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化學教學中首因效應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首因效應對初中化學有著一定的影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化學教學的高效實施和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首因效應;初中化學;化學教學
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最早提出的,也有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是指在交往過程中雙方形成的首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就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且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進程。比如在交往過程中,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之后人們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很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會影響人們之間的一系列行為。反之,如果初次見面就反感對方的人,之后的交往就會比較冷淡,有些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tài)。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之初,學生學習化學的最初階段是在八年級的下冊,他們對于初中化學的學習充滿了期待,尤其對化學實驗充滿了興趣,學生喜歡化學變化中的顏色變化,喜歡化學變化中的爆炸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之初的教學尤為重要。如何上好化學教學最初的幾堂課,做好化學教學之初的幾個生動和現(xiàn)象明顯的化學實驗,是許多初中教師在化學教學之初著重研討的課題。教師如何需運用自己的學識和人格魅力等在初中化學教學之初給學生留下一種認可感,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對化學充滿幻想和興趣。本文應用首因效應理論,來達到讓學生對學習初中化學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效應,來實現(xiàn)高效的學習。
一、首因效應對初中化學學習的影響
(一)首因效應的強烈性和持久性
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不僅證明了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證明了它的作用的強烈性和持久性。一般有兩種歸因性解釋:第一種為原型論,屬格式塔心理學[3]傳統(tǒng),認為第一印象構成一個格式塔原型,隨后的交往信息以這個原型為基礎來理解,并整合到這個原型之中;第二種為互動論,認為在互動過程中,知覺主體是以對知覺對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為基礎來交往的,這種交往方式當然易于在知覺對象身上誘發(fā)出與第一印象相吻合的反應特征,從而反過來加強知覺主體對知覺對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xù)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后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釋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初中化學教師,應該深刻的理解首因效應的意義,運用首因效應的原理,在化學教學之初,給學生展示化學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一種良性的認知,有利于高效學習實現(xiàn),為以后的化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在化學教學之初教師通過化學實驗展現(xiàn)各種化學物質的顏色變化,利用化學試劑的反應,如產生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紅褐色的氫氧化鐵沉淀;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產生白色沉淀等;也可以演示氫氣爆炸實驗,通過這些顏色變化和聲音的作用在學生的大腦中產生對化學強烈的興趣。
(二)首因效應的先入性
首因效應具有先入性,根據(jù)第一印象來處理事務往往失之偏頗,往往會被某些表面現(xiàn)象蒙蔽。首因效應具有先入性,傳統(tǒng)教育強調教師權威,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然而,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在課堂中以及課堂下扮演不同的角色類型。如果學生對教師的言行談吐、師德精神、性格態(tài)度作肯定積極的評價,那么此種直覺就會“先入為主”的影響學生,從而導致學生有可能會“喜歡”或者說“親近”教師。反之,如果教師在教學之初過分嚴肅,無幽默感等,那么學生對于教師的負面“先入為主”就占上風,而學生就容易對教師反感、不信任等。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教師在教學之初要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讓學生對教師有一個正面的評價。首因效應的先入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之初要深思熟慮的設計好教學設計,爭取得到正面的“先入為主”。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利用部分學生已經會背誦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號元素的情況下,在上課之前讓這些學生在全班面前流利的背誦,這樣會使其他沒有背出的學生主動去看元素周期表,這樣便有了學習化學的主動性。
(三)首因效應的不穩(wěn)定性和誤導性
由于形成的時間較短,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因此首因效應有不穩(wěn)定性和誤導性。初中化學教學中如果在化學教學之初有學生在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或者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跟上教學的進度,尤其在化學教學的初始階段,在學習元素符號和化學式的階段,如果基礎沒有打好,那么蝴蝶效應在這個學生身上就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那么前期所做的首因效應的工作可能會對這位學生來說是徒勞的。這樣后果的形成是因為首因效應是瞬間形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誤導性。例如教師在展示課堂實驗的時候實驗失敗,或者實驗想象超出預計,呈現(xiàn)給學生的實驗現(xiàn)象與實際不符合等。這些現(xiàn)象就會給初次接觸化學的學生留下負面的印象,形成負面的心理定勢,這種心理定勢的形成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利于學生的對化學的學習。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首因效應的應用策略
首因效應的性質有強烈性、持久性、先入性、不穩(wěn)定性和誤導性。如何更好地利用首因效應的正面性質和消除其反面性質,正是初中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
(一)課堂化學實驗要有強烈性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于受到教學理念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都是在匆忙潦草地做演示實驗。為增加化學課堂實驗的強烈性,就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有必要改進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實驗來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如空氣中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現(xiàn)象不明顯,可以利用氣泵來充參考文獻:氣達到節(jié)省時間,現(xiàn)象明顯的效果。有時候為增強化學實驗的強烈性,有必要改進課堂實驗,但是實驗的改進必須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改進后的實驗不僅要追求形式上的直觀、形象,還要活躍、有趣,如鐵粉和硫粉反應生成硫化亞鐵的實驗,實驗如果在試管中進行,由于反應放出大量的熱,會使試管破裂,而且實驗現(xiàn)象明顯程度不夠,如果將實驗轉變在石棉網上做,那么效果會更加壯觀,現(xiàn)象會更加強烈,在學生的腦海中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因此在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同時,如果重視首因效應的原理,對輕負高質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化學課堂要有持久性
首因效應的效果要有持久性,簡單說第一印象要深刻,如果化學課堂在體現(xiàn)強烈性的同時,沒有持久性,那么首因效應的原理利用只是空談,花了大量心思改進課本的實驗來達到明顯的效果的精力可能會白費,學生極其容易在把課堂當成看好戲的現(xiàn)象。因此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深入首因效應的持久性,要形成持久的認知,如做好實驗后要認真的總結,突破重點難點,細化分析現(xiàn)狀等。除實驗要講究持久性外,沒有實驗的課堂也要體現(xiàn)持久性,如學生剛剛接觸化學時,當學到元素符號、化學式等化學用語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乏味,如果此時引入化學史教育,講講元素的來源等,也有利于持久性的形成。教師為達到持久性教學,學生為形成持久性學習,課堂不能千篇一律,課堂要有多元化,教師必須研究多元化課堂。
(三)提前滲入化學知識達到先入性
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知識如果小學涉及過,初中階段要進一步加深和拓展,學生很容易接受,學習過程也是事半功倍的,這便是先入性。如果一個事物實現(xiàn)接觸過,那么就會有一種熟悉感,親近的東西就容易接受。在初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化學一般要在八年級涉及,如果提前在七年級的課堂中有意的滲入一些化學知識,那么這樣的事先接觸,將有利于今后的學習。如在七年級的第一堂課講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做一些連環(huán)實驗來讓化學先入的理念,如先在試管先加入適量的碳酸鈉溶液,往試管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發(fā)現(xiàn)溶液從無色變成了紅色,將此現(xiàn)象比作溶液變紅酒;然后繼續(xù)在此試管中加入稀鹽酸,發(fā)現(xiàn)紅色退去,同時產生氣泡,將此現(xiàn)象比作紅酒變雪碧;最后在此試管中滴加硝酸銀溶液,結果出現(xiàn)白色沉淀,將此現(xiàn)象比作雪碧變牛奶。這樣在七年級滲入化學知識,無疑對八年級接觸化學有積極作用。
(四)多樣化課堂消除不穩(wěn)定性
為消除首因效應的不穩(wěn)定性,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方式必須實施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學習,如創(chuàng)設具有開放性的情景,開放性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沒有現(xiàn)成公式或固定模式可以套用,因而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科學的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有機的滲透探究方法和科學思想,這樣學生遇到問題,自己就可以去探究,從而終生受益。除去教師課堂演示實驗,可以設置學生實驗課、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學生的合作學習、家庭實驗、團隊研究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來消除首因效應的不穩(wěn)定性。
(五)教學檢測和課堂反饋發(fā)現(xiàn)誤導性
首因效應原理的利用效果如何,可以通過教學檢測和課堂反饋來檢驗,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首因效應的誤導性。利用課堂檢測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一貫的教學檢測手段,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及時反饋,如發(fā)現(xiàn)有誤導性,應立即糾正。教師如何設計好課堂檢測及反饋,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手段之一,也是當務之急,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練習。有時候可以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來發(fā)現(xiàn)是否誤導,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教學的評估與反饋,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達成度進行全面的評估。總之,教學檢測與反饋是有效發(fā)現(xiàn)利用首因效應原理教學時,發(fā)現(xiàn)誤導性的一種有效時段。
三、結語
因此,教師應該意識到首因效應原理對教學的重要性,在合理利用首因效應原理的正面性質和消除反面性質的情況下,達到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采取多樣化的教學課堂,有效的展現(xiàn)出初中化學的魅力。利用好了首因效應的原理,便是學習“入門”的最好開端。初中化學所學內容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的學習效果對學生整個初中階段乃至高中階段甚至將來的化學專業(yè)深造以及整體素質的提高都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1]江會照.從“首因效應”看化學課堂教學的規(guī)范性.化學教學,2006(8):14-16.
[2]邊玉芳.人際互動中的“首因效應”———洛欽斯的“第一印象”效應實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24):28-29.
[3]野口薰.格式塔心理學的知覺研究.國外社會科學,1986(7):30-33.
[4]李紅波.“蝴蝶效應”教學策略的設計與應用.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00-104.
[5]王淑慧.多元化教學評價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作者:朱錢鋒 單位:杭州市采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