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誠信計生經驗交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村鄉鎮,統轄千千萬萬的村組,這是我們社會的最小細胞。群眾,是計劃生育的主人,農村計劃生育必須依靠村民自治。那么,什么樣的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形態,才符合老百姓心中愿望?市“充分自愿,高度自治”的“誠信計生”模式作了最好的回答。
位于南部,幅員面積2602平方公里,轄31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256個村(居)委,1927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65萬人,已婚育齡婦女13萬人,建立了市鄉村(居)計生協會組織291個,發展會員70150人,全市34個鄉鎮(街道)的100%的村,97%的村民組實施了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組建了“誠信小組”6939個,協會中心戶6939個,參加村民自治的成年村民174366人,育齡群眾參與率達63%,其中已婚育齡婦女參與面達75%。近年來,各級計生協會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創造性地開展協會工作。市協會在1989年、1995年兩次評為“全國模范協會”,在1998評為“全國100個先進縣級協會”,還被國家人口計生委評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1986年以來,市人口計生工作及有關單位先后14次獲得了國家級的表彰。年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市。“服務計生”、“誠信計生”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同。
一、“誠信計生”模式
“充分自愿,高度自治”,即育齡婦女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通過“雙向選擇”,由5到10名左右的育齡夫婦自愿組建計劃生育村民自治誠信小組,通過組員推選產生誠信小組長,小組成員分別在《計劃生育村民自治誠信書》上簽字,從而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運行機制。對沒有組合到誠信小組的育齡婦女,列入村委會直管的重點服務對象,由村組干部、共產黨員分別聯系到人。各級黨委、政府出臺優惠政策,誠信小組的計生戶,可免費享受各項優惠政策。在此基礎上,市人口計生委、計生協會還制定《誠信小組長(協會中心戶長)》工作手冊,使村民自治形式的誠信計生工作更加規范。
二、主要作法
(一)將協會中心戶嫁接到誠信小組。在行政管理時期,村級協會的載體(組織細胞)是“協會中心戶”,這個載體多半是按就近的原則組合,還帶有行政色彩。自從實行村民自治后,群眾參與計劃生育的載體是“誠信小組”,并打破了就近原則由群眾自愿組合,之前的“協會中心戶”隨之解體。但市協會通過實地考察發現,一些“誠信小組長”是以前的協會中心戶長,這說明我們的中心戶長有“先天”的群眾基礎。為此,我市計生協會與人口計生委商量,采取“合二為一”的嫁接方式,將“協會中心戶”嫁接到“誠信小組”,使誠信小組長與中心戶長融為一體。成為了“生育上互幫,生產上互助,三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的多功能中心戶。通過中心戶的帶動,協會的育齡夫婦在遵守計劃生育政策的同時,積極參與產業結構調整,落實致富項目,使人口與計生工作與農村經濟建設、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起來,誠信小組的作用得到拓展,成為了村級民主政治建設的最基層細胞組織,此舉得到國家計生協會劉漢彬副會長的高度贊賞。
(二)協會會員在村民自治中唱主角。由于“誠信小組長”的產生不是官方意志而是群眾推薦,這些領頭人最能了解群眾的疾苦,最能代表人民的意志。在組建“誠信小組”時,由于我們的“中心戶長”本身就深得干部群眾的信任,加之他們有文化、威望高、組織能力強、勤勞致富的帶頭作用也作得好,順理成章地被群眾公認為“誠信小組長”。他們也不負眾望,認真履行了群眾賦予的光榮使命,并積極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管理,成為廣大村民的主心骨和當家人,是我們基層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鎮村一組以陳仕賢為首的7姐妹組合的“誠信小組”,她們比的不是看哪個多生娃,而是看誰家的子女有出息、種養殖業賺頭大、腰包裝的鈔票多,誰也不甘示弱;姐妹們成天議論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哪些該享受的權利政府還沒有落實。陳仕賢就成了她們的代言人,借參加村民代表會議或接觸鄉村干部的機會,反映姐妹們的意見,成為姐妹們的主心骨,成了基層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這些就是全市6939個計劃生育“誠信小組”的縮影。
(三)協會組織參與基層民主管理。為使協會在計劃生育村民自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市各級協會著力把握好“四個環節”,體現群眾在計劃生育村民自治中的主體地位。
1、建章立制環節。協會參加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計劃生育村規民約》,并建立健全有關工作制度,確保章程的落實,體現了以人為本、依法自治的原則;突出了計劃生育協會的參與及其帶動、宣傳、服務和監督作用;明確了村(居)委會干部和村民的職責、權利、義務,使之成為全體村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由此確立了協會參與計劃生育等村務活動的合法地位和重要作用。
2、民主選舉環節。抓住今年協會換屆的契機,把威信高、有知識的能人選入理事會,增強理事會的決策能力。常務理事會把“五老”、勤勞致富的帶頭人、私營企業業主、當地的知名人士、熱心于計生協會的人士組織起來,把真正有威望、有能力、敢為群眾講話、為村民辦實事的人選為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的群眾代表。
3、民主管理環節。一是聽取村委會對計生工作的年度報告;二是對村民自治工作情況進行民主評議;三是參與涉及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的民主決策;四是向村委會反映群眾的需求及建議,為村委會制定實施方案提供科學依據;五是向群眾傳達黨和政府關心“三農”問題的方針政策,通報村委會為民辦實事的執行結果。
4、民主監督環節。村協會成立監事會,監督村委會定期實行“村務公開”。監事會由6-9人組成,其成員由村協會1-2人,社干部1-2人,協會中心戶長4-5人組成。主要任務:一是每半年召開一次民主評議會,對村委會工作進行民主評議。二是每季度審核一次村務公開的內容,并督促村委會的村務公開內容真實、合法、透明;三是收集反饋社情民意。其形式(1)每年召開一次座談會征求意見;(2)每年向村民發放一次需求調查表;(3)上門征求意見;(4)公開舉報電話。對征求群眾需求進行歸納總結,對征求到的意見提出解決措施,并及時提交和督促村委會解決落實。四是監督政府對參加村民自治村民的承諾是否履行和群眾是否按承諾書中的內容認真履行。五是全程監督每年的獎扶制度和一次性獎勵、獨生子女中、高考加分政策對象的資格審查認定工作。六是表彰獎勵協會中心戶(誠信小組)。
(四)協會辦項目促發展,調動群眾參與村民自治的積極性。為充分發揮協會的服務功能,關注群眾關心的勞動脫貧、勞動致富,各級協會在幫扶群眾辦項目及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與群眾的情感聯系,并以此為調動群眾積極參與村民自治的突破口。
去年,鄉計生協會在叢林2社租用30畝耕地,投資3萬元建起蔬菜種植基地,種植良種蘿卜、青椒、南瓜,年收入5萬余元。作為全鄉協會項目的示范點,鄉協會專門從湖北聘請了專業技術員唐仕貴現場指導種植技術,并對口聯系了盤溪口蔬菜批發市場、萬盛、涪陵蔬菜批發市場,解決銷售難的問題。使協會這個項目基地真正成為了培訓基地、銷售基地。整個項目吸收協會會員120余人種植,銷售,有200余名協會會員接受了種植技術培訓。帶動輻射了300余名協會會員、育齡群眾發展經濟。
如今全市已有24個鄉鎮計生協會以幫助群眾勤勞致富為目的,由協會牽頭開發項目,形成了“以項目為核心,以會員中的致富能手為骨干,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鏈條,以市場為導向“的格局,建立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把群眾由分散性統一到規模性,由單一性統一到群體性,引導群眾致富奔小康。協會項目真正成為了帶動區域和計劃生育戶經濟增長的載體。
(五)進一步落實優先優惠政策,增強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的內在活力。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是一種載體和手段,其內容要與計劃生育中心工作緊密相聯。我市計生協會緊緊圍繞群眾求知、求富、求健康的需求,建立健全各項計劃生育獎勵政策及優先優惠政策,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積極開展婦幼保健、優生優育、生殖健康服務及預防性病艾滋病教育,努力提高群眾的生殖健康水平。
1、積極開展“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的行動。從1997年啟動實施至今,已滾動救助了貧困母親176人,其中發展種植業80戶、養殖業85戶、加工業6戶、經商5戶。經市幸福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評估,被救助的176名貧困母親的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從當初的不足800元增長到多元,其中有80%達到當地中等水平、有15%達到當地中上水平、有5%邁入小康水平。
2、開展了流動人口意外傷害保險業務。從入秋以來,各級協會幫1萬多名流動人口辦理了意外傷害保險業務,投保金額已達24萬余元。近2年來,我市有17人獲得了保險公司的賠償,理賠金額6萬余元。由于保險公司守信用,流動人口自愿參加保險業務。
3、對參加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的家庭出臺優惠政策。各鄉鎮為進一步深化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紛紛結合實際,整合部門資源,出臺優惠政策。鄉對參加計劃生育村民自治誠信小組的家庭,發放村民自治“誠信服務卡”,公開作出服務承諾。持卡人可享受由人口計生、衛生、民政、教育、農業、國土、林業等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在建房、勞動就業、醫療保健、子女入學、扶貧救濟、法律援助、技術培訓等方面出臺的13項優惠政策。
落戶三泉鎮的臥龍潭渡假村、銀杏園渡假村等50余戶景區業主和外來務工經商的流入人員紛紛申請成立三泉鎮業主和外來人員計劃生協會,自愿參加村(居)民自治,享受計生優惠政策。通過利益導向和全方位的位質服務,讓村民感受到實行村民自治的好處,自愿參加計劃生育村民自治。
二、主要成效
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是一項帶有長期性、戰略性、方向性的重要工作,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完善和發展。我市的初步成效具體體現在:
(一)群眾真正成了計劃生育的主人。各級計生協會以自己獨特的群眾工作優勢,把擁護和支持計劃生育的積極分子組織起來,形成了一支善于做群眾工作的生力軍。堅持以村民自治為切入點,逐步形成了多數人做少數人工作的大格局。大家通過“誠信小組”自我管理,政府行為變為群眾自治,群眾真正成了計劃生育的主人,對計劃生育的政策和知識主動學習了,對計劃生育的事主動關心、過問了,對違反計劃生育法律的人敢于檢舉揭發了。如:鄉高石村三社一“誠信小組”的幾個會員群眾,不僅及時向村社干部提供該組組員梁秀英計劃外懷孕,還親自動員其做了補救手術。我市還通過“誠信小組”督促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按期寄回孕檢證明,了解相關信息,流出人口以“不為難在家的姐妹們”的樸實想法,信守《誠信書》,使流動人口這個管理難點,在“誠信計生模式”的自治下迎刃而解。
(二)進一步規范了計劃生育協會工作。計生協會在制定《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時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將國家有關計劃生育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原原本本交給群眾,直接由群眾討論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堅持“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管、大家訂的制度大家執行”,讓群眾實實在在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進一步健全了計劃生育民主監督制度,明確了監督內容、作法和要求,確保計劃生育民主監督工作正常開展,明確了村計劃生育協會在村民自治中的基本要求,協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三)破解了計生難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計生協會的會長、中心戶長及會員全都來源于群眾,直接代表了群眾利益,深得群眾的信任、尊重和認同,由于他們直接生活在群眾之中,在親情、人情、感情方面都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糸。做起群眾工作來,不僅比干部出面方便,而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村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對立、沖突,對化解基層矛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架起了基層黨委政府與育齡群眾的連心橋,從而建立起一種嶄新的人際關系,為農村社會穩定創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