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辦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優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從五個方面分析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優勢,并建議通過發現、挖掘、強化其自身優勢,有效提升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質量,對落實中央關于“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的指示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民辦高校;高質量就業;優勢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強調了“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有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所理解的高質量就業包含的內容較多,如較高的薪酬、合理的社會保障、良好的個人發展前景等。而大學生群體內部對高質量就業的解讀也不完全一樣。“985”、“211”等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很穩定,基本上都能實現高質量就業。我國上市公司TOP100主動上門招聘90%以上都是到這些院校。但對于轉入大眾教育的一般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實現高質量就業則比較困難。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優勢有哪些,如何通過發現、挖掘、強化其自身優勢,有效提升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質量,對落實中央關于“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的指示精神具有重大意義。學術界關于大學生就業質量問題的研究文獻中,歸納總結主要從三方面進行研究:關于就業質量的研究;關于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關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優勢的研究。
一、就業質量的內容
關于就業質量,國際勞工組織曾編制了一套衡量體面勞動的指標,共14個,包括足夠的收入、工作穩定性、社會保障等。歐盟委員會(2001)對工作質量評價的建議指標是內在工作質量、技能、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性別平等、健康和工作安全等10個維度。我國學者的研究普遍把工資收入作為核心要素,并強調勞資關系和社會保障。施羅德(2007)認為,高質量就業是指個人在其認為既具有挑戰性又能獲得滿意感的工作的綜合環境中獲得謀生所需收入的能力。筆者認為,用薪酬水平一類的指標評價就業質量并不具有普適性,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群體,期望的薪酬水平并不一樣。所以,將就業崗位滿意度表示就業質量,具有代表性和適用性。
二、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
關于影響就業質量的因素,研究成果很多,但結論各異且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特點的研究很少。劉小瑜、胡軍剛(2008)的研究表明大學畢業生的性別、年齡、政治面貌、生源地、戶口性質、專業類型對其就業狀況產生了顯著影響。黃敬寶(2007)認為個人努力程度、綜合素質、就業意愿、就業行為會影響就業能力。魏捷,付春新(2006)提出國家政策,就業觀念,自身素質和辦學特色是影響民辦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主要因素。江玲(2015)以安徽某民辦高校為例進行研究,提出學校教育教學、學生就業觀念、學校就業指導和就業經費投入是影響就業質量的幾點因素。唐琳等(2015)立足于學校和個人兩個角度,對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對就業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宏觀層面從學校整體就業趨勢來分析專業和學校對于大學生就業影響;微觀層面即個人就業能力、個人自然信息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姜超凡、宋劍飛(2010)認為,我國民辦高校專業的設置一般緊跟市場,課程設置具有實用性和科學性,其培養的大學生具備著公辦高校大學生所不具備的優勢。筆者認為,民辦高校大學生能否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是影響其就業質量的重要因素。而且,能否發揮自身優勢的主動權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學校和大學生自己手中。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優勢
李文紅(2015)認為,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與公辦高校畢業生相比處于相對劣勢地位。民辦高校應發揮其靈活辦學機制、較大的辦學自主權、強烈發展的主動性和驅動力等優勢。沈逸君,王芳(2015)提出,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其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應該從習慣養成入手,從學生內因出發,提升工作動機、個人特質和工作風格三類基本非智力因素。筆者認為,民辦高校大學生自身就業優勢可以概括為貼近市場優勢、專業技能優勢、多元智能優勢、低期望值優勢和風險承受優勢等五大優勢。在民辦高校到底哪些就業優勢已經存在,哪些就業優勢已有所發揮,哪些優勢還需要挖掘。最后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1)所學專業貼近市場需求。民辦高校辦學基本上都是以就業為導向,專業設置和調整,課程設置和調整,都緊隨市場需求。一般情況下,民辦高校一般不會設置類似哲學、歷史等冷門專業,。但如果大家一窩蜂地趕熱門,也可能供大于求,市區特色,適得其反。因此,通過專業設置實現高質量就業還需要研究所學專業是否市場緊缺;以及所學的課程是否有用。
(2)專業技能掌握程度。相當一部分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導向,重視實訓課開設比例,加強培養動手能力。有的學校還要求學生考取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從而為順利就業加大砝碼。因此,學生是否擁有專業資格證書;是否擁有專業技能比賽獲獎證書;專業實訓課時數量(所占總教學課時比例);專業實訓教學質量是需要考慮的指標。
(3)多元智能優勢。民辦高校的學生相對公辦院校的學生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化素質差,基礎知識薄弱,特別不適應死記硬背式的應試教育。但按照多元智能理論,幾乎每個人都是聰明的,只是聰明的范疇和性質呈現出差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生的差異性不應該成為教育上的負擔,相反,正視差異性可以將其變成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民辦高校學生死記硬背、邏輯數學智能方面可能弱勢,但其他方面可能有優勢,如情商,如人際關系智能,這些優勢發揮出來,也有利于實現高質量就業。多元智能可以從是否擁有組織能力,是否擁有協調能力,是否擁有溝通能力,是否擁有團隊合作能力,是否擁有執行力幾個方面來發揮優勢。
(4)低期望值優勢。對就業質量的高低,本課題主要通過就業崗位滿意度判斷,而就業崗位滿意度主要是人的主觀感受,與期望值關系極大。如果其它參數不變,人的期望值越低,滿意度就越高,越容易實現高質量就業。民辦高校學生作為應試教育下的弱勢群體,對就業的期望值一般較低,這種低期望值反而是一種優勢。這種優勢可以從畢業生對薪酬水平的期望值,對就業地域的期望(大城市、中小城市、縣城、農村),對工作環境的期望,進政府部門和大企業的期望等四個方面來衡量。
(5)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大學生從畢業到實現高質量就業,除少數人數外,絕大部分不會是無縫鏈接,其間會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果是創業,失敗的風險更大。但如果懼怕風險和失敗,束手束腳,不敢應對挑戰,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就業。民辦高校學生由于經歷過太多的失敗和挫折,所以,承受風險的能力一般較強,例如是否懼怕創業失敗,是否擔心應聘失敗,創業或應聘成功是否經歷多次失敗等,這些可能轉化為一種優勢,對實現高質量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民辦高校高質量就業的研究有利于實現中央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要使農村7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這是硬骨頭。除此以外,還有一項任務不能忽視,就是要造就龐大的中產階級。我國現在每年近700萬大學畢業生,這些人能否實現高質量就業,對造就龐大的中產階級隊伍極為重要。特別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如果能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實現高質量就業,意義重大。其次,有利于民辦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民辦高校現在已經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民辦高校的總體社會評價還不高,很多學校還在為生存下去而苦苦掙扎。如果能夠真正挖掘和發揚自身優勢,明顯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將從根本上提高民辦高校的社會地位,促進民辦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三,有助于增進民辦高校學生及其家庭的利益。我國城鄉多少家庭節衣縮食,把孩子送到民辦高校接受大學教育,就是為了能夠得到比不上大學要高的就業質量。但這并不能保證自然而然得到滿意的就業崗位。如果上了大學比不上大學好不了多少,說明這些學生及其家庭在在教育上的投入沒有得到合理回報,或者說蒙受了巨大損失。發現、挖掘、發揚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優勢,歸根到底是為了民辦高校學生及其家庭的利益,使他們的教育投入物有所值。教育主管部門,在對民辦高校的管理、評估、考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激勵其發揮就業優勢。民辦高校管理層可以參考這些影響因素,改革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優化教育教學資源配置。同時,高校學生可以參考就業優勢分析因素,建立身份自信、素質自信、智能自信,揚長避短,實現高質量就業。
【參考文獻】
[1]劉小瑜,胡軍剛.基于回歸模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2)
[2]李文紅.發揮比較優勢,提升民辦高校學生就業競爭力[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5(1)
[3]黃敬寶.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J].北京社會科學,2012(3)
[4]魏捷,付春新.影響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分析———基于西安5所民辦本科院校的調查[J].教育與經濟,2006(4)
作者:杜娟 單位:西安交通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