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科滲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學科素養上的相互滲透
學科素養是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它是指在學科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新課程各學科課程標準都把本學科教學的目標定位于“培養基本的學科素養”。歷史和語文是比較容易實現學科素養上相互滲透的兩個學科,請看下面的例子:講《辛亥革命》中的陳天華時,我沒有先講陳天華投海自盡以警醒國人的事情,而是先講了這樣的一個葬禮的情形:“1906年5月的一天,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涌出長沙古城,徐徐向岳麓山腳下移動。隊伍的前導,是由眾人抬著的一具黑色的靈柩,跟隨其后的是白衣素服的人們,旗幟、挽聯、祭帳,綿延十數里。一時間,漣漣淚水,回蕩悲愴挽歌;巍巍岳麓,盡披白練縞素……”此時此刻,我看到學生聽的入神了?!笆钦l的葬禮讓人如此哀痛動容呢?”接著,我才開始講陳天華為什么要蹈海自盡……。課堂上鴉雀無聲,同學們被深深地感動了!事情并沒有到此結束,幾天后,這個班語文老師跑來感謝我:“歷史教師要都能上出你這樣的課就好了,省了我們多少的心力?。 痹瓉?,好多學生把我這節課講述的內容引用到了他們的作文當中,讓他們這周的習作水平明顯地提高!這個案例說明,語文學科素養的提高,可以讓歷史老師在課堂上用生動的語言來抓住學生的心,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更強化了學生情感認知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反過來,因語言的感染而在學生心靈上留下深深印痕的歷史故事,也可以成為語文學科進行作文教學和人文素養教育的素材,而學生在作文中運用歷史故事、在語文課堂上解讀歷史情感,又能夠幫助學生從另一個視角更好理解一些歷史知識……
二、思維方式上的相互滲透
比如,歷史課上講《周髀算經》,其中提到了勾股定理的特例是“勾三股四弦五”。按一般的教學要求,歷史教師并不需要把它講解清楚,只要求學生記住就行了。但是,如果歷史教師能夠稍微將這個知識點引申一下,畫出直角三角形,表明各邊的數據,并寫出公式2223+4=5,學生對“勾三股四弦五”這個抽象的概念就會形成一個很清晰的印象。反過來,數學課上,數學老師講到這個定理,如果能夠在帶領學生對公式進行邏輯推導的同時,告訴學生,這個定理在西方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由于中國的《周髀算經》中提到了這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且比西方早了好幾百年,所以中國人稱之為“勾股定理”。這樣學生的知識結構就會更加完整,無意中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個案例說明,歷史課堂上也可以因時制宜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思維,它能實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方式的轉化,鍛煉學生的思維,學科教學效果顯著。
三、學習方法上的相互滲透
一次,我聽到兩個學生在抱怨她們各自的歷史老師。一個學生說:“我們歷史老師最沒意思了,上課也不會給我們講歷史故事,就會讓我們在書上畫句子,老是讓我們學生自己起來講……”;另一個學生說:“我們老師上課不喜歡講課本上的知識,常常把課外的東西講很多。我們聽倒是喜歡聽,但他每次講完都喜歡讓我們寫一篇小論文交給他,真讓人受不了……”雖然這兩位歷史老師的上課都各有特點,但其實他們在課堂教學中都有意無意地引用了一些語文學科常用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細讀、精讀歷史教材,圍繞歷史教材中的章節標題來找核心概念、抓重點知識、歸納大意、寫提綱要點,還要求學生自己復述出來,這不僅對夯實學生歷史學科基礎知識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對于養成學生在學習中勤于動手動腦的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用寫小論文的訓練方式,讓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論證分析歷史問題,有利培養學生文字表達能力、深入思考的習慣以及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在學習方法上的相互借鑒,對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顯然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四、學習能力上的相互滲透
學習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表達力、觀察力、思考力、應用力、自覺力、記憶力、想象力、領悟力、創造力,等等。不同學科囿于其自身特點的限制,它在鍛煉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上往往是不均衡的,更不能達到全面(這也是我們在教育中設置多種學科的根本原因)。因此,具有不同學科專長的同學,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也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說,具有文科專長的同學,其表達能力、記憶力、對外在信息的領悟力要高些。在歷史、政治、語文、英語等學科中都有大量的處理信息類的習題,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學習能力的要求,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也有著相似的途徑和方式。因此,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就可以借助政治、語文、英語等這類學科培養出來的學習能力,實現學習能力的遷移。比如,從政治學科引入辨證地看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來抓問題的關鍵和本質的能力;從英語學科的一些記憶技巧中引入記憶史實的能力;從語文學科引入語言表達能力等。同時,歷史學科中培養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向這些學科滲透,實現學科之間的“借力”。
五、學習資源上的相互滲透
眾所周知,語文、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有很多知識交叉的地方;化學、生物、地理等學課的知識也有很多重疊的地方。這就為我們在學習資源上相互滲透提供了前提和基礎。例如,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用音樂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拉近歷史與我們的距離——《松花江上》《游擊隊歌》《南泥灣》等歌曲,都能夠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素材,這些歌曲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印記,而且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歌曲中體現出的艱苦樸素、堅定不移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更容易被學生感知,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戰爭年代的歷史現實,對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同時地、更充分地發揮歷史、音樂學科的教育功能。同樣,歷史學科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本身就包括了哲學、文學、地理、政治、軍事、文化、音樂、體育以及自然科學等方方面面,有著獨特的豐富性,為其他學科提供的諸多學習資源則是無庸贅述的??傊?,從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內涵出發,真正地從提高學科教學的效益出發,我們在學科教學的相互滲透中可以挖掘地更深、做得更多;同樣,從學科素養、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資源上進行全面的學科間滲透,我們的學科教育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所提供的后勁也就會更足,對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也會更長遠!
作者:馬勇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陸慕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