承擔結果,而不是分數!奉賢中學副校長胡菊芳強調家長不能唯分數,應當給孩子傳授生活的經驗,關注孩子立足社會的技能和獨立成長的動力。教育無處不在,對于教育的探索,我們任重道遠。作為一場年中教育盛會,此次論壇試圖從國家視野與未來走向兩大維度來探討與分享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思想觀點和思路理念,并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及方法,取得了很多共識,也帶來更多的思維碰撞。我們相信,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的教育一定會取得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世界教育舞臺上展現獨特的魅力,體現應有的作為。
作者:魯旻 單位: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