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基層黨建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中央部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新的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三級聯創”為主線,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新觀念、強化功能,改進方法、提高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生機與活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
一、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性,樹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新理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成果的迫切要求,具有嶄新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時代性。要圍繞服從和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進一步創新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理念。一是牢固樹立人本理念。堅持把提高人和激發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核心價值取向,充分調動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牢固樹立統籌理念。堅持把農村基層黨的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與城市黨建、機關黨建、企事業黨建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大格局,實現農村與城市、機關、企事業黨建資源的共享相融、互補雙贏。三是牢固樹立系統理念。全面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五個基本”建設,實行“要素管理”和“底線管理”,推動“三級聯創”,確保農村基層黨建五大要素相輔相成,整體推進。四是牢固樹立效能理念。帶頭樹立和落實正確的政績觀,克服各種形式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為農村其他各項工作樹立良好導向。
二、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涵的全面性,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全面推進的系統工程,其內涵具有全面性。要以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為重點,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綜合能力。一是整合基層組織的整體能力。根據農村黨員“成分多樣化、需求個性化”日益突出的特點,創新組織設置,在堅持按地域、建制村為主設置黨組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改進“村村聯建”、“村企聯建”等組織設置,完善組織體系。二是提高黨員干部的個體能力。通過運用“兩推一選”、公推公選、公推直選等舉措,選好配強村黨組織班子。運用縣鄉黨校、示范基地、遠程教育、院校教育、學習考察、研討交流“六位一體”的培訓模式,不斷強化教育培訓,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控制人口增長的能力、優化資源環境的能力、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的能力、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三是增強基層組織的持續能力。適應黨員流動變化的新形勢,構建城鄉一體的流動黨員動態管理機制。深入開展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把黨員干部培養成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的“四培養”活動,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生機與活力。
三、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廣泛性,創新農村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載體和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根本上說是影響全體農民的事業。根據農民群體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不斷創新載體,讓先鋒當先行,以個體帶整體,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協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引導黨員干部在各類組織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適應形勢需要,積極推進“一心兩翼”建設,即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以村委會為主體的村民自治組織和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為兩翼的組織體系,形成新型的農村生產關系。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通過參加村民議事、理財小組、道德促進會、公益事業促進會、產業協會和勞務輸出協會等組織,在組織中發揮先鋒作用。圍繞農業產業化,大力推行“支部+協會,小組+基地,黨員+項目”的“三+”模式,實施“黨組織連龍頭、建基地、抓協會,連起產業鏈;黨員爭當產業示范帶頭人、市場經紀人、服務明白人,連起黨群共富鏈”為內容的“鏈接工程”。二是引導黨員干部在參與活動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組織黨員開展以“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添光彩”等為主題的爭先創優活動,深入開展“雙建雙帶”、“聯戶帶創”等具有特色的活動,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來。三是引導黨員干部在履職盡責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深入開展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通過設立產業發展示范崗、科技服務崗、村務議事監督崗、政策法規宣傳崗、計劃生育監督崗、社會治安維護崗、公共設施維護崗、生態環境保護崗、文明新風倡導崗、搶險救災突擊崗等“十崗”,結合民主評議,開展評星活動,使他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上崗履責,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四、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創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長效機制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必須長效抓、抓長效。一是建立完善長效的發展機制。在農村經濟發展上,要努力實現兩大突破,即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三農”工作的新突破;以地域風貌和特色興鎮(鄉)為重點,立足本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區域特色經濟的新突破。做到“四為主、四結合、五并重”,即在組織形式上,以村有民營為主,與盤活現有存量相結合;在產業定位上,以綠色企業為主,與農村結構調整相結合;在項目選擇上,以農產品加工為主,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在發展取向上,以開發山水資源為主,與提高耕地效益相結合;消滅經濟空殼村與化解村級債務并重,發展村級經濟與改善村容村貌并重,發展集體經濟與健全村級組織并重,增加集體積累與規范村級財務并重,興辦農業企業與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并重。二是建立完善長效的管理機制。通過制定《鄉鎮組織工作規程》,全面推行“一制三化”機制,推進“依法治村、民主管村”,改革和調整不合時宜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促使農村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為奠定穩固的新農村建設社會基礎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建立完善長效的激勵機制。建立“四個機制”、“四個制度”,即政治激勵機制、物質激勵機制、精神激勵機制、競爭激勵機制;生活補貼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定期走訪慰問制度、對口幫扶制度,對村主職干部和其他村干部及農村黨員實行養老保險獎勵和補貼。四是建立完善長效的工作機制。建立完善長效責任體系,把“三級聯創”作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抓手,進一步落實縣市黨委的領導責任、縣市部門的幫扶責任、鄉鎮黨委的直接責任和村級黨組織的具體責任。建立完善長效發展機制,科學制定創建規劃,大力實施“進位工程”、“素質工程”和“發展保障工程”,努力抓好后進村的轉化工作,加強對黨員農民的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群眾科學致富能力,并通過結構調整、招商引資、勞務輸出、開發資源等方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完善考評督查機制,按照建立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的要求,將新農村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目標、重點工作分解量化,明確責任和完成時限,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不斷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形勢,努力開創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