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肉鵝疾病流行與防制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動物保健雜志》2014年第八期
1鵝副黏病毒病
本病對各種日齡的肉鵝都可以發生,不分季節,一年四季發生,肉鵝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臨床常見于20日齡以上,主要接觸性傳播,水源的污染是重要的傳染源,本病呈現地方性流行。常見的臨床癥狀有:精神差,呆立一旁,站立不穩,兩腿無力,腿瘸或癱瘓,排黃、白相間色稀糞便,開始排白色稀糞,嚴重時有帶血糞便,病毒毒力較強時可見口、鼻、眼流出血樣液體,呼吸困難,有些病鵝有角弓反張的神經癥狀。典型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在腸道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黃豆粒大小不等的潰瘍性突起,以卵黃柄以下到直腸之間多見,強毒型鵝副黏病毒感染后,腸道黏膜上有血紅色結痂,食道黏膜有菜籽粒大小灰白色或淡黃色結痂,易剝離,剝離后可見紫斑點或潰瘍。防制措施:目前尚無有效藥物預防,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目前市場上有鵝副黏病毒疫苗可供使用,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我們在臨床上加倍量的使用雞新城疫Ⅳ苗、雞新城疫滅活苗,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是不能起到完全免疫。治療藥物方面,因發生鵝副黏病毒病時,容易繼發感染其他疾病,治療時要看有無繼發感染情況,配合使用藥物,臨床治療用藥,我們選用大連三儀集團生產的禽用富農+禽用排疫肽飲水或者肌肉注射,如有繼發感染的再加入頭孢曲松鈉或者頭孢噻肟鈉混合肌肉注射,連續2次即可達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本病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可以大大降低肉鵝的病死率。鵝群發病后要每天消毒1次,同時加強飼養管理,用全價配合飼料,添加維生態制劑,如溶菌酶,并加強護理,以降低其死亡率。
2鵝漿膜炎
鵝漿膜炎又稱鵝、鴨疫里默氏桿菌病,多發生于2~7周齡,是近幾年來在雛鵝流行比較嚴重的細菌性疾病,本病的發生與養殖場的飼養管理有一定的關聯,在水質較差,陰暗潮濕的環境,高熱多雨的季節發生較多,主要侵害雛鵝,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垂翅、呆立、昏睡,不愿走動和行動遲緩,口、眼、鼻分泌物,有的病鵝精神沉郁,癱瘓不能站立。有的病鵝腹部膨大下垂,少數病例可見鼻竇腫大,拉黃綠色、灰白色糞便。剖檢最典型的病理變化是:胸腹腔漿膜有大量纖維素性滲出,心包液增多,有多量纖維素性滲出物與心肌膜相連,呈膠凍絮狀;肝腫大,肝包膜增厚,呈灰白色,易剝離,有的肝有出血斑點,胞漿液增多,呈淡黃色;膽囊明顯增大,膽汁增多、胰腺有出血點。在臨床工作中,當鵝的剖檢病變為纖維素性炎癥時,本病與鵝的大腸桿菌病相似,應注意區別。由于本病菌株的耐藥性可以做藥敏實驗,根據藥敏結果合理選用藥物。防治措施:由于該病的發生和流行與環境因素有關,因此在飼養時,應特別注意氣候和溫度的變化,日常飼養中,應注意水源及環境衛生,應及時清除糞便,鵝群的飼養密度不能過高,注意鵝舍的通風及溫、濕度的調節,放牧飼養時應遠離鴨群和其它鵝群,發病時應立即隔離分開飼養,消毒場地,因為本病容易產生抗藥性,用藥時要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進行緊急防治,常用的敏感藥物有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氧氟沙星、頭孢噻呋、喹諾酮類等。
3鵝大腸桿菌病
鵝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鵝的腸道炎癥及腹腔炎癥為主的傳染病,本病多發生于飼養管理不良或者環境氣候惡劣時,發病鵝,低頭縮頸,精神萎靡,消瘦,呆立,翼翅下垂,擁擠扎堆,有的眼瞼腫脹,腹瀉,排白色或黃綠色稀便。病理變化:剖檢可見,心包膜增厚,渾濁,粘連,心包膜以及心外膜上有纖維性蛋白附著,心包膜與心外膜粘連,肝臟腫大,表面有一層黃白色的纖維蛋白附著,嚴重時,肝臟、胸腔、心臟、胃腸道粘連在一起,不容易剝離,腸粘膜出血,潰瘍,嚴重的可見到密集的小出血點。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確保養殖環境干燥、通風,陰雨天氣禁止放牧,因為本病血清型較多,容易產生抗藥性,臨床上可以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定期預防用藥,一旦發生本病,有條件的可以做藥物敏感試驗,合理選擇用藥,同時搞好消毒工作。
4鵝霉菌毒素中毒
本病是由于肉鵝接觸到含有霉菌的飼料、飼料殘渣中的霉菌、有霉菌污染的墊料、墊草等而發病,多發生于高溫高濕的季節,黃曲霉毒素危害最大,該病的中毒臨床特征是呼吸困難,食欲廢絕,步態不穩,共濟失調,頸肌痙攣,腹瀉,死亡呈角弓反張。特征性病理變化:剖檢可見肝腫大,彌漫性出血和壞死,肺臟和氣囊上出現廣泛性炎癥和霉菌結節即可作出初步診斷。防治措施:本病主要以預防為主,飼料保存要保持干燥通風,不喂發霉飼料,及時更換墊料、墊草,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鵝舍要充分通風排濕,飲具用品要洗刷干凈,嚴格控制好舍內溫濕度。發病后立即更換飼料,更換新鮮、干燥的墊料、墊草,查明原因和消毒鵝舍。在飼料中添加高效、無毒、無殘留的微生態防霉制劑,如:霉源清或者用制霉菌素、克霉唑等緊急防治,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以促進臟器的排毒、解毒功能。
5寄生蟲病
在肉鵝養殖周期中,臨床常見的寄生蟲病主要有球蟲病、蛔蟲病和絳蟲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球蟲病,可以造成重大損失,蛔蟲病和絳蟲病則影響生長速度,降低生產性能,鵝的球蟲病多發生在3周齡左右,發病時臨床癥狀主要有:呆立、翅膀下垂、貧血、拉白色或者血色糞便,主要的病理變化在腸道,在小腸腸壁上有針尖狀大小不等的紅色出血斑點,剖開小腸、盲腸腸壁,腸腔內充滿紅色血便。蛔蟲病和絳蟲病多見于肉鵝養殖的中后期,病死率很低,但是可以降低生長速度,影響肉鵝的養殖效益。防治措施:在肉鵝養殖到3周齡左右可以選用磺胺氯吡嗪鈉,地克珠利、雞球蟲散等抗球蟲藥,拌料或者飲水可以較好的預防球蟲病,一旦發病應該及時以治療量使用抗球蟲藥物,及時控制本病的擴散。蛔蟲病和絳蟲病的防治,在肉鵝養殖的35~40天左右,在飼料中添加丙硫咪唑或者阿維菌素預混劑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保健效果。
作者:鄭國軍林貫樹朱珺單位:江蘇省漣水縣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