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讀老師文章后心得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葉瀾老師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是師生生命經歷的重要場所,教師要樹立動態生成的正確態度,尊重學生,把握有利時機,運用有效策略,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激發興趣,為課堂生成奠基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
情境。”蘇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師“課要上得有趣”,要能激發學生的
“情緒區”,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自己的進步,這便是產生興趣的一
個重要源泉。這些觀點和葉瀾老師“課堂教學應被看做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是一致的,語文課堂是老師的課堂,更是學生的課堂。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備作者,還要備學生,備他們已有知識技能以及對新知的認知能力,聯系學生實際,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自我探索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發言,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勇于探究的過程。
例: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課時,可以利用電教手段,聯系實際先讓學生說說“兔子、駿馬、烏龜”這三種動物誰跑得快些,接著,讓小白兔和駿馬賽跑,興趣自然來了,這時再讓兔媽媽拿來一個大蘑菇,啟發學生思考:大蘑菇該獎給誰?為什么?學生會很有興趣地去找答案,得出許多有個性的結論。
二、在感悟中把握動態生成的有利時機
葉瀾老師在《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一文中這樣講到:“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于發展學生認知能力,是當前教學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這是把生命的認知能力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而把完整的生命體當作認知體來看待。應看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以整體的生命而不是無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種教育活動中去的。”葉老師的這段闡述讓我們頓悟到:課堂教學并不是為了將來的生活而目前不得不經過的一道“工序”,從而枯燥乏味,讓人苦苦挨不到頭。它本身就是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是生命交響樂的一個華章。我們要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目光去看教學過程,重視并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記得有位特級教師也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種審美體驗。筆者執教<秦始皇兵馬俑>的片段:師:不看秦俑就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這句話出自希拉克之口。今天,我們先來欣賞一段錄像,一起來欣賞秦俑的風采。(生觀看秦始皇兵馬俑的錄像)
師:看了錄像,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認為秦始皇兵馬俑的軍陣非常壯觀。
生2:我覺得秦始皇很了不起。
生3:我認為秦始皇兵馬俑氣勢非常磅礴。
生4:我覺得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古代藝術品的寶庫。
生5:我覺得秦始皇兵馬俑是獨一無二的。
生6:我想說古代勞動人民真偉大。
這些都是學生在欣賞、感悟之后的感受,再現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美麗的。其實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師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三、尊重學生,共造和諧美
一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旅途中充滿生命活力的部分。葉瀾老師在《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文章中還提出:“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和諧的課堂,是“老師與學生的和諧”。因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并且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為他們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在討論“老人累不累”、“環境美不美”與“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時,我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發表不同的觀點。例如,一個學生說:三十年后,我們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因為老人豁達開朗,加上天天堅持鍛煉,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另一個學生說:我認為喝不到。因為老人生活艱苦,加上他本來就瘦,可能營養不良,況且七十歲了,還要干這么重的體力活,他能吃得消嗎?
四、尊重個體差異,促進共同發展
21世紀是關愛生命的世紀。大家可能都聽過這句話。葉瀾老師的《“新基礎教育”探索性報告集》中就明確提出丁“生命體”的概念,針對的是“在現實的基礎教師教育中常常忽視了的對象——‘人”。可以說,從“認知體”到“生命體”的提升,已經成了傳統教育和當代教育的重要分水嶺。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強調指出: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語文,不同的人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允許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教學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使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取得成功的體驗。作為教師,首先要根除傳統教育,走向當代教育,關愛生命,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個性的生命個體,是世界間最具豐富性和主動性的,是最可寶貴的,它不會重復,更不會復制,生命應該得到至高無上的尊重,要站在生命的高度去看待教學過程。
新課堂追求的是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呼喚一個個富有生命活力、真實健康的個體的出現。教師應追求一種主動的、真實生成的課堂狀態,師生共同享受課堂教學帶來的無窮樂趣。只要我們在課堂中站在生命的角度真正地尊重學生,用心去感受學生身上的每一點變化,就會不斷地找到靈感,語文課堂就會不斷地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