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UMU互動學習平臺下的地理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UMU網絡互動平臺為例,以課堂設計“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一節為例,談談這個平臺應用如何改變傳統課堂單向傳輸、以教師為主導的舊思路,開拓學生即時反饋、雙向互動的新思路,力圖為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融合提供一定的啟發和參考。
當今的網絡時代,知識傳授與學習正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人們的學習模式正變得移動化、碎片化,如何更好借助互聯網技術將APP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新鮮而有意義的課題。教育的信息化是我國教育現代化“彎道超車”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我國教育向強國邁進的重要途徑。隨著國家“三通兩平臺”的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生態已經發生了改變,傳統課堂授課制大眾化的教育雖然任然存在,但過去可望不可即的課堂反饋、個性化引導、個性化教育的教育夢想在今天成為了可能。
一、基于互聯網UMU互動學習平臺的教學功能與特點
(一)UMU概況UMU是一款互聯互動的學習網站并帶有App,它可以輕松實現以下功能:課堂互聯網+(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機、平板把自己的作業、討論結果拍照上傳,全班同學可以馬上看到作業);做微課(使用UMU的App可以輕松制作地理微課,而且還可以馬上生成對應的二維碼微課);做互動(在地理課堂中,教師可以隨時發起現場提問,用電子屏展示互動的統計結果,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分享過程、收獲結果);上課簽到(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設置進門掃碼簽到,讓課堂考勤變得更加容易);移動考試(在線考試,限定的時間一到,電子屏立即顯示結果和每一題的答題情況,還可以提供微課進行講解);翻轉課堂(教師把學習材料上傳,給學生提前預習);陪伴學習(教師可以每天錄制一個10分鐘的微課把學習要點發給家長,方便家長陪伴孩子學習);視頻課程(教師的視頻可以直接上傳,方便師生瀏覽);直播課堂(可以方便進行寒、暑假在線答疑)
(二)采用UMU網絡互動平臺的教學價值借助UMU網絡互動平臺網站,教師在課前用3分鐘輕松創建一門課程,教師掌握平臺運用方法速度快,隨學隨會,一改一些教學軟件繁瑣、入門慢的缺點。在上課前,學生通過UMU網絡互動平臺進行簽到,教師可以清晰了解班級學生的到位情況。學生的微信頭像即時出現在大屏幕,給學生更強的互動,更好地調動了積極性。在上課中,教師將展示界面投影到大屏幕,邀請學生掃描二維碼或者輸入互動號碼參與。學生用手機隨時參與互動或手機投票,學習者無需安裝APP,拿起手機就能直接參與活動,課堂上用大屏幕同步展示學習結果,展示分享學生的問卷、答題情況,并根據大屏幕反饋情況,教師可以輕松地與學生們進行進一步的互動交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讓每個學生融入、分享線上、線下互動平臺。
二、基于互聯網UMU互動學習平臺下地理教學實踐
以下以《我們身邊的自行車》一節教學過程為例展示基于互聯網UMU互動學習平臺下地理教學實踐。本節課為福建省泉州市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觀摩課,并入選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部級優課。
(一)運用UMU網絡互動平臺緣由本節課系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交通運輸及其影響一章中的問題研究課:“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本問題研究探討如何選擇城市交通運輸工具,發展城市交通,這是第一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部分內容的延續和提升。教材雖然以北京為例,但要完成每個資料后面的問題必須走入當地,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際的調查,才能發現交通的問題,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本節課在教師實際授課中會發現教材內容過于陳舊甚至過時,亟需進行教材的重整和教學手段的改進,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本節課的兩大屬性:教材內容的陳舊性(教材材料為1998年初大城市自行車為背景材料,與20年后的今天所面臨的問題有很大的不同,繼續對教材資料進行重整和替換,以目前最熱的“共享單車”材料進行替換)、社會調查(結合教師事先安排學生分別調查各種類型道路的情況)的交流與匯報交流。正是這節課的的這兩大特性,采用UMU網絡互動平臺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互聯網UMU互動學習平臺下的地理教學實踐1.課前渲染,情境導入教師播放背景音樂閩南語歌曲《腳踏車》,打開網頁引導學生拿起手機,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登錄umu學習平臺。學生手機掃描登錄,微信頭像顯示在大屏幕上。教師詢問:“剛才播放的歌曲是什么?”學生回答歌曲名稱是閩南語歌曲《腳踏車》。由于泉州一中地處典型的閩南區域,對閩南語系學生用閩南語導入,可以帶來親切感,讓學生很容易融入到教學的場景中,增強地理實踐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2.課前調查,課中展示按照上節課的布置,教師要求泉州一中高二(12)班學生分為9個研究性學習小組,課后通過查找資料,尋找發達國家解決交通擁堵的方法。本節課就請學生研究性學習小組派代表通過PPT展示小組的調查成果。9個學生代表分別展示了本小組收集到的發達國家治理交通擁堵的方式、方法。教師適時進行點評:通過剛才研究性學習小組展示,我們可以發現發達國家主要通過公交優先、立體交通、智能交通控制系統、發展公共自行車等方式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其中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大家思考下我們身邊有沒有什么好的做法?教師的點撥自然引導學生關注到泉州公共自行車——“小黃人”。這種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可以促進小組合作探究,在收集資料和實地調查過程中,激發學生發現身邊地理,增強地理實踐力及對家鄉的認知。3.UMU平臺助力,逐步探討問題首先,教師展示鄉土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探討問題。教師利用UMU平臺請學生用手機查找泉州最熱門的借車站點,并總結分析它們選址的原因。學生據此展開探究,通過手機APP尋找最熱門的租借點位置,并歸納總結原因。然后教師打開互動平臺,引導學生通過手機完成問卷調查(問卷調查:1.你是住宿生還是通學生?2.你用什么交通方式上學?),即時展示問卷調查結果。學生通過手機投票完成問卷,并舉手發言,闡述說明選擇交通出行方式的原因。上述教學探討過程讓學生認識到:行駛慢主要是機動車太多造成的,自行車隨意占道只是造成道路行駛緩慢原因之一。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網上學習,平臺完成問卷,并學會概況分析,可以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其次,教師把鄉土生活情境轉化為學科情境引導學生探討問題。例如,展示兩道試題,請學生思考并借助平臺上交探究成果。針對試題一,學生通過讀圖發現,還車數量大于借車數量的時段為11點-14點和17點20分-19點40分,該公共自行車租借服務點自行車數量增多的時間合計約有六小時。根據該公共自行車租借服務點多日平均借車和還車數量對比關系可以推斷服務點位于風景區。針對試題二,學生通過讀圖發現,泉州YouBike租賃次數月變化曲線2016年6月到2017年1月快速上升,1月到2月出現停滯,后又有所上升。學生分析變化原因:前期快速增長和布局點不斷增多有關。而1到2月增長緩慢原因主要有天氣、春節放假出行較少等。通過學科情境問題的探究,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地理實踐的思辨及判斷能力。第三,教師趁熱打鐵,進一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引導:泉州YouBike租賃次數月變化曲線1到2月增長緩慢還和一種新鮮事物有關。共享單車于2019年2月正式進軍泉州,分流了“小黃人”的客源。共享單車是一種新鮮事物,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剛才借助UMU平臺我們一起完成了一些問題的分析,下面我們思考最后一個問題:共享單車如何評價?現在請各小組進行討論,稍后將討論結果利用UMU平臺拍照上墻。經過學生熱烈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了共享單車的利弊。從“利”方面說,共享單車操作方便,租車費用低廉,方便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低碳環保,減少對空氣的污染,緩解交通擁堵現象;從“弊”方面說,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使用秩序混亂,惡劣天氣會影響騎用,定位不寬(年輕人居多),充值容易退費難。此時教師適時引導:看待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正確辨析,看清利弊,爭取做到趨利避害?,F在我們借助UMU平臺一起來想想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共享單車更好為我們生活服務?學生討論后歸納為三個方面。政府方面,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城管及交通部門的大數據建設,定位監測,流量預測,宣傳引導等,而不是當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影響交通、影響市容之時,拖走了之,過于簡單粗暴。企業方面,企業可以與相關部門進行合作,將單車使用情況與個人信用體系掛鉤,對于亂停亂放的現象,啟用信用懲罰機制。同時企業也要加快技術研發,提高單車的智能化水平和使用性能。個人方面,我們普通老百姓應該提高個人素質,愛護公共設施,不要貪小便宜。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今天我們從自行車對交通、環境的影響談起,再共同討論最近特別熱門的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我們可以發現小小的自行車蘊藏著許多的地理知識,希望以后大家帶著發現的眼睛去尋找、探索身邊的各種事物。通過UMU平臺的應用,借助教師巧妙設置的問題,有利于在課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培養學生學會全面看待身邊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念,讓學生深刻體會人地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
三、基于互聯網UMU互動學習平臺下的教學思考
本節課在設計初期就緊扣課標要求“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在傳統的地理課堂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直接采用課本20年前陳舊的案例,沒有與時俱進。而本節課設計中通過把身邊案例引入,用身邊的“實例”更新了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一個個課堂調查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等地理核心素養。在今后地理教學中,特別是涉及到有關學生身邊的案例可以大膽采用引入UMU教學平臺進行授課,如課標中要求的找出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空間結構并解釋原因、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幾條。其實這些案例就在學生的身邊,用互動平臺進行教學可以鼓勵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讓學生通過調查身邊熟悉的場景,提高獲取觀察并解讀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處理地理問題的能力,并能通過一個個調查實踐活動,從體驗到總結到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本節《我們身邊的自行車》一節教學設計中,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顛覆傳統教學模式。嘗試把將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智慧課堂融入問題探究過程中。整節課強化信息技術的使用,幫助學生邏輯思維的構建,加深感性認識,力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中充分運用了UMU這個網絡互動平臺,及時收集學生的答題情況,并與學生進行進一步的互動交流,時效性強。課前安排學生做好了充足的社會調查,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孫磊.全景制作平臺的設計與實現[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宋家鳴 鄭友強 單位:泉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