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美國教育經濟學家韋爾奇著重研究了教育在農業中起的作用,他把教育投資看做生產性投資,研究其分配和經濟收益的客觀規律,并把教育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分為“資源配置”和“收益功能”兩種功能。“資源配置”功能是指相對于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民而言,高素質的農民更懂得和有能力獲得有關農業生產中的成本和收益的信息資料,并能做出最佳的選擇。“收益功能”是指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因教育投入的增加而導致農業總產出的增加,即教育投入的邊際收益。丹尼森通過全面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亞洲、美洲、非洲等10個國家的22份調查數據中教育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得出了如下結論:第一,教育投資對生產主體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那些對農業生產決策負責的家庭成員,他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產生的農業經濟效益也越明顯;第二,教育投資對于提高農民收入有積極影響,一個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的農民,在他以后的生活中,相比其他沒受過教育或受過的教育程度低于他的人來說,獲得的工資報酬通常高一些。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以盧卡斯和羅默爾為首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場以知識經濟為背景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他們還把人力資本納入增長模型中使之內生化,力爭從模型中闡述人力資本理論,把對一般的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的強調變成了對特殊的知識即生產某一產品所需要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的強調,使人力資本研究具體化、數量化,并將其運用于農村經濟增長這一領域,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力資本理論,也給人們在實踐中正確認識農村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并以此為依據來分析農村經濟增長趨勢提供了參考方法和重要工具。
一、荊州市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湖北省荊州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萬里長江穿境而過,素有“千湖水鄉”之稱。全市轄8個縣市區,128個鄉鎮,2978個村,現有農村人口420萬。歷史上,荊州曾是湖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和畜禽、水產品主產區,對湖北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荊州市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在總體上一直呈增長趨勢,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近年來農村經濟增長后勁不足,農業增產不增效,農民增產不增收,差距越來越大。從農民的收入構成來看,荊州市農民收入主要來自農業收入和外出務工收入。根據對農村的調查資料顯示,2011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從第一產業得到的純收入為4439元,比上年增長15.3%,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達48.6%,占農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農民人均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1583元,比上年增加162元,增長11.4%,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13.4%。兩項收入之和占農民純收入比重為78.6%;兩項收入對農民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之和為62%;兩項收入增幅分別比農民純收入增幅低3.5個百分點、7.4個百分點。究其原因,表面上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高導致農業增效困難、氣候復雜多變導致農業減產、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小規模模式制約農民增收以及農村勞動力外出人數增速減緩等原因,更深層次原因應該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村人力資源尚未完全開發,導致農民收入增長困難。
二、荊州市人力資源現狀
總體來說,荊州市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巨大、剩余勞動力轉移不暢、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科技素質不高。荊州市農村勞動力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二是留守在家的婦女和老人。外出務工勞動力主要是一些具有初中畢業學歷的人,他們多出省打工,從事工業、商貿業、餐飲業、賓館服務業、建筑業、裝修業、電子制造業、手工業等工作,離家較遠,常年在外,或者是三四十歲左右的青壯年,在離家不是很遠的地方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或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離家近主要是為了方便農忙時能回家幫忙。留守在家的婦女和老人主要是帶帶小孩,以及做一些簡單的農活。荊州農村勞動力存在缺乏與過剩并存的問題。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農民在農閑之余基本無事可干,大批剩余勞動力在農忙結束后面臨轉移就業的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時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又需要一批掌握科技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員,而由于基本學歷的限制和專業職業培訓的缺乏,荊州農村這部分人員是很缺乏的。
對農村人力資本投入不足也是一個問題。教育經費投入是農村人力資本投入的主要形式,荊州農村的教育投入經費主要依賴國家的財政投入,而這部分投入是很有限的,并且只是形式上的,效果不明顯。比如政府的一村一名大學生政策,來大學接受教育的一般是農村干部的子女或者是親戚,由于教育課程設計的局限性,所學知識與農村需求很大一部分是脫節的,即所學與所需不相一致,被送來繼續教育的農民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農村的實際發展中,不能為農民增收做貢獻。
三、優化農村人力資本以促進荊州農民收入增長的政策建議
首先,要改變觀念,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引導作用。政府應該提高認識,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為出發點,樹立科學的人力資源觀。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從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根據荊州市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人力資源開發策略。引導農民轉變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擴大自己的就業范圍,增加就業機會。
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使農民的整體素質能有所提高,從而使社會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發展得到快速提高。以“一村一品”為目標,結合各組村農作物的特點和農業生產規模,對農民進行分村組的專業技能培訓。同時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要多樣化,充分調動農民學習先進種植和農產品加工技術。
再次,加大荊州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力度,解決勞動力資源閑置和缺乏的矛盾問題。要想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使農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加快農村閑置勞動力的轉移力度。要利用外出務工人員的幫、傳、帶作用,堅持有序轉移與自發轉移相結合,長期轉移與季節性轉移相結合,多形式、多渠道地推進農村的勞動力轉移。一方面,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經濟合作組織,實行土地流轉制度,實現土地經營的專業化分工和規模效應;另一方面,由于青壯年外出務工,要發展互助組織解決農忙時留守勞動力力不從心的問題。
作者:陳榮單位:長江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