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研究論文:動漫專業教導的研究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吳振塵單位:長沙師范學校美術動畫系
動漫教育研究熱點
(一)動畫教育現狀的描述與思考
國內動漫或動畫教育現狀,幾乎成為每年動漫教育研究的特點,但很多論文都局限于感性描述。顯然這個題目的出新在于調查數據的廣泛性和權威性,或者觀察的獨到性,而做到這一點實際上很難。
肖永亮的《中國動畫教育現狀分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一文,為目前中國動畫教育現狀提供一個比較完整的概貌。作者受國家扶持動漫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委托,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港澳臺)的2139所高等院校展開了調查,確定全國范圍內設有動畫及相關專業的高校為592所。在完全依據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分別對中國動畫產業發展和專業人才需求、學生就業現狀、動畫教育的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教育評估和理論建設體系等專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歸納和嚴密論證。
吳冠英、葉風的《動畫教育要走在行業發展的前面》(《裝飾》第1期),強調動畫創作和動畫教育都應重視動畫的文化屬性和藝術特性,指出國內動畫教育的主要形態是培養熟練專業技巧動畫工人的專業技能教學,提出動畫教育要培養面向行業未來發展、能改善當前行業發展狀況、具有高文化素質的藝術創作人才。
廖祥忠、劉迎迎的《關于數字時代中國動畫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中國電視》第10期),指出數字時代的動畫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提高,中國動畫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實現人才培養、師資建設、創作科研、國際合作方面的科學、藝術與人文的深入融合,深入探索動漫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涵蓋動畫、數字影視特效、網絡媒體藝術設計、數字游戲設計等當代數字內容產業核心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堅持動畫高等教育辦學原則的基礎上,堅持開放式辦學,與國際對接、與業界對接、與中學對接,以形成辦學特色,達到差異化發展。
戚大為的《高校動畫教育發展現狀芻議》(《教育界》第27期)指出當前動畫教育產業在快速發展的背后,動畫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師資、投入、教學理念與方法等方面的問題。魏武的《關于當前我國高校動畫專業課程設置及教育現狀的思考》(《教育與職業》第15期),指出近年來動畫教育興起了熱潮,但動畫專業是我國目前既熱門又并不成熟的一個專業,應從動畫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著手。程月潔的《中國動畫教育現狀》(《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第49期)認為我國動畫教育缺乏師資力量、教育教學設備不足、動畫教育存在偏向性,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高璐的《動畫人才需求現狀及高職動畫教育教學改革》(《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第3期),認為高職院校動畫教育培養出來的動畫專業人才難以滿足動畫企業的崗位需求,直接影響到我國動畫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建議開放與合作辦學,改革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可持續發展路徑,建立科學有序的動畫人才培養體系。
李世東的《淺析“紅牌”動畫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考試周刊》第7期),指出動畫專業在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中暴露出了問題,在2010年動畫專業被評為高校本科“紅牌”專業之一。他的另一篇文章《衡水動畫專業特色學科教育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黑龍江科技信息》第19期),總結了河北省衡水學院動畫專業特色學科教育發展經驗。
柳執一的《高校動畫專業教材出版現狀淺析與思考》(《中國出版》第6期),總結國內動漫教材出版現狀的問題是:數量多、精品少;操作技術類多、藝術研究類少;選題窄、宏觀把握不夠。提出建議:調動教材編寫主體積極性,優化與規范考核評價制度;學科系統規劃,契合動畫專業學科特點;堅持質量原則,將最前沿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資源。王壽兵的《我國高校動漫專業招生與就業現狀分析》(《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6期),談到動漫專業報考與錄取情況是:報考的盲目性、招生的廣泛性、錄取率低、在校生普遍感到不滿意;就業情況是:動畫人才缺口大、就業率低、專業被亮“紅牌”;提出動漫專業的出路在于減少招生規模、技術與藝術并重、優化師資結構、與動漫公司合作。
黃麗娜的《中國動畫教育發展之路———基于動畫教育研究現狀的內容分析》(《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第3期),提出我國動畫教育發展現狀為近10年來人才需求量增加,動畫技術應用領域日趨開闊、計算機動畫技術逐漸成熟。動畫教育研究成果方面,注重反思,側重研究動畫教育的歷史、現狀、趨勢,近年來探索動畫教育體系與模式、課程合理性等,未來研究潛在點是動畫教育應用與改革。
(二)動漫人才培養模式
動漫人才培養模式是動漫教育中屢談屢新的話題,也是每年動漫教育研究的重點。從理論上說,既然是模式,就有個共同遵循的價值和意義,也有個不變的規律性存在。但這個話題的解決從研究成果來看,既復雜又簡單。簡單的是有個共同點,如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產學研結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復雜的是到目前為止,還缺乏被廣泛采取、具有實效的普遍模式,但研究者對此的探索熱情還是鼓舞人的。
李和暢的《日本動/漫畫教育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主張借鑒日本相對科學、完善、層次分明的動/漫畫教育模式,改革我國動/漫畫教育的學校發展模式單一、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等不足,應把動/漫畫教育放置于動/漫畫產業的背景下作對比分析,明晰培養目標,研究產業趨向,深挖文化資源,加強校企聯合,從而找到適合我國自身發展的動/漫畫教育模式。王墨蘭、馬麗萍的《對國外高校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教育界》第6期),國內外高校動漫人才的培養都必須立足于產業實際發展的需求,高校動漫教育應及時根據產業對人才類別、層次的不同需求,確立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錢華欣的《動漫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當代教育論壇》第14期),指出動漫產業急需應用型人才,分段式、校企共建式、工學結合式、項目驅動式、訂單式等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培養造就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張志敏的《職業教育動漫專業的前行之路———高職動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究》(《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第36期),認為在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校企聯動、共建實訓平臺是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的根本措施,是促進職業院校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動力,因此提倡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校企聯動的培養機制。蔣克巖、沈葳的《“校企聯合”教育模式在動漫人才培養中的機動性》(《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第3期),也贊同“校企聯合”教育模式。詹筱茹、韓帆的《基于工作室制的動漫數字媒體專業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模式研究》,(《教書育人:高教論壇》第12期),則提倡動漫實踐教學的工作室制。柳旭、楊雙珠的《動畫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構建與教學內容改革》(《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認為國產動畫業需要培養綜合型人才,高校動畫專業應構建人文、藝術、科學合流的教育模式,廣設通識課程,培養出創造意識敏銳、思維靈動跳躍、文化底蘊深厚、技能扎實穩固、兼具團隊精神的綜合型人才,為遭遇瓶頸的動畫產業提供豐盈給養。
陳晨的《網絡時代的高等院校動漫專業教學模式研究》(《文藝生活(藝術中國)》第11期),闡述了網絡技術對動漫教育的影響和重要作用,提出了高校動漫教育的教學模式融入網絡技術的可行性,并通過網絡信息資源加強學習者對動漫課程的興趣培養,課程中設立模擬項目“動漫工作組”,采取異步討論式學習模式、同步討論式學習模式、自主式學習、網上競爭式以及角色互換式學習方法的具體新型動漫教學方法的實施。
黃盧健的《民族地區發展民族動漫教育新模式初探———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動漫教育為例》(《教育教學論壇》第20期),該文以廣西發展動漫教育發展為例,論述民族動漫教育的發展應該在教育資源的宏觀調控、專業設置、課程改革、民族文化的融入、動漫教育理論研究、動漫市場的開發等方面進行。
(三)動漫教育與兒童的關系
我國動畫的主要觀眾是兒童,因此動畫與兒童的關系緊密。動漫教育與兒童的關系,不等于是動畫藝術中的教育功能的研究,而是動漫教育中如何實施與兒童相關的教育,即教學計劃與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研究、動漫專業學生兒童素養的養成、動漫作為兒童教育的資源等。本年度對此的研究有所關注,但有影響力的寫作還不夠,有時流于常談。
宋眉的《淺談動畫片對兒童的教育功能》(《大眾文藝》第16期),認為當下兒童動畫應以發展的觀念來創作動畫,“教”與“樂”的內容都應當與時俱進,對于“教”與“樂”的理解和認識應更深入,否則便不能適應時代需求。魏君的《方言版動畫片對幼兒語言學習的教育意義》(《凱里學院學報》第1期),談到適合幼兒觀看的動畫片要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而近幾年熱播的方言版動畫片對幼兒語言的學習存在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張穎梅的《淺談日本動畫片在幼兒教育中的積極影響》(《南北橋》第1期),提醒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日本動畫片,正視其在幼兒教育中增強幼兒判斷識別能力、培養幼兒豐富情感堅強意志、構建幼兒新認知結構的積極影響。劉彬的《運用表演手段開展幼兒美術漫畫欣賞教育活動》(《學園》第8期),談到漫畫欣賞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的作用。
丁虹的《國產動畫片———兒童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談到國產動畫片由于有著聲、光、電所營造的立體效果,符合兒童階段的探索心理。陳曉茜的《動畫片與兒童教育》(《文藝生活:中旬刊》第12期),認為動畫片是兒童喜聞樂見的電視形式,他們在動畫片中獲得快樂、獲得知識、開闊眼界,但動畫片也給兒童帶來負面影響,過多收看電視動畫片直接影響到兒童的身體發育,動畫片中的不良行為影響了兒童的心理健康和行為發展。
文化及文化產業的角度談教育
在當前動漫教育中,有種較為強烈的聲音是:動漫教育不能唯動漫技術,還應重視創新、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聯想到我國動畫產量連續多年在20萬分鐘以上,而大多平庸,甚至被業內知名人士斥為垃圾(“不是精品,就是垃圾”)。這就要引起對創新教育的思考。把動漫放在大的文化及文化產業的背景下去思考,如發揚傳統文化等,成為可以理解的舉動。
王松江的《關于儒家文化對當前動漫教育發展影響的思考》(《中國成人教育》第23期),文章總結了儒家文化對動漫教育的負面影響,包括:儒家“中庸之道”排斥競爭意識,不利于動漫的發展,影響了動漫教育的定位;儒家重整體倡協同的等級觀念及崇古主義壓制了人的個性,影響了動漫教育創意人才的培養;儒家重道輕器的傳統思想輕視科學技術,影響了人們對動漫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儒家重文輕商和輕視勞動的近官文化,阻礙了動漫產業鏈的形成,影響了動漫教育的發展。許展的《從視覺文化角度解析漫畫的教育價值》(《考試周刊》第10期),從視覺文化角度對漫畫的教育價值進行解析,通過研究國外的漫畫教育實例,提出了在“讀圖時代”的今天,我們應當正確全面地了解漫畫這一獨特的視覺文化類型,借助漫畫的認知和審美功能來提高青少年的視覺素養,弘揚民族文化,適應“讀圖時代”的教育新的需求。孟抒的學位論文《動漫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研究》(合肥工業大學2011年),研究了動漫文化對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陳旻瑾的《動畫專業教育中設計倫理觀的培養》(《藝術百家》第z1期),分析了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設計倫理觀的必要性,提出具體的構建策略是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培養學生的設計道德感與責任感。王靜的《探析動畫片中的“虛擬性”對審美教育的影響》(《裝飾》第5期),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標志著虛擬時代的到來,虛擬文化的出現導致了藝術與現實關系的變化,文章總結了虛擬文化的特點以及它對審美教育的影響,如邊界的消減和現實的超越等。陳楠的《媒介素養視野中的影視動畫教育》(《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第8期),該文從媒介素養的角度關注和探索影視動畫專業教育,以有效引導并培養該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原創精神。程亞楠的《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神靈教育》(《當代小說(下半月)》第2期),研究了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凸顯人與自然和諧的原生態的信仰,希望能夠借著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類墮落的靈魂。
黃柏青的《機遇和挑戰:文化創意產業語境中的動漫教育分析》(《藝術與設計(理論)》第4期),在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兩型社會”的發展戰略和“文化強省”的支柱產業的大背景下,思考湖南省動漫設計藝術教育如何建設和發展。文章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對于動漫教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動漫設計藝術,需要動漫設計藝術教育;挑戰在于,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培育具有個性化的適應動漫產業需求和動漫市場發展的動漫創意人才。呂丹的《策略、定位與重構:文化產業背景下的高校動畫教育反思》(《包裝世界》第1期),談到許多高校由于定位模糊、對動畫產業發展需求的理解片面、師資力量缺乏等因素,使得我國動畫實用性人才匱乏。因此,要結合動畫產業人才的需求,進行動畫教育改革四、動漫教育研究的趨勢動漫教育研究的核心在于對教育規律、方法的總結,既需要對動漫教育現狀把握的研究基礎,也需要在深度、廣度上的擴展。在當前動漫實踐的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動漫人才教育顯得落后于形勢。這里,需要緊密關注動漫產業發展的大環境,切實改革和推廣動漫教育經驗及成果,使得諸多研究從高閣中走入教學實際。因此,今后的動漫教育趨勢,我們認為,深化點在于教材教法、課程設置、專業計劃擬定、創新能力培育、實踐教學的模式、校企合作的改觀等方面,此外,對于國外動漫教育的引介,也是提高國內動漫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
本年度的動漫研究在上述方面有所開拓,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傳統文藝的借鑒。朝克圖的《傳統與創新并重的動畫人才教育》(《青年文學家》第13期),指出動畫教育中培養個性和創造力的核心問題在于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郭愛紅的《豫北民間藝術資源在高校動畫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大眾文藝》第16期),認為豫北地區形式頗為豐富的民間藝術將為現代動畫藝術的創作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
二是課程改革。余龍江的《淺談“能力本位”教育觀在三維動畫制作技術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作用》(《學園:教育科研》第16期),該文闡述了三維動畫制作技術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此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培養學生具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魯娟的《從英國計算機動畫教育機制談中國高職三維動畫教育變革》(《價值工程》第6期),結合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傳媒學院的計算機動畫教育機制,從教學體系、考試評分系統和設備支持三個方面探討了中英三維動畫教育的區別和差異性,并從中探索中國高等職業學院三維動畫教育的變革措施。
鄭迪、王乾的《中法動畫教育淺談———中法動畫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比較》(《教育研究》第10期),通過對法國高布蘭動畫學院和國內的動畫專業院校的動畫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方法、師資構建等方面的理念比較,提出動畫教育的目標是在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的同時重視培養從事媒體制作與動畫創作結合的技術型、創意型人才。王利華的《在<動畫劇本創作>課程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思考與實踐》(《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認為在《動畫劇本創作》的課程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勇于參加創新實踐。
三是動漫教育進入小學、學前教育等領域。動漫對少年兒童的學習和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黃燕的《教育動漫進小學校園的實踐探索》(《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第10期),指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課程及教學手段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動漫這一手段和表現形式在眾多的高科技表現手段中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認可,教育動漫應該進小學校園。常馨予的《淺析當今動漫對小學美術教育的影響》(《新課程•小學》第10期),認為動漫中所表達的文化意義及行為、思想等,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可以為教師提供一種良好的教學契機。胡佳的《將動漫融入小學美術教育的思考》(《快樂閱讀(上旬刊)》第4期),探索了合理地將動漫的造型、用色、技巧、創作方式等適當的運用到美術教學中去。潘素、劉敏鈺的《芻議動漫技術在學前教育中的優勢》(《陜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王小群的《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安全教育中的應用———以<幼兒防火及火災自救>動漫專題片為例》(《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期),試圖把動漫技術這一現代化手段,應用到學前教育領域,促進學齡前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此外,鄒清的《定格動畫作為基礎美術教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2011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李玉秀的《三維動畫現代教育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意義》(《考試周刊》第20期),涉及具體的動漫手段如定格動畫、三維動畫技術,也擴大了動漫的應用范圍。
結語
需要繼續加強理論和創新研究,國外動漫教育經驗研究不夠深入系統,從歷史的角度去談動漫教育少,漫畫研究相對于豐富的漫畫實踐明顯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