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胸腰椎骨折術形成蛋殼樣椎體相關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胸腰椎骨折行后路釘棒內固定術后,形成“蛋殼樣”椎體的相關因素。方法總結 2013- 02- 2016- 02 行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治療的 120 例胸腰椎單節段骨折患者,術后隨訪 12- 19 個月,觀察術后出現“蛋殼樣”椎體的情況,并統計其可能的相關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受傷至手術時間、骨折類型、傷椎前緣壓縮程度、矢狀面 Cobb 角,骨密度值,傷椎是否置釘,上、下椎體螺釘是否平行于上終板等。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t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120例中,共 62 例術后出現“蛋殼樣”椎體,發生率為 51.7%;其中 33 例在后期自行愈合,“蛋殼樣”改變最終消失;另 21 例再次行骨水泥強化技術(PVP 或 PKP)處理,8 例未予特殊處理。單因素分析顯示,傷椎前緣壓縮程度、骨密度值的例數分布情況在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提示,這兩項指標均為獨立的危險因素之一。結論 術前椎體壓縮程度嚴重及骨密度值偏低,是導致術后“蛋殼樣”椎體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予以重視。
關鍵詞: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釘棒內固定;“蛋殼樣”椎體;相關因素
胸腰椎骨折是臨床常見的脊柱創傷,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是首選的手術治療方案,可充分矯正傷椎高度和后凸畸形,取得較好的療效[1]。但胸腰椎骨折后,由于椎體內骨小梁結構受到破壞,雖然后路釘棒撐開良好地復位了傷椎的外形,而椎體內的骨小梁骨架難以恢復,椎體內易出現骨缺損區,被稱為“空殼現象”,學者們稱之為“蛋殼樣”椎體,該現象在臨床報道較多[2- 3]。術后“蛋殼樣”椎體易引起傷椎塌陷,甚至內固定斷裂、松動,以及傷椎矯正高度丟失等一系列問題,甚至椎體不愈合,引起長期慢性腰背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探討胸腰椎骨折術后形成“蛋殼樣”椎體的相關因素,有利于早期預判和積極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基于總結 2013- 02- 2016- 02 行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治療的 120 例胸腰椎單節段骨折患者,觀察患者術后出現“蛋殼樣”椎體的情況,并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探討與此相關的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樣本選擇納入標準:
(1) 傷椎節段分布為 T11- L2 椎體之間;(2) 骨折至手術時間為 2 周以內的新鮮骨折,骨折類型為 Denis 壓縮或爆裂性骨折;(3)其后方韌帶復合體受破壞,有椎管內占位,或伴有神經損傷者。排除標準:(1) 伴有胸腰椎骨折以外的其他部位損傷,如內臟或顱腦損傷,或伴有嚴重的肝、腎、心血管功能損害,無法耐受手術者;(2)需行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手術者。
1.2 一般資料選取
2013- 02- 2016- 02 收治的 120 例胸腰椎單椎體骨折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對手術方案了解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120 例中,男 73 例,女 47 例;年齡為 23- 61歲,平均(42.6±7.1)歲。骨折類型:依據 Denis 分型,其中爆裂性骨折 75 例,包括 A 型 16 例,B 型 47 例,C 型 12 例;壓縮性骨折 45 例,包括 A 型 9 例,B 型28 例,C 型 8 例。傷椎分布:T11椎體 6 例,T1239 例,L153 例,L222 例,均為單椎體骨折;Frankel 神經功能分級:C 級 11 例,D 級 38 例,E 級 71 例。患者致傷原因:交通傷 26 例,高處墜落傷 57 例,砸壓傷 37例;受傷至手術時間:3- 11 d,平均 6.1 d。1.3 手術方法120 例均由我科同一組醫生開展手術,患者常規全麻,取俯臥位,以傷椎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逐層分離肌肉及筋膜組織,良好顯露傷椎及其上下椎體的棘突、椎板和關節突結構,并采用“人字嵴頂點法”及“椎板邊緣法”聯合定位確定螺釘的入釘點,而后于上、下位椎體兩側分別置入 2 枚螺釘(部分患者同時于傷椎單側或雙側置釘),將連接棒與螺釘尾端固定并撐開復位傷椎,直至其傷椎高度和后凸畸形恢復良好。對于神經功能損傷、椎管內有占位情況,術中行椎板切除減壓,而后行關節突及椎板外緣的植骨融合處理;有嚴重骨質疏松者,其釘道均予以骨水泥強化固定處理。
1.4 “蛋殼樣”改變的判斷
依據所有患者術后隨訪 1 年以上,予以 CT 檢查:若水平位或矢狀位 CT 圖像上,椎體內部有明顯的低密度骨缺損區域,即可判定為出現“蛋殼樣”改變。
1.5 研究方法
將術后傷椎出現“蛋殼樣”改變的患者作為 A組,其余患者作為 B 組,對兩組患者的以下臨床資料進行統計:(1)術前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受傷至手術時間、骨折類型、傷椎前緣壓縮程度、矢狀面 Cobb角,骨密度值;(2)術中情況:包括傷椎是否置釘,上、下椎體螺釘是否平行于上終板等。其中,傷椎前緣壓縮程度 = 傷椎前緣高度 / 上、下位椎體前緣高度的平均值×100%。骨密度值的測定,均采用雙能 X 線骨密度儀測定其 L2- 4椎體的骨密度,并取其平均值;依據 WHO 關于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將其分為:嚴重骨質疏松(T 值≤- 2.5 SD,且伴有骨折史),骨質疏松(T≤- 2.5 SD),以及骨量減少(- 2.5 SD<T<- 1 SD)和骨量正常。將上述因素進行 A、B 兩組間的單因素分析;對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進一步以多因素分析。所有數據均采用 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其中單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回歸分析,設定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情況
所有患者均獲得 12- 19 個月的術后隨訪,其中有 62 例出現傷椎術后“蛋殼樣”改變,發生率為51.7%。這 62 例中,有 33 例在后期自行愈合,“蛋殼樣”改變最終消失(圖 1),骨折愈合時間為 6- 15 個月;另 29 例未骨折愈合(圖 2),其中 21 例再次行骨水泥強化技術(PVP 或 PKP)處理,8 例“蛋殼樣”改變的體積小、部位局限,有后期體積變小、自行愈合的趨勢,故未予特殊處理。
2.2 單因素分析
由表 1 可見,在所有可能的相關因素組間對比中,經卡方檢驗,傷椎前緣壓縮程度、骨密度值的例數分布情況在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性別、年齡、受傷至手術時間、骨折類型、有無傷椎置釘和螺釘是否平行于上終板等因素,在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果提示,傷椎前緣壓縮程度和術前骨密度值與傷椎術后的“蛋殼樣”改變有明顯的相關性。
2.3 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
中,骨密度和傷椎前緣壓縮程度這兩項呈明顯相關性的因素,代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進一步處理,結果如表 2 所示,兩項指標均為獨立的危險因素之一(骨密度:β=- 0.132,S.E=0.051,P=0.000;傷椎前緣壓縮程度:β=- 3.152,S.E=0.476,P=0.000)。
3 討論
胸腰椎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釘棒內固定手術,是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案,可通過前、后縱韌帶與纖維環的張力,以及釘棒的撐開復位作用,使得傷椎高度和后凸畸形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復,同時能獲得良好的生物力學固定效果[4]。但傷椎外形雖有所恢復,而椎體內的骨小梁結構卻難以復原,較多的患者傷椎復位后出現不同程度椎體內空腔,被稱之為“蛋殼樣”改變[5]。傷椎術后“蛋殼樣”改變可發生于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其發生率報道不一,其中劉團江等[6]報道了 32 例患者,術后“蛋殼樣”改變發生率高達 100%;而敖俊等[7]報道的發生率為 52%,與本研究的 51.7%(62/120)相近;胡海剛等[8]報道了 116 例患者,術后發生 72 例,發生率達 62.1%。上述報道均提示,胸腰椎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釘棒內固定術后,傷椎“蛋殼樣”改變的發生率較高,應引起臨床重視。同時,因其內部出現骨缺損,可導致傷椎失去前中柱支撐,無形中增加了內固定物所承擔的生物力學負荷,亦導致后期內固定失敗、傷椎高度丟失等問題,甚至引起傷椎不愈合。本研究的 62 例中,僅 33 例在后期自行愈合,“蛋殼樣”改變最終消失;另 29 例未骨折愈合,其中 21 例再次行骨水泥強化技術 (PVP 或PKP)處理后康復。關于傷椎術后“蛋殼樣”改變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經組間單因素分析顯示,術前傷椎前緣壓縮程度及骨密度兩項,在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與此有密切的相關性(P<0.05);進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提示,兩項指標均為獨立的危險因素之一。關于術前傷椎前緣壓縮程度與術后“蛋殼樣”改變的關系,分析認為:術前的傷椎壓縮程度越高,則傷椎結構破壞越嚴重,后路復位存在困難,一般難以完全恢復傷椎高度;若強行復位,則易導致傷椎過度撐開,造成椎體內部空虛或分離(即“蛋殼樣”改變),導致前中柱穩定性受嚴重影響[9]。在本研究中,術后出現“蛋殼樣”改變的 A 組 62 例中,傷椎前緣壓縮程度在 51%- 75%有 18 例、75%以上 2 例,共 32.3%;而B 組中僅有 4 例,為 6.9%,A 組傷椎前緣嚴重壓縮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 B 組(P<0.05)。結果證實,術前傷椎前緣壓縮程度越重,則術后出現“蛋殼樣”改變的風險越高。這一結論與葉品華[10]、敖俊[7]等人的觀點也較為相近。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同時于傷椎單側或雙側置釘(即 5 釘或 6 釘法),與傳統的上、下椎體 4釘相比,其主要優勢在于達到更好的內固定應力分布、維持傷椎矯正情況,但對骨愈合方面并無顯著改善效果,因此,我們認為,增加傷椎置釘并不是一項潛在影響因素。關于骨密度與術后“蛋殼樣”椎體的關系,分析認為:存在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的人群,其普遍存在成骨減少、骨量丟失增多,骨重建處于負平衡的狀態,由于新骨生成不足,在骨折后的修復能力也明顯差于常人,骨缺損難以修復填補完好[11],導致骨折裂隙長期存在,術后形成“蛋殼樣”椎體。本研究中,A組存在骨量減少 19 例、骨質疏松 28 例、嚴重骨質疏松 4 例,總占比為 82.3%;而 B 組中,分別為 21 例、6例和 0 例,總占比僅 46.6%,兩者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亦表明,骨密度越低者,術后出現“蛋殼樣”椎體的風險越高。目前,針對術后傷椎“蛋殼樣”改變的預防措施,學者們有較多報道,總體包括骨水泥填充、傷椎內植骨等措施[12- 13],但關于手術方式的選擇較為模糊。我們總結認為:(1)若患者同時伴有骨質疏松癥,但椎體周壁完好,椎管內無壓迫、無脊髓神經受損,可僅予以 PVP 或 PKP 等骨水泥填充技術治療;對于伴有椎管內壓迫、神經受損表現者,則需行后路減壓、釘棒內固定術,但術中釘道需行骨水泥強化措施;(2)若骨密度正常,且傷椎前緣壓縮程度不重,無需預防性處理措施;若前緣壓縮較重,則無論其骨密度是否正常,術中均應予以自體骨或同種異體骨進行傷椎內植骨支撐,以防術后出現“蛋殼樣”改變或傷椎塌陷。
參考文獻:
[2] 邢金明,彭文明,施初云,等. 后路短節段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失敗的原因分析和前路翻修[J]. 中國骨傷,2013,26(3):186-189.
[3] 姜猛. 胸腰椎骨折去除內固定后“蛋殼樣椎體”與椎體矯正度丟失關系的有限元分析[D]. 河北醫科大學,2014.
[4] 朱立帆,曾金才,朱曉東,等. 胸腰椎骨折三種不同內固定方式的療效比較[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6,26(10):893-898.
[6] 劉團江,郝定均,王曉東,等. 胸腰段骨折椎弓根釘復位固定術后骨缺損的 CT 研究[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3, 11(10):706-707.
[7] 敖俊,辛志軍,陳方,等. 兩種植骨法對胸腰椎爆裂骨折復位后骨缺損空隙殘存率及壓縮剛度的影響[J].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3(8): 974-979.
[8] 胡海剛,林旭,譚倫,等. 胸腰椎骨折復位術后椎體“空殼”現象的影像學研究[J].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7,(08):1-7.
[9] 張君哲, 朱康. 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對胸腰椎骨折復位術后防止矯正度丟失的作用研究[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7,(06):575-577.
[10] 葉晶華, 王劍鋒, 顧豪杰, 等. 對不同年齡段胸腰椎骨折復位后“空殼”現象的處理[J]. 吉林醫學, 2016, 37(4): 808-810.
[12] 周飛,魏麗紅. 同種異體骨結合自體骨經傷椎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研究[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12-14.
[13] 楊飛,武永剛. 經椎弓根植骨椎體成形結合椎弓根釘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遠期療效觀察[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2):887-890.
作者:王春生 單位:開封市第二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