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委工業經濟發展情況匯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突出工業經濟主體地位,不斷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緊扣各項重點難點,精心謀劃,強勢推進,工業經濟持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一、工業運行基本情況
(一)主要特點
1.工業總量邁上新臺階。2007年,我市實現全部工業應稅銷售309.80億元,位居九縣(市、區)第五位;2008年,實現全部工業應稅銷售423.49億元,位居九縣(市、區)第二位;2009年實現全部工業應稅銷售455.16億元,2010年實現全部工業應稅銷售577.98億元,2011年實現全部工業應稅銷售671.96億元,2009、2010、2011連續三年應稅銷售總量位居九縣(市、區)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全部工業應稅銷售311.44億元,位居九縣(市、區)第二位,僅比經濟開發區少5.24億元(反饋數),在全省52個縣(市)中位居第12位。通過數據比較發現,“十一五”以來,工業經濟總量持續擴張,去年應稅銷售數已是2007年全年總數的兩倍多,今年上半年應稅銷售數已超過2007年全年的總數。
2.發展速度實現新提升。從工業應稅銷售增幅來看,近幾年我市均保持一定增長,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同比增幅分別為36.70%、7.48%、26.98%、16.78%;從工業實繳稅金增幅來看,也均實現較快增長,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同比增幅分別為39.02%、18.31%、30.38%、22.89%。2012年上半年工業應稅銷售同比增長8.42%,增幅比平均水平(3.99%)高4.43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0.27%)高8.15個百分點;剔除熔盛總量,上半年完成全部工業應稅銷售280.87億元,同比增長10.71%,增幅高于平均水平6.72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44個百分點。
3.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當前,我市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已形成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石油及精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醫藥三大新興產業,機械冶金、紡織服裝、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傳統產業。全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齊頭并進,去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為37.3%,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新興產業累計完成應稅銷售95.9億元,同比增長21.2%,占規模工業應稅銷售比重為15.9%。今年1-6月份,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完成應稅銷售72.2億元,同比增長9.9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88個百分點。
4.骨干企業培育取得新突破。我市堅持實施大產業、大企業培育戰略,加大政策、資源、服務傾斜力度,通過市鎮兩級共同推進,骨干企業培育逐年取得突破。截止2011年底,全市應稅銷售超2000萬元規模企業已達435家,比2010年凈增101家,比2009年凈增134家;應稅銷售超億元企業已達91家,比2010年凈增18家,比2009年凈增33家;實繳稅金超1000萬元企業已達46家,比2010年凈增8家,比2009年凈增24家。今年1-6月份,我市前百強企業累計實現應稅銷售190.18億元,同比增長11.65%,高于全市規模企業平均增幅5.09個百分點,占全市比重的74.69%,拉動全市增幅2.68個百分點;前百強企業中,超10億元企業3家,超5億元企業5家,超億元企業40家,其中保持正增長的63家,增長面為63%;前百強企業累計凈增應稅銷售19.85億元,占全市全部工業應稅銷售增量的82.5%。
(二)存在問題
1.主要指標增長趨緩。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2009年時,我市工業經濟總量實現了新的突破,應稅銷售總量(455.16億元)、增速(7.48%)、占比(14.37%)均位居九縣(市、區)第一。但到2010年時,我市應稅銷售增幅只有26.98%,低于平均水平3.72個百分點,位列第七,占比重下滑到13.96%。2011年,我市增幅下降到16.78%,低于平均水平3.55個百分點,位列第八,占比重又下滑到13.36%。今年6月份,我市總量和占比雙重第一的位次被經濟技術開發區取代,總量少于開發區5.24億元,占比重更是下滑到12.73%,低于開發區0.21個百分點。總的看來,近年來我市工業經濟總量雖然不斷擴大,但在兄弟縣市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下,我市與兄弟縣市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領先位次在被趕超(海安縣2009年時應稅銷售比我市少107.07億元,今年6月份時僅比我市少19.49億元),應稅銷售總量、增幅、占比等整體呈現趨緩態勢。
2.產業結構仍需完善。盡管我市十大產業的格局基本形成,但產業集聚集約程度不高,產業鏈不夠完整,本地配套程度不高。有些產業雖有行業龍頭支撐,但缺少相應的配套企業;有的產業雖有較好的配套能力,但缺少帶動力強的骨干企業。與此同時,我市支柱產業發展放緩。2008年至2011年期間,船舶海工產業增長速度分別為348.15%、69.44%、24.89%、11.45%,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增長速度分別為45.77%、-6.04%、14.32%、5.29%,兩大主導產業的趨緩一定程度上對全市經濟的增長帶來不利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不快。從近幾年數據來看,高新技術產業應稅銷售占全市比重基本上在20%左右,比重雖然逐年有所提升,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較低。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新興產業雖發展相對較快,但在我市仍處于起步階段,總體發展速度平穩,又受歐債危機等國際因素影響,光伏、風電等行業較為低迷。
3.梯隊形的企業結構尚未形成。億元企業作為我市重點骨干企業,對全市工業經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仔細分析,我市億元企業隊伍除熔盛一家獨大外,梯隊形的企業結構尚未形成。截至2011年年底,我市共有超百億企業1家,超20億元企業2家,10-20億元企業2家,5-10億元企業9家,1-5億元企業79家。對比海安縣,該縣雖然缺乏像熔盛這樣的超大企業,但卻擁有超20億元企業2家,10-20億元企業3家,5-10億元企業8家,1-5億元企業99家,其中1-5億元層次的企業個數明顯超過我市。
4.本土企業貢獻率偏低。從對全市應稅銷售2000萬元以上的本土企業和外來企業2008年至2012年期間相關數據的調查情況來看,我市本土企業相比外來企業,存在貢獻份額偏低、單體規模偏小等問題。以2011年為例,我市2000萬元以上企業共435家,其中本土企業256家完成應稅銷售237.86億元,占規模應稅銷售的43.84%,實繳稅金10.32億元,占規模工業稅金的41.95%;外來企業139家完成應稅銷售304.74億元,占規模應稅銷售的56.16%,實繳稅金14.28億元,占規模工業稅金的58.05%。由此可見,我市本土企業雖然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平均單體規模小于外來企業,而且在應稅銷售和實繳稅金等方面總體貢獻率不如外來企業。相比海安縣本土經濟占全縣規模工業總量高達80%的比例來說,我市本土企業對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更顯偏小。
5.企業效益提升較慢。雖然我市工業經濟發展較快,但企業效益提升相對較慢。我市近5年工業稅金率平均值約為4.4,雖然逐年在提高,但與蘇南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落后于發達地區的5%-6%的平均水平。尤其是今年,工業實繳稅金出現了負增長,稅金率只有4.02%,低于前5年的平均水平,這充分說明了我市企業經濟效益還不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仍有較大空間。
二、項目投入基本情況
(一)主要特點
1.項目投入逐年穩步增長。2009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入153.35億元(反饋數,下同),同比增長23.5%;2010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入183.34億元,同比增長19.6%;2011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入196.05億元,同比增長11.7%;2012年1-6月份,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入107.3億元,同比增長14.4%。2009年完成固定資產抵扣稅1.44億元,2010年完成1.58億元,同比增長23.62%,2011年完成2.93億元,同比增長56.1%。2009-2012年6月完成新增裝機容量98.85萬千伏安,位居六縣(市)第一。無論是從規模工業投入完成情況,還是新增固定資產抵扣稅以及新增裝機容量看,我市項目投入逐年穩步增長。
2.項目投入結構有所優化。經過“十一五”期間的發展和壯大,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石油及精細化工材料產業已成為我市三大新的主導產業和主要經濟增長點;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2010年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完成投入46.63億元,占規模工業投入的25.4%,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完成投入6.5億元,占規模工業投入的3.55%,石油及精細化工材料產業完成投入14.3億元,占規模工業投入的7.8%;2011年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兩大產業完成投入58.5億元,占規模工業投入的29.8%,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完成投入84.3億元,占規模工業投入的42.9%。
3.重特大項目取得突破。近年來,我市在重特大項目引進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十一五”期間的熔盛重工、雙錢輪胎、森松重工,“十二五”初的雅鹿TPA、陸地方舟等重特大項目順利落戶,這些重特大工業項目的投產運營,促進了全市經濟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帶動了我市經濟位次在六縣(市)中逐步前移,財政收入、經濟運行、項目投入等關鍵指標已躍居前列。
4.骨干企業技改投入不斷加大。熔盛重工、九鼎集團、力星鋼球、鍛壓、華東液壓、宏茂特鋼、泰慕士、元升太陽能等企業,近年來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促進了企業發展,逐步成為行業的骨干,也成為我市經濟貢獻份額較大的主要企業。這些企業通過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在轉型升級、資本運作、品牌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
(二)存在問題
1.新開工項目個數明顯減少。從1000萬元以上新開工工業項目看,2011年全市1000萬元以上新開工工業項目242個,其中1-6月份新開工項目176個;2012年1-6月份,新開工項目143個,比去年同期減少33個。從億元以上新開工工業項目看,2010年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9個,2011年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6個,2012年1-6月份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2個。
2.項目集聚集約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近期對全市917家占地10畝以上工業項目的調查,全市10畝以上工業項目占地4.49萬畝,累計固定資產投資280.05億元,投資強度為62.42萬元/畝,應稅銷售589.3億元,產出強度為131.36萬元/畝,實繳稅金24.82億元,稅收強度為5.53萬元/畝。項目集聚集約發展水平與皋委發〔2011〕36號中《市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投資強度、產出強度、稅收強度控制指標》(2011年修訂)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3.投入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近年來,雖然我市三大主導產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但大多還處在產業鏈的低端,中高端的產業非常少。除液壓和印刷機行業外,我市成套設備生產企業較少;服裝行業大多是貼牌生產和代加工,缺少自有品牌。2012年1-6月份,1000萬元以上新開工項目中新興產業項目9個,占全部新開工的5.1%,新興產業項目個數偏少。
4.存量企業技改投入仍需進一步加強。今年,實施千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142個,占應稅銷售500萬元以上1199家的11.8%,計劃投資88.4億元。應稅銷售2000萬-億元的企業數346個,有技改項目企業數59個,占17.05%;應稅銷售億元以上企業數98個,有技改項目企業數31個,占31.63%,有技改項目企業數量占比偏低。2009年應稅銷售500萬元以上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抵扣稅1.44億元,其中本地企業完成3333.66萬元,占23.14%,外來企業完成11074.4萬元,占76.86%;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抵扣稅1.58億元,其中本地企業完成6556.58萬元占41.58%,外來企業完成9213.03萬元,占58.42%;2011年完成固定資產抵扣稅2.93億元,其中本地企業完成10596.9萬元,占36.16%,外來企業完成18710.16萬元,占63.84%;2012年1-6月完成固定資產抵扣稅1.48億元,其中本地企業完成3980.36萬元,占26.81,外來企業完成10866.32萬元,占73.19%。
5.項目推進速度較慢,產能釋放不快。一是在手項目轉化慢,華電、拓中管莊、燃電燃氣、瓦錫蘭、華尚玻璃、金瑞鋁業等項目受國際環境、市場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轉化較慢,沙鋼等一些項目雖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和投入,仍然得不到轉化;二是落地項目推進速度不快,雅鹿TPA、長天化等項目由于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的影響推進速度偏慢,優顯電子、寶麗絲、望展太陽能等部分項目形成了半拉子工程;三是竣工項目未達產達效,江南德瑞斯、中鐵山橋、其昌鎳礦、海通海工、瑞泰船務、愛康太陽能、泰倉農化等項目由于市場、資金等因素未能及時達產達效。
三、加快推進工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突出工業經濟主體地位,強勢推進重點工作
加快經濟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但無論經濟環境發生何種變化,工業經濟仍然是支撐我市經濟發展的主體,是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發動機。只有不斷發展和壯大工業經濟,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才能更快實現。現階段要進一步強化“以工興市第一方略、招商引資第一要事、項目投入第一抓手、環境建設第一載體”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強勢推進工業經濟的濃烈氛圍,形成“資源向工業配置,政策向工業傾斜,精力向工業集中”的共識,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突出存量企業的培育和壯大。加大行政推動和政策引導力度,促進存量企業加大投入,加快轉型升級,不斷做大做強,提高存量企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二是突出項目建設。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尤其是重大項目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更好地發揮重大項目對穩增長、促轉型的引導、支撐和推進作用,不斷增強我市經濟發展后勁。三是突出協調服務。圍繞創造良好環境、破解要素瓶頸、強化職責落實到位等竭盡所能為企業和項目做好各項協調服務工作。
(二)推進工業經濟發展的相關舉措
1.狠抓存量企業的培育和壯大。一是抓規模企業、億元企業和龍頭骨干企業培育。突出存量規模企業、億元企業和龍頭骨干企業培育,鎮區牽頭培育規模企業和億元企業,每年年初與培育企業簽訂發展責任書,內容包括應稅銷售、技改投入、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等等,每季度公布培育及完成情況,并按目標實現情況給予相關政策扶持;龍頭骨干企業由市級層面牽頭培育,鎮區配合,每年市政府會同各鎮區與龍頭骨干企業簽訂發展責任書,提出培育目標和要求,內容包括應稅銷售、技改投入、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等等,并給予“一企一策”等優惠政策。每季度召開現場會和推進會,公布培育結果。二是抓板塊經濟及產業鏈培育。認真分析我市產業鏈的現狀,進一步明確板塊及產業鏈培育的重點方向和重點領域;制定完整的板塊經濟及產業鏈培育的政策和體制機制;建議板塊經濟和產業鏈培育由市領導分別掛鉤推進,同時由市級機關相關部門分別牽頭落實;制定專項考核辦法,考核內容包括招商引資、項目投入、應稅銷售、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等等;考核對象為板塊經濟及產業鏈培育牽頭部門和實施鎮區。三是集全社會之力服務企業。引導全社會進一步聚焦工業經濟,深化“千人聯千企”活動內涵,擴大“千人聯千企”實施范圍,組織全市副科級以上干部聯系一定應稅規模的企業;實行嚴格的考核,把企業運行、技改投入、科技創新、品牌建設、資本運作、協調服務等工作列入考核,每季度考核一次。四是完善服務企業機制。梳理已有政策,重新制定規模企業、億元企業、骨干企業培育、特色板塊培育、“千人聯千企”、企業“排名升位競賽”等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出臺相應的考核辦法。落實好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問題發現及交辦督辦查辦機制;進一步深化銀政企幫扶企業機制,拓寬服務內容,并認真組織考核和獎懲兌現;完善企業運行中的信息收集與整理機制,在用工、用電、搭建營銷平臺等方面做好服務。
2.強勢推進項目建設。一是深入開展“四個一”活動。加強開展“四個一”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善重大項目領導掛鉤機制,凡5億元以上項目由市四套班子領導掛鉤,10億元以上項目由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掛鉤,并建立相應的組織推進班子,全程開展項目的推進服務工作。二是開展“項目檢閱”活動。每月對各鎮區新開工項目、新竣工項目進行檢閱,檢閱活動可單獨進行,也可結合小康會議進行。檢閱活動的參加對象為市四套班子領導、各鎮區黨委書記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對檢閱項目分主功能區、重點鎮、一般鎮三個層次分別提出數量和質量要求;項目集中開工可結合“項目檢閱”活動進行,以片為單位,由各片輪流落實項目集中開工點;對在建項目采取錄像或圖片等方式在活動中進行展示,對已檢閱項目一律不再組織二次檢閱。三是嚴格考核。對參加檢閱的項目嚴格考核,重點考核項目規模和質量,項目規模按土地投入、設備投入、廠房面積三方面明確認定標準,對達不到標準的項目,一律下調規模檔次。項目質量重點突出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技改投入項目等。嚴格節點控制,每月公布項目進展,每季度進行階段性考核,重點考核項目數量、規模和質量。在季度考核的基礎上,年終加上新增裝機容量、設備抵扣稅、技改投入等內容進行全年綜合考核。把推進引導存量企業技改與招引新項目放到同等位置,根據各鎮區規模以上企業情況,下達技改投入數量和質量任務作為項目投入重要考核內容。
3.因地制宜推進園區建設。各鎮園區建設仍按現行機制組織推進,但重點發展四大主功能區。進一步加強考核體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重點考核園區內新落戶企業數量、規模和質量、基礎設施投入等指標,標準廠房建設作為鼓勵集聚集約發展的指標列入加分項目。鼓勵各鎮區根據自身實際進行搬遷整理,但不再下達任務。
4.強化金融要素保障。一是深化和完善企業金融顧問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礎上擴大企業金融顧問制度的實施面,完善相關制度,制定考核辦法,并將此項內容列入市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考核,與金融機構的獎勵掛鉤。在市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考核中,加大對工業企業貸款等指標的考核比重,引導金融機構重視和支持工業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二是做大做強政府性金融平臺。根據金融機構對擔保公司的準入門檻要求和兄弟縣市的成功經驗,建議做大做強政府全資或控股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加大企業金融個案協調力度。加強政府引導和協調,加大對億元或骨干企業金融個案的協調力度,積極為工業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