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繭癥患者的護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上海護理雜志》2014年第二期
1術前護理
1.1腹部體征的觀察腹繭癥患者術前不易被診斷,通過嚴密觀察患者腹痛發作強度、頻率、腹脹是否對稱性、腸型變化及治療效果,及時反饋信息,有利于早期診斷。如觸及腹部壓痛性含氣包塊,且境界不清,應考慮腹繭癥的可能。
1.2營養支持腹繭癥患者以反復腸梗阻為主要癥狀,由于患者很少發生腸絞窄,術前盡量予以腸內營養支持,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對于急性完全性腸梗阻者,使用靜脈營養支持。對于需使用高滲性靜脈補液治療的患者,盡量留置中心靜脈導管,防止靜脈炎發生。注意妥善固定管路,嚴格無菌操作,防止導管相感染。關注患者電解質等實驗室指標。
1.3心理護理患者由于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容易對治療失去信心。另外此病臨床相對罕見,在診斷過程中,給患者造成了心理負擔。故護士要耐心解釋疾病相關知識,以消除患者緊張、焦慮和恐懼心理。
2術后護理
2.1體位護理術后體位對預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患者搖起床頭30~50°,同時膝下墊枕,成半坐臥位。目的是減輕腹部切口縫合處的張力,減輕疼痛,促進傷口愈合,進行有效引流。
2.2并發癥護理①出血的觀察與護理。出血好發于術后2d內(多由于術中血管結扎脫落或創面滲血引起)及7~14d內(縫線腐蝕血管所致)。術后監測血壓、脈搏、呼吸、面色、傷口敷料、引流量等,每小時記錄生命體征,記錄24h出入量。觀察及記錄引流液顏色、性質、量,保持引流管通暢,保證有效引流。如出現血壓下降、脈細速和面色蒼白等腹腔內出血征象,及時報告醫師。②腸瘺的觀察與護理。腸瘺好發于術后2~4d,與解剖學因素及復雜的手術操作有關[3]。表現為切口處、引流口處或引流管內有腸內容物,伴有腹痛、腹脹,查體全腹有壓痛、反跳痛,如未及時處理,可出現發熱、脈細速、血壓下降、意識淡漠等中毒性休克癥狀。應給予腹腔置管充分引流、控制感染、糾正內穩態失衡、重視營養支持,必要時行剖腹腹腔沖洗引流。若有引流管口周圍滲漏,要及時換藥,防止對于皮膚的腐蝕。另外可使用硼鋅糊保護瘺口周圍皮膚。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觀察與護理。由于術前患者腸管廣泛嚴重粘連,高度充血水腫,脆性增加,術中創傷較大,易導致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發生。常發生于患者少量排氣,早期飲食后,腹痛癥狀不明顯,無高熱,表現為廣泛的腹脹。因此對于術后很早出現的排氣,應仔細觀察,延長禁食時間,避免早期進食加重EPII?;颊哌M食后,需每小時觀察患者腹部體征,聽診腸鳴音,并做好記錄。④預防再度腸粘連和腸梗阻。腹繭癥患者術中廣泛切除包裹小腸纖維膜,手術滲出的纖維蛋白,易致使術后再發腸黏連和腸梗阻。除術中使用生物材料以外,術后早期鍛煉可明顯減少術后腸梗阻的發生率。但是早期活動幅度過大或體位迅速改變,又可誘發腸扭轉,消耗患者體力,導致恢復期延長。因此需注意適量活動。具體方法:術后第1天,每隔4小時協助患者被動運動四肢,如肢體伸、縮、屈、抬等動作,每隔2小時協助其翻身并減少支持力,做抬臀、縮肛等動作。術后第2天,每隔4小時做被動運動四肢,并逐漸向主動運動過渡,鼓勵患者床旁坐起,協助患者床旁站立。術后第3天,根據病人體力,協助患者床邊活動,鼓勵患者逐漸過渡到病室內活動。合理使用止痛劑,注意傷口腹帶加壓保護,防止患者由于疼痛,懼怕早期活動,達不到鍛煉標準。
2.3疼痛的評估護理腹繭癥患者病程較長,容易情緒低落,導致機體的痛閾相對降低。術后要及時評估疼痛的程度,鼓勵患者表達疼痛,并在疼痛激烈發作前適時遵醫囑給予止痛劑。也可應用鎮痛泵,讓患者自主控制疼痛。
2.4指導合理進食由于術中操作復雜,如患者少量排氣排便后立即進食,有發生術后腸梗阻的危險。應在確認腸蠕動恢復后,指導患者少食多餐,餐量由少到多,食物由稀到稠,循序漸進,直至恢復正常飲食。患者進食后,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痛發生,做好記錄。
作者:劉丹趙京京單位:北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