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微課運用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然后提出了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策略,包括嚴格遵循微課設計原則;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解答學生疑問;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關鍵詞:微課;初中語文;學習興趣
微課是近幾年來出現的新型教育業態,其特點是用較短的時間集中講解一個知識點,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針對性。將其合理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助于學生學習質量得到提高。
一、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微課能夠生動形象的處理枯燥的語言知識,學生學習主動性得到激發,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降低了知識學習難度,進而幫助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質量[1]。同時,微課可以優化教學過程,將課程重點內容針對性地展示給學生,系統整合課程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課程重難點,建構知識體系,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此外,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向網絡上傳課件資料,共享教學資源,這樣學生在課余時間內也可以利用微課認真學習,進而對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進行鞏固,達到初中語文學習效果提升的目的。為了將微課的作用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教師要不斷地總結與反饋微課的應用效果。通過反思總結,找出微課設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針對性的完善措施,促使微課應用效果得到提升。
二、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嚴格遵循微課設計原則首先,完整性原則。相較于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微課的時間較短,且形式比較靈活,但是必須要擁有完整的內容,涵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情境、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的細節,只有這樣,方可將微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其次,規范性原則。一般來講,微課只有10分鐘以內的時間,在短暫的時間內要把某個知識點詳細傳授給學生,對教師的語言規范性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教師需要采取規范、標準、流程化的語言錄制微課,除了向學生們講述基本的知識之外,還需要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最后,系統性原則。在語文微課設計開發的過程中,除了要細化知識內容之外,還需要從整體出發,充分考慮各個微課之間的聯系,將上層知識模塊、下層知識模塊充分納入考慮范圍,以此促進學生的系統性學習,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2]。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微課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合理應用微課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便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相較于傳統學習模式,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形象化處理抽象的語言文字知識,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升教學效果。如在初中語文《觀潮》一文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對錢塘江進行實地觀察,無法明確潮水的漲落,無法深刻感受錢塘江的宏偉氣勢。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借助微課視頻,將錢塘江的潮水漲落狀況生動地展示給學生,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錢塘江的雄偉氣勢。
(三)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解答學生疑問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問題,產生疑惑,如果不加以合理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產生不利影響,制約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針對這種情況,通過微課的合理設計與應用,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找出課文中的矛盾因素,將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如在初中語文《雪》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文章含有很多的比喻,部分學生不明白比喻的意義和價值,如“孩子們通紅的手像紫芽姜一般”這句話就可以借助于微課視頻,將冬天小孩子凍得通紅的手等圖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與自己的手進行對比,即可幫助學生對文章描述的寒意有更加深切的體會,這樣學生的疑惑得到了消除,教學活動可以更加順利地進行。
(四)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生活是文學的基礎,只有結合現實生活,方可增強寫作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的寫作能力較差,作文中缺乏相應的素材支撐,且沒有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3]。這種問題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學生沒有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合理應用微課,幫助學生緊密聯系作文與生活。如針對“孝順父母”方面的題材寫作時,可以借助于微課,將孝順父母方面的公益公告播放給學生,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三、結語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微課具有較大的優勢,可以顯著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緊密遵循微課的設計原則,巧妙應用微課,將微課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潘智雄.初中語文微課的設計[J].語文天地,2016,9(12):99-101.
[2]曹弘.初中語文微課設計與應用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6,3(10):123-125.
[3]鄧四兵.初中語文微課設計與應用研究[J].新課程,2016,3(13):66-68.
作者:丁琳 單位:平涼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