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勞務扶貧培訓工作總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
今年以來,在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局的支持下,我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今年以來一系列重要會議精神,堅持把勞務扶貧工作作為群眾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民生改善的重要舉措,全力抓好工作落實。通過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年度培訓任務,同時研究提出了2014年勞務扶貧工作打算,現將有關情況報告于后:
一、2013年勞務扶貧工作情況
(一)資金投入、使用和管理情況
1、年度培訓資金投入情況
今年7月,省財政廳以文,下達我州2013年度財政專項扶貧(勞務扶貧)資金計劃380萬元,培訓人數3161人。
2、資金使用情況
培訓資金主要用于貧困學員生活、住宿及交通費補助和其他相關費用(包括教師講課費、資料費、場地使用、材料工具、設備租賃費、辦證費用等),其中:直接以現金形式補貼給受訓農牧民69.2萬元,占18.2%;學員食宿、交通補貼204.1萬元,占53.7%;培訓場地、材料工具、設備租賃費43.2萬元,占11.3%;教材資料、辦證費15.2萬元,占4%;培訓基地排除教師135人/次及聘請當地教師、實訓指導教師47人/次,支付講課費(含食宿差旅包干)48.3萬元,占12.7%。綜上,培訓資金380萬元中學員直接受益總額為273.3萬元,人均864.6元,占資金總額的71.9%。
3、資金管理情況
為切實規范勞務扶貧工程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我州勞務扶貧資金管理嚴格按照《關于印發州勞務扶貧項目管理事實細則(試行)的通知》等相關文件的規定,采取州級財政報賬制,具體程序是:培訓基地先行墊資開展培訓,培訓結束后,憑培訓農牧民注冊登記表、培訓臺帳、就業臺帳、受訓農民就業合同書等有關材料,先由組織培訓生源的所在縣扶貧移民局審查,縣局簽署審查合格意見后,向州扶貧移民局、州財政局申報補助資金,經扶貧移民、財政對發票來源的真實性、使用發票的合理性、票據填寫內容的可靠性進行進一步的甄別、復核后按縣、按期給予撥付。
經過培訓基地聘請審計人員開展自查,州、縣扶貧、財政部門層層把關,年度培訓各項開支所占比例合理,沒有改變資金用途,沒有違反資金支付紀律,沒有向參訓農牧民收取任何費用。
(二)勞務扶貧培訓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收悉資金計劃后,我局認真研究,結合各縣擬開展勞務扶貧培訓方案和培訓基地職能,及時將2013年勞務扶貧培訓計劃分解下達給培訓基地和各縣扶貧移民局,培訓基地(歐亞中等職業學校)組織精干師資隊伍隨即分赴各縣,全面鋪開了培訓工作。
截至11月26日,我州已完成勞務扶貧培訓22期2880人,其中:旅游民居接待培訓1090人、餐飲服務培訓650人、縫紉100人、旅游產品開發及加工200人、建筑通用工技能700人、木工140人,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1.1%。目前正開班培訓2期287人,預計12月5日前可完成培訓共計3167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0.2%。
(三)培訓效果
由于今年培訓結束時間較遲,最早結束的距今也才3個月,但我州勞務扶貧工程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農牧民學員收入有一定程度增加。按照目前各縣和培訓基地統計數據估算,年內短期轉移就業人數可達到1889人,其中:技能提升培訓人數459人,新轉移就業人數1430人,轉移就業率為59.8%。
旅游民居接待專業經過培訓后就業的人數預計將達到753人,除已開辦民居接待的302人,準備近期投資,自主創辦民居接待的有451人;餐飲服務專業,在培訓前已經在餐廳、酒店上班157人,技能提升后,受到了餐廳、酒店方的好評,待遇得到了一定提高,另有275人在培訓結束后在近30家餐廳、酒店中已上崗就業,150余人已與用工單位初步達成就業協議,預計年底前也將正式上班,達到了轉移就業的目的;建筑專業的學員預計有640人在各縣水電、交通及新村建設工地上打工;已開辦藏飾縫紉鋪3處、旅游產品加工作坊1處、銷售點6個,丹巴縣的木工培訓后,也已組織近70人的施工隊伍,奔赴道孚和阿壩小金、金川等縣務工。
按平均轉移就業3個月時間估算,年內,我州勞務扶貧培訓轉移就業勞務總收入可達到520萬元,轉移就業學員人均增加勞務收入1800元。
(四)主要做法及成功經驗
1、科學制定年度計劃,認真組織實施。為了切實開展好勞務扶貧工作,加大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促進農牧民增收。我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依照省局年初下達的目標任務,結合州實際,科學制定了年度勞務扶貧培訓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培訓目標,完善了培訓內容,落實了培訓任務。同時,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分管領導和相關科室的工作職責,加強了對勞務扶貧培訓工作的領導、監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培訓目標任務的完成。各縣扶貧移民局及歐亞學校在充分尊重農牧民意愿的基礎上,認真制定了培訓計劃,組織5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采取派專任教師下縣(鄉、鎮)授課的方式開展了多種專業的技能培訓。在教學中,教師認真教學,學員專心學習,為消除語言障礙,甚至聘請了藏語翻譯,參訓學員普遍具有較高的積極性。
2、切實加強就業引導,提高轉移就業率。針對學員各自不同的就業愿望和技能特點,首先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幫助學員進行就業項目前景分析和預測,把學員往適合自己的、切合實際的、可持續發展的就業崗位上引導。其次,在授課及實訓過程中,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堅持學員“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原則,以學會基礎技能知識為重點,以掌握操作技能為目的,提高了大部分學員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再次,在培訓期間和結束后,部分學員開始自主經營旅游民居接待,開辦了自家的“農家樂”、縫紉鋪或旅游產品銷售攤位,在自主創業、增加收入的同時,又解決了一部分無條件創業的學員的轉移就業問題。而建筑、木工等專業的學員,大部分都由鄉村組織推薦到牧民定居、整村推進、易地搬遷等建設點上參加實訓和務工,在建設自己家園的同時,也相應增加了務工收入,轉移就業形式比較樂觀。
3、高度注重授課技巧,嚴格學員考核制度。培訓基地總結近年勞務培訓教學經驗,對不同專業采取對應授課重點,除每種專業都安排有一定的維權課時外,旅游民居接待專業的學員,注重旅游理念的改造和創新、經營管理、營銷觀念的提升;餐飲服務專業的學員,則注重形象禮儀、擺臺、折花和服務檔次的提升進步;建筑專業的學員,注重建設施工過程中各環節的操作手法和數據要求等。同時,要求每位學員都參加現場講解和操作訓練,并現場對每位學員進行現場講評,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嚴格執行了現場考核制度,成績作為教學實際效果的主要依據。從總體來看,我州貧困農牧民學員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但動手能力都相對比較強,每期學員基本上能夠完成實訓課程的技能操作。經考核,目前已完成培訓的2880名學員中,達到優秀成績的占30.5%,達到良好成績的占33.4%,達到合格成績的占33.1%,未合格學員占3%。
(五)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維穩形勢嚴峻,生源組織難度有所增大。自“3.14”事件發生直到十八大順利召開期間,我州維穩形勢一直比較嚴峻,對大規模群眾集結管理十分嚴格。為將不安定因素降低到最低,今年我州“送教下縣”是以“鄉”為單位,一是為節約培訓過程中學員的交通費用,二是避免跨鄉鎮群眾的大規模集中,便于黨委、政府的管理、監控,三是降低酗酒、打架、斗毆等現象發生幾率,同時,也相應縮短了課堂集中授課培訓的時間。由于生源組織是由各鄉黨委、政府安排的,學員參訓資格把關不是很嚴,這就造成,一是部分學員本意不愿參加培訓,抱著混的心態來參訓,二是有極個別學員是以領取補助為參訓目的,達不到培訓效果。
2、計劃下達時間較遲,時間緊,任務重,對培訓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上半年,因省上年度計劃任務分解一直未明確,我州未能要求培訓基地采取慣例,未在正式計劃下達前先行墊資開展培訓,待7月份省上正式下達資金計劃后,年度培訓任務相較2011年增加了近1800人,我局隨即將計劃任務分解至全州18個縣和海螺溝管理局,但時間緊、任務重、戰線長,加之州內318國道等公路改造項目的實施、蟲草松茸采摘時節的回避、“十一”長假和十八大的召開等等因素,增加了時間安排和交通方面不少的難題。為確保年度任務按時完成,培訓基地雖然組織了5支師資隊伍分赴各縣同時開展培訓,仍然在培訓質量上有所欠缺。
3、整體素質偏低,“9+3”免費職業教育政策的實施,進一步造成勞務扶貧參訓學員素質的整體下降。一是農村勞動力文化結構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勞動技能的程度較低。二是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小農意識強的問題,小富即滿、小進即安思想較重,只圖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三是由于農村勞動力受自身素質限制,對轉移培訓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認識不足。加之2009年到2013年間,我州到州外就讀“9+3”免費職業教育的16-20周歲的初、高中應屆畢業生和農村年輕剩余勞動力已達到11636人,嚴重影響州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結構,而已經畢業又未及時解決就業問題學生,回家后一門心思要參加公務員考試也不愿意來參加勞務扶貧培訓,從而造成勞務扶貧工程參訓學員素質的整體下降。
4、州縣財政拮據,培訓資金不足。州、縣財政拮據、無力配套,目前培訓所需相關費用僅有財政扶貧資金的人均1200元。而承辦勞務培訓的各基地,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從中盈利,這就直接導致培訓基地以減少師資力量、壓縮培訓時間等方式來節約開支、增加利潤,從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監管難度,影響了轉移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2014年勞務扶貧計劃和打算
(一)勞務扶貧培訓對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州農村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85%,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多為文盲或半文盲,絕大部分只能從事單一的種植業或家庭式的養殖業,大量貧困戶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半徑”小到幾乎為零,增收非常艱難。為此,就必須把這些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以勞動力的培訓和轉移為切入點,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依靠自身脫貧的本領,讓他們走出家門,離農就業,利用自己的勞動力來增加收入,擺脫貧困。我州至2004年啟動實施勞務扶貧工程以來,得到了廣大貧困農牧民群眾的熱情擁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黨的富民政策真正落到實處,使貧困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一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州農牧區貧困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拓寬了就業渠道,二是轉變了部分群眾的落后觀念,開拓了視野,使其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可喜的轉變,三是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扶貧成本,減輕貧困戶負擔,四是切實增加了我州貧困農牧民群眾的務工收入,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
但是,由于我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十分落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交通和通訊發展滯后,勞動力市場發育緩慢,轉移輸出的農村勞動力素質相較內地仍舊很低,在轉移方式上仍然存在著相當程度的盲目性。目前農牧民外出就業仍然是以依托傳統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網絡為主的無序轉移為主。這樣素質的人員只能從事較為低級的勞動,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收入較低,通過有組織的有序轉移仍只占很小的份額,可以說,我州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仍處于起步階段。同時,3年來,我州通過“9+3”免費教育政策,向州外輸出的10000多名學生,今明兩年將成為這幾批學生返州就業的高峰期。雖然省、州出臺了學生在州外就業的相關優惠就業政策,但是,我州學生鄉土情節比較嚴重,要求回州就業的學生達到5700多人,占到總人數的半數以上。經教育、人事勞動部門統計:我州2009級“9+3”畢業生中有80%要求回州就業,在今年全州基層機關事業單位招錄工作結束后,還有1000多名未被錄用的學生的就業問題無法及時落實,這一龐大的待業人群處理不當,將嚴重影響我州社會穩定,而大力開展勞務扶貧工程,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懇請省局進一步加大對我州勞務扶貧工程的投入力度,讓更多的農牧民群眾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心和政策扶持,以實現我州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幸福”的宏偉目標。
(二)州農村富余勞動力逐年增、減及其發展趨勢
根據2011年我州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推算,2011年末,全州人口為106萬人,農村人口89萬,其中,農村勞動適齡人口(男16-64歲,女16-64歲,下同)為54.4萬人,占農村人口的61.2%,青壯年勞動力27.4萬人,占農村人口的30.8%。據測算,2011年,全州農村富余勞動力為21.3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0.62萬人,農村富裕勞動力呈現較平穩的增長趨勢,但是增長幅度不大。
(三)州需轉移勞動力與培訓基地培訓能力、年度目標任務之間的關系。
歐亞中等職業學校自2006年至今,一直是我州認定的承擔勞務扶貧培訓任務的培訓基地,七年來均比較圓滿的完成了其承擔的培訓任務,對我州勞務扶貧培訓有很豐富的經驗。通過對該基地的基本條件、培訓質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檢查,以及對該基地計劃實施情況、資金使用情況和帶動效果的分析,我局認定該基地有每年承擔5000人勞務扶貧培訓任務的能力。根據我州需轉移勞動力數量以及基地培訓能力,預上報2014年度勞務扶貧培訓目標任務5000人。
三、意見和建議
(一)勞務扶貧培訓范圍
根據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培訓補助資金只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前的培訓給予補助,在崗培訓的補助不在補助范圍之內。而根據我州實際,由于勞動力文化素質整體較低,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較弱,在短期(15-30天)內全面掌握技能實現轉移就業難度較大,即便實現轉移后,長期就業率也很低。因此,建議將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納入補助范圍。
(二)年度目標任務確定
針對我州州外轉移就業難度大、就業穩定率低等制約因素,2014年工作重點仍放在州內就地轉移培訓上,圍繞旅游、水電、礦產等產業開發和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易地扶貧搬遷等扶貧項目的實施,結合群眾工作全覆蓋“幸福工程”,在積極開展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同時,抓好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最終達到“培訓一次、終身受益、就業一人、全家脫貧”的目的。力爭在2014年內,培訓轉移我州貧困剩余勞動力3000人、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2000人,共計5000人,轉移就業率達到70%以上,穩定就業率達到60%以上,實現年人均純收入增加9600元。
(三)資金下達時間
今年省上下達的勞務扶貧培訓任務較遲,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在組織和開展培訓的過程中為趕進度,培訓質量受到一定影響。2014年度目標任務,期望省局在來年4月底前下達為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