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書在醫古文文選教學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古文;簡帛醫藥文獻;文選;教學
醫古文課程內容包括“古代醫藥文選”與“古漢語基礎知識”兩大部分。其中“古代醫藥文選”內容主要包括醫家傳記、醫籍序文、中醫經典、醫學雜論、醫案醫話五個方面,約40篇文章,均來源于傳世經典或醫藥文獻。入選《醫古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經過了數十年教學實踐的醫學范文,包含豐富的醫學思想與文化信息。自20世紀初以來,我國多地先后出土了大量書寫在簡牘或絹帛上的醫藥文獻。簡帛醫藥文獻的數量眾多,筆者統計共39種;內容廣泛,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臨床醫學、藥物學、針灸學、養生學、巫醫祝由等。這些文獻長期埋藏在地下,從載體形制到文字內容都真實保存了古代文獻的原貌,是十分珍貴的原始醫學資料,可以為中醫藥專業課程教學提供豐富素材。醫古文文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中醫藥學專業學生提高識字解詞水平、增強醫藥古籍閱讀能力、提升傳統醫學文化素養。近年來,筆者在醫古文課程教學中,將簡帛醫藥文獻資料補充到基礎知識與文選的教學環節,以豐富教材內容、增添教學示例,收到較好效果。筆者曾對簡帛醫書資料在醫古文文字教學方面的作用進行了歸納與闡述[1]。本文擬從醫古文文選教學的角度來探討簡帛醫書的作用與價值。具體來說,簡帛醫藥文獻資料在醫古文文選教學中具有三方面的價值,分別是提供醫藥文獻示例、補充醫家與醫書信息、提高學生古醫籍閱讀理解能力。
1提供醫藥文獻示例
到目前,已整理出版的簡帛醫藥文獻主要有周家臺秦簡《病方及其他》(以下簡稱《病方》)、馬王堆漢墓醫書(共16種)、張家山漢簡醫書(共2種)、《武威漢代醫簡》、阜陽漢簡《萬物》等,其次在多批次的竹簡木牘中也散見許多醫藥內容。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簡牘醫藥資料正在整理之中,迄今尚未正式公布出版。例如北京大學2009年收藏的西漢竹簡就包括了一部記錄180多個醫方的古醫書,2010年入藏的北京大學秦簡牘也包含方技類文獻;2012年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920余枚竹簡,共有9種醫書,并包含疑似失傳已久的扁鵲學派醫書[2]。簡帛醫藥文獻的相繼出土,為醫古文的文選教學提供了大量醫藥文獻示例。《〈漢書·藝文志〉序及方技略》《〈傷寒雜病論〉序》是醫古文文選“醫籍序文”中的兩篇重要課文。《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其中“方技略”保存了先秦與秦漢時期的醫學文獻目錄。通過《〈漢書·藝文志〉序及方技略》這篇文章可以了解我國早期醫藥典籍分類情況及其文獻目錄,當時將醫書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共36種文獻,合計862卷。但是在這篇文章記錄的醫書目錄中,除了“《黃帝內經》十八卷”的書目名稱與文獻得以見于后世外,其他醫書均已亡佚,使讀者無法領略到秦漢醫書的原貌。《〈傷寒雜病論〉序》列舉了張仲景寫作《傷寒雜病論》使用的參考文獻,但是僅提及1種方藥文獻。可以說,如果僅根據傳世文獻,則難以再現我國早期醫藥典籍的真實面貌。然而,簡帛醫書資料可以補充醫古文的“醫籍序文”內容。按照《漢書·藝文志》對秦漢醫書的分類標準,可以將簡帛醫藥文獻分列為四大類,具體書目名稱如下。簡帛醫書的“醫經”類典籍種類較多,包括經脈、病候與診治、針刺三小類。其中經脈類醫書8種,分別是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乙本)、《脈法》《陰陽脈死候》;張家山漢簡《脈書》;老官山漢簡《十二脈(附相脈之過)》《別脈》《逆順五色脈臧(藏)驗精神》等。病候與診治類醫書4種,主要是老官山漢簡《敝昔診法》《診治論》《諸病一》《諸病二》。針刺類醫書1種,即老官山漢簡《刺數》。簡帛醫書的“經方”類典籍分布廣泛,包括內容比較系統的醫書與散見的醫藥簡牘兩類。其中系統方藥文獻10種,分別是周家臺秦簡《病方》、北京大學藏秦簡醫方、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養生方》《房內記》《療射工毒方》《胎產書》、老官山《六十病方》、北京大學藏西漢醫簡、《武威漢代醫簡》等。散見醫藥簡牘10種,分別是里耶秦簡醫藥簡、天長西漢藥方木牘、敦煌漢簡醫藥簡、居延漢簡醫藥簡(包括居延新簡醫藥簡)、肩水金關漢簡醫藥簡、羅布淖爾漢簡醫藥簡、額濟納漢簡醫藥簡、地灣漢簡醫藥簡、張家界古人堤醫方簡牘、長沙尚德街醫方簡牘等。簡帛醫書的“房中”類典籍相對較少,主要見于馬王堆竹簡醫書,共3種,分別是《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另外在馬王堆《養生方》《房內記》中也包含了房中醫學內容。簡帛醫書的“神仙”類典籍包括養生、導引、本草、祝由四小類。其中養生類醫書1種,即馬王堆帛書《去谷食氣》。導引類醫書2種,分別是馬王堆帛書《導引圖》、張家山漢簡《引書》。本草類醫書1種,即阜陽漢簡《萬物》。祝由類醫書1種,即馬王堆木簡《雜禁方》。在簡帛醫藥文獻中,除少數幾種保留了書目名稱外,絕大部分在出土時都沒有書名,目前所見書名是整理者根據各自內容添加的。而且這些醫書均不被《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所記錄,是對傳世戰國至秦漢醫藥文獻的重要補充,反映了我國早期的醫藥學形態和成就。在醫古文課堂上,筆者利用《〈漢書·藝文志〉序及方技略》《〈傷寒雜病論〉序》等課文教學全面介紹出土醫學文獻的目錄與內容、出示醫書的原文圖版,引起學生較大反響。醫古文課堂反饋信息顯示,學生通過簡帛醫書能夠了解到我國早期醫藥文獻的基本面貌,感受醫學古籍的特色與魅力。這樣不但提高了他們學習醫古文的興趣,也幫助他們及時了解醫學古籍整理研究的前沿動態。根據醫古文網絡課程的電子問卷調查結果,超過82%的學生因了解簡帛醫書信息而增加了對醫古文課程的認同感與興趣點。實際上,簡帛醫書還可以為中國醫學史、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等中醫基礎課程提供豐富文獻示例。例如在簡帛醫書的方藥文獻中,還保存了較多巫術痕跡,為中國醫學史課程“醫藥起源”章節增加了新材料。周家臺秦簡《病方》雖然僅存20首醫方,卻包含9首祝由方,占該書現存醫方的45%;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約300首醫方,其中有30首祝由方,約占全書現存醫方的10%;北京大學藏秦簡醫方也以祝由術為主[3]。這些數據與信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了解中國醫學早期的發展形態,即巫術與醫學結合的痕跡明顯。又如簡帛醫藥文獻記錄了大量疾病信息。這些文獻可以為古代疾病史和病癥詞語研究提供豐富材料。
2補充醫家與醫書信息
簡帛醫藥文獻共記載了10多位早期醫家的姓氏或官階,主要有馬王堆醫學帛書《養生方》的“呂樂”、《胎產書》的“幼頻”,老官山醫簡《敝昔診法》的“敝昔”、《六十病方》的“公孫”,北大西漢醫簡的“秦氏”“泠游”“翁壹”,武威醫簡的“公孫”“白水侯”,敦煌醫簡的“安國”“漕孝寧”,等等。這些被簡帛醫書所記載的醫家,除了個別姓名可考外,其余均不見于傳世歷史典籍,可以為醫古文文選教學補充醫家與醫書信息。“醫家傳記”是醫古文文選部分的主要章節,收錄了古代數位名醫的傳記。選自《史記》的《扁鵲倉公列傳》是醫古文“醫家傳記”的重要文章,也是我國最早的兩篇醫學家的傳記,分別敘述了扁鵲(秦越人)、倉公(淳于意)兩位著名醫家的生平事跡與醫學成就。在簡帛醫書的相關文獻中,已有扁鵲及其著作信息的記敘。扁鵲是公認的中醫脈診療法的創始人和集大成者。《史記·扁鵲傳》:“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意思是說,至今天下研習脈學的人,都遵從扁鵲的學說。由于在傳世文獻中并沒有發現扁鵲脈診方面的著作,因此學術界長期以來對扁鵲的脈學理論知之甚少。如果在《扁鵲傳》的教學中僅局限于傳世文獻的信息,可能會給學生留下較多疑問與困惑。2012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的西漢醫簡,卻保存了幾種與扁鵲有較大關聯的脈學著作。老官山醫簡的病候與診治文獻《敝昔診法》,共由55枚竹簡組成,內容以診斷為主,包括望診、脈診和五臟病狀等[4]。其中還直接出現了五處“敝昔曰”的文字。例如:①敝昔曰:白乘白,病自巳(已),所胃(謂)白乘白者□(《敝昔診法》29簡)②敝昔曰:心病之正,亟微亟精,以觀死生可□□。(《敝昔診法》31簡)③敝昔曰:人有九徼(竅)、五藏(臟)、十二節,皆鼌(朝)于氣□(《敝昔診法》32簡)④敝昔曰:所胃(謂)五色者,脈之青白相乘者,脈□……(《敝昔診法》48簡)從上述簡牘文字內容可知,“敝昔”是一位精于脈學理論的醫學家。武家璧先生指出,“敝”字可與“褊、扁、鶣”字通假,“昔”字與“舃、、鵲”同音;老官山醫簡“敝昔”是“鷩”的省寫,通于“鶣鵲”,就是傳世文獻中的扁鵲[5]。由此可以推斷,老官山醫簡的幾部脈學著作,應該是在傳世文獻中已經失傳的扁鵲學派醫書。《敝昔診法》還論述了利用五色(倉、赤、青、白、黑)進行疾病診治的原理。例如第50簡:“五色甬(通)天,脈之出入與五色相應也。(猶)鄉(響)之應聲也,(猶)京(影)象刑(形)也。”其中具體論述了五臟通天、五色通天、五行通天等理論。《敝昔診法》對于脈學及五色診病理論的論述,還可以與《史記·倉公傳》相聯系,補充與驗證史書的信息。《倉公傳》:“(倉公受)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老官山醫簡的出土,充分說明了扁鵲曾經確實有《脈書》《五色診病》等文獻流傳于世,而且《史記》又明確指出了倉公就是扁鵲醫書的傳承者之一。通過這些文獻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生對扁鵲、倉公兩人的醫學成就與傳承關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將出土醫學文獻中的醫家與醫書信息補充到醫古文課堂,能夠豐富和充實課文內容,幫助學生更加廣泛地了解醫學家的成就與貢獻。在老師的指導下,部分學生對簡帛醫書出現的醫家信息進行考證并作課堂交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提高古醫籍閱讀理解能力
簡帛醫書屬于應用性科技文獻,保存了早期醫藥文獻的原始面貌,為我們了解古代醫書的載體形制、書寫格式、文本特征、醫藥內容提供了難得的檔案資料。簡帛醫書的文字古奧,用字現象十分復雜,包含大量古字、假借字、異體字等特殊用字,閱讀難度較大;同時又具有古代身體觀念、治病方法、用藥規律等醫學思想,理解不易。在醫古文的文選教學中,適當補充簡帛醫藥文獻的方藥案例,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古醫籍閱讀理解能力的效果。醫古文課文《醫師章》出自《周禮》,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醫事制度,敘述醫師、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的職責及其診治疾病方法。筆者講授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先秦時期的醫學形態,聯系簡帛醫書的內科、外科、獸醫科的醫方進行教學。例如在獸醫學方面,敦煌漢簡、居延漢簡、肩水金關漢簡中均包含少量獸醫方。①治馬傷水方:姜、桂、細辛、皁(皂)莢、付(附)子各三分,遠志五分,桔梗五分,雞子十五枚,□□(敦煌漢簡2000簡)②□冶藥,以和膏,炊令沸,涂牛領,良。(敦煌漢簡2034簡)③治馬欬涕出方:取戎鹽三指掫(撮)三,□□。(居延漢簡155.8簡)④鼻寒、跕足、數臥起,據犀之炊鼻,以四毒各一桯;肫鼻、溫腹不滿□□跕足、數臥起,自□抻陛犀之,灌淳酒二□;姜、桂、烏□半升,烏喙、□毒各一刀刲(圭),并和,以灌之……(肩水金關漢簡73EJT21:24簡)上述獸醫簡牘主要記載了治療“馬傷水”“馬欬涕出”“鼻寒、跕足、數臥起”等牲畜疾病及其治療方藥,同時包含了較多特殊文字現象。除了一些散見的獸醫方外,老官山醫簡還出現了獸醫專著《醫馬書》,該書現存2200多字,記敘了對馬所患23種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說明上古時期的獸醫已經具有豐富的診治經驗[6]。《醫師章》記敘“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刮之,以發其惡,然后藥之,養之,食之。凡獸之有病者、有瘍者,使療之”。對于這段內容相對抽象的文字,學生在閱讀簡牘獸醫方、了解《醫馬書》之后都能夠理解其中文意。
4結語
簡帛醫藥文獻不僅資料豐富,同時也是珍貴的醫學文物與原始文獻,它們對于醫古文的科研與教學價值不言而喻。醫古文是研究古醫籍語言文字現象的學科,該領域的研究者應該充分關注與利用考古學資料,結合最新考古學成果,進行中醫藥語言文字研究與醫藥古籍整理。同時,最新的科研成果也能夠更好地反哺與服務教學。醫古文是以幫助學生提高中醫藥古籍閱讀技能為主要目的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師可以利用出土醫藥文獻領域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學生提供更多知識路徑,引導學生了解前沿知識。張如青先生在論述出土醫學文獻的學術價值與研究意義時曾經指出:“(出土醫藥文獻)可以探尋傳世古醫籍的源頭,梳理中醫經典的脈絡;發掘古代醫學的成就,充實與改寫中國醫學史;可據以校勘傳世古醫籍,匡正千年之訛,破釋千古之謎。”[7]教學實踐證明,通過醫古文課堂讓學生適當接觸、了解簡帛醫藥文獻,能夠激發學生的醫古文學習興趣、增加對早期醫藥文獻與中醫文化的感性認識、提高醫學古籍的閱讀理解能力。由此可見,包括簡帛醫書在內的出土醫藥文獻資料確實值得醫古文及其他中醫基礎課程教師和研究者的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周祖亮.出土醫書資料對醫古文文字教學的作用探討[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6(3):108-109.
[2]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1.
[3]陳侃理.北大秦簡中的方術書[J].文物,2012(6):90-94.
[4]梁繁榮,,李繼明.揭秘敝昔遺書與漆人[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60.
[5]武家璧.成都老官山漢墓醫簡“敝昔”為扁鵲考[EB/OL].(2014-07-06)[2018-07-03].
[6]楊華森,王一童,趙懷舟,等.老官山竹簡《醫馬書》淺識[J].中醫文獻雜志,2017,35(1):18-21.
[7]張如青.論出土醫學文獻的整理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2(3):16-20.
作者:周祖亮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