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改革中的高中歷史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雖然我們提倡教學改革,但是高中歷史教學改革要有目的性,不能盲目去改革。就我國當前的課堂來看,教師的在教學中確實放開了手腳,教學手段也豐富多彩,課堂生動活潑了不少,學生上課的興趣也被激發了起來,課堂氛圍非常活躍。但是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怎樣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應試教育下,所謂學生的能力就是學生的成績好,但是現在說的能力是指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為人處世的能力等。提高學生的能力對歷史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
二、創新歷史課程教學方法
1.采用先學后教法。
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要告訴學生預習的內容。教師可以很據情況事先告訴學生預習的重難點、學習目標等,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找找本課的重難點和學習目標。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掌握知識,做好筆記,上課時才能有目的地去聽課。另外,教師要對學生預習的情況做好檢測,以便掌握學生預習的效果和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放在課堂解決。
2.編制歷史學習優化設計輔助參考資料。
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明確教材中的重點和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本課或者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整合。這對學生預習、聽課或者是復習都有很大的幫助,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3.加強歷史典型案例研究,對歷史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
要運用智慧找到解決的好方法,不斷探索和實踐,積累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的經驗。通過典型的案例,歷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如教材與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有效結合的問題。
4.試用學分統計法。
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作業要有層次性和選擇性,在題型、難度以及時間上不能一刀切,不能給學生定出太多的條條框框,這樣對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展都是一種限制。教師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安排,做到靈活運用,這樣才能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進步,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5.讓學生自主搜集信息、處理信息。
素質教育提倡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不管是在課上,還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都要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去實踐。
三、遵循時代性、基礎性的原則選擇教學內容
在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必須注重歷史基礎知識,如在歷史上有教育意義的、有較大影響力的歷史事件或者是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等內容都要精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
四、完善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中學生的思維也在不斷變化著,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都和以往有所不同。在素質教育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除了要改變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首先,在評價內容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以學生成績為標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品德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評價方式多樣化。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太單一,要體現靈活性和開放性,如歷史制作、歷史考試、歷史搜集和調查等,教師要關注學生活動的過程評價。最后,評價主體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來自多方面,如學校、教師、父母、社會等,形成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評價體制。總之,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和創新,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作者:張春偉單位: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肖營子高中
第二篇
一、當前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
對于相對比較鼓噪乏味的歷史課程來說,有的學生坐在下面就像是聽天書,老師像是宣讀圣旨的欽差大臣。在這種老師主體地位的教育模式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天賦,偏離了教育發展的正常軌道,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展的要求,也必將為歷史所拋棄。
(二)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世界著名哲學家德國人萊布尼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不例外。人類世界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組成,每個個體成長的經歷和環境都不一樣,也就造就了一個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人類世界。學生同樣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因材施教。
(三)忽視學生的情商培養
從人類學角度來分析,人的情感是最具感染性的存在,在特定條件下情感本身可以直接轉化為力量。所以,要重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培養。但從目前現狀來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情感方面的教育嚴重不足。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部分老師仍然無視學生的興趣培養,依然用傳統的枯燥的說教方式,簡單地知識的堆砌模式來進行授課,講得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其次,相當一部分老師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高高在上,未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老師很難坐下來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心貼心的溝通和交流,有的老師更是下課后就見不到人,來無影去無蹤,無形中造成了師生之間的鴻溝。
二、構建學生主體地位的歷史課堂模式的對策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育改革,思想理念先行。當然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也不例外。只有完全摒棄傳統的以老師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實現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良性互動,進而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
(二)重新定位師生角色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是最基本的構成元素。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教育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也對學生自信心的樹立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句話高度概括了老師在傳統教學中地位與角色。這種教育模式在初創之初發揮過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面對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顯然已經嚴重滯后。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新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必須對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把教書育人引入正確的軌道上來。
(三)創新教育方法和模式
一杯茶、一卷書、一支筆、一塊黑板再加一張嘴勾勒出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教學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為培養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等,采用靈活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式各樣的課堂教育教學方法也逐漸探索推出,比如情景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等等,大大豐富了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有的教師通過創辦歷史沙龍、熱點論壇、課堂現場角色扮演等方式,進一步將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多元化,深層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禮地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應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積極探索構建的模式和方法,為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貢獻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作者:彭沙單位:重慶市彭水縣彭水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