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案在地理教學中的成效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調查問卷問題設計及數據統計
1.問卷調查統計。筆者于2012年6月對桂林市陽朔縣某中學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該校自2011年秋季開始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級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經過一年的實施,該校的學生和教師對“學案導學”模式已較為適應,但仍處于不斷摸索階段。學生是課改的真正受益者,課改的效果也要從學生身上才能體現,學生最有發言權。因此,筆者以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在該校高二年級的五個文科班中發放了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6份。本次調查問卷的問題設計及數據統計見表1。
2.問卷調查分析。在學生對“學案”的使用情況方面,筆者主要從“學案”的完成情況及使用率進行調查。從表1調查數據可以發現,77.4%的學生都能按時認真完成“學案”,但是其中有44.5%的學生是在未先閱讀課本的情況下完成“學案”的自主學習部分,即只是對著課本找到答案。可見,學生只是將“學案”當做一項任務來完成,并沒有達到有效的預習效果。在“學案”的使用方面,76.7%的學生都會將“學案”統一收集、認真保存,并且有54.8%的學生會在考試前的復習中把學案拿出來復習,28.0%的學生在課后作業中出現不會解答的習題時會在“學案”中找到相應的知識點或例題來尋求解答。從數據來看,學生對“學案”的利用情況還是比較理想的。
在“學案”在地理學習中發揮的作用方面,由調查結果發現,41.8%的學生忽略了“學案”中的學習目標這部分內容,直接進入自主學習部分,只有32.9%的學生理解“學案”中列出的學習目標。可見,“學案”中的學習目標并沒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此外,59.6%的學生認為使用“學案”后學習效果提高了,50.7%的學生覺得學習地理的負擔加重了。可見,“學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顯現出一種“高容量、高效率”的特征。
在“學案”對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所發揮的作用方面,65.8%的學生養成了預習的習慣,但高達80.9%的學生沒有及時復習的習慣以及49.3%的學生對“學案”中的錯題不進行反思,所以“學案”不僅要注重引領學生預習,同時也要督促學生及時進行反思和復習。此外,39.7%的學生反映,如果“學案”中自主學習部分的知識和題目都懂了,上課時會不知不覺走神,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好“導學”工作,不能全照著學案來上。在記筆記方面,由問卷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在使用“學案”后沒有了做筆記的習慣。最后,在提高自學能力上,52.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自學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47.3%的學生認為是沒有變化甚至降低了的,因此,在如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方面還需要繼續進行探索。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1.沒有實現有效的預習。筆者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后了解到,由于高中生需要學習的科目比較多,每個科目每一兩天就有一張導學案發下來并且課后還會有大量的作業,而學生自習的時間又較少,因此部分學生在沒有學習意識及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對著課本抄答案、草草完成預習的情況,所謂的“預習”也只能流于形式。解決措施:在設計“學案”的自主學習部分時,不僅僅是將課本的知識點進行歸納,還可以加入一些思考題,此類思考題難度不宜過大,最好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的預習案只有通過認真閱讀課本,理解課本知識后才能作答,可杜絕對著課本抄答案的現象。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抽改部分學生的“學案”,以督促學生按時預習。此外,課前的十到十五分鐘可以作為預習時間,讓學生先相互討論、交流知識,然后再進行正式的“導學”。
2.“學習目標”被忽視。學習目標是“學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學案”的一大特色,即在學生預習時先告訴學生這節課需要掌握什么知識以及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學習目標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調控功能。而在實踐中發現,大部分學生不了解學習目標的重要性,認為學習目標對他們的學習沒有實質性幫助。所以,近半數的學生跳過了學習目標這部分內容,直接進入自主學習部分,并且對這部分學生來說,認真仔細閱讀“學習目標”只是在浪費時間。因此,學習目標并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解決措施: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斷強調學習目標的重要性,并且上課緊扣著學習目標進行。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領讀、齊讀、自讀學習目標,同時要求用彩色筆畫出學習目標中的關鍵詞。對于關鍵詞的標定,老師只作適當的引導,學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來標注,不作統一要求,目的只是讓學生對學習目標有更清晰的認識。
3.缺少反思和復習。由于許多學生缺乏反思及復習意識,加上任務重、時間少,所以許多學生上完課就將“學案”放一邊了,未進行及時的反思和復習,致使學生對重點與難點理解不清,心中疑點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及時的反思和復習。解決措施:改進“學案”設計,在“學案”中加入“學后記”這一項,讓學生將每一節課的學后心得寫出來,可以包括:理解得不透徹的知識點、易做錯的題型、自己整理出來的知識框架或解題方法等。教師可對寫得好的“學后記”進行公開表揚,以鼓勵學生認真完成“學后記”。此外,在每單元最后一節的“學案”中可以加入“單元復習”模塊,可采取填空、填表、填框圖等形式引導學生復習知識,并引導強化學生對知識間的聯系的理解和認識。
4.做筆記意識淡化。“學案”是一份比較完整的輔助學生學習的材料,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學案”里什么東西都有了所以不必記筆記了。課堂上不做筆記,一方面不利于今后的復習,另一方面學生上課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因此,應防止學生淡化做筆記的意識。解決措施: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強調學生要做筆記。同時,可以不定時檢查學生的筆記,并將做得好的筆記予以展示,幫助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5.自主學習意識淡薄。一直以來,學生接受的都是傳統教學,即老師講、學生聽,學生過分依賴老師,自主學習意識淡薄。在“學案”教學中,學生存在沒有實現有效的預習、“學習目標”被忽視等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由于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所造成的。而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又是“學案導學”的關鍵。因此,應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解決措施: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訓或組織相關的講座,對學生進行一系列引導和教育,使他們改變傳統的觀念,主動的參與到“學案導學”教學中,大膽地質疑,從被動地接受變成主動地獲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結語
“學案導學”這一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現今,“學案導學”在我國許多地方如火如荼的開展,這充分說明了這一教學模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學案導學”具有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優勢,但由于“學案導學”還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其實施過程還有待不斷的優化。要想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學案導學”的功能,就必須從“學案”抓起,必須真正做到教師“編好”、學生“用好”。本文只是從學生有沒有“用好”學案這一角度進行了調查分析,探究了“學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實施效果。筆者相信,經過教師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定能使“學案導學”這一模式更加的完善,讓學生更加受益,讓學生真正“會學、樂學”!
作者:張瑤李藝覃麗靈王道歆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