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胸痹病的治法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青春期健康雜志》2014年第十六期
1.胸痹的病因病機論述
對于胸痹病的總結,其病因是機體外感六淫、情志失調、飲食不當、勞累倦傷所致,病機是由心脈痹阻,不得通而導致疼痛,病理的主要變化是為本虛標實。虛則指:陽虛、氣虛及陰虛,或為氣血兩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標實則指作:痰濁、寒凝、氣滯及血液,也可是相互為病,為: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及痰瘀互阻等所致。而在相關研究中,認為胸痹病的始發病機是由心陽虛及心陰虛導致。而胸痹病的致病因素是血瘀痰濁所致機體氣血津液代謝失調。在張
仲景《金潰要略》開篇第1條就指出:“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是指從脈象上可以看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就可顯示出來,指出胸痹病特點為本虛標實及虛實夾雜。在開篇中,“陽微”是指機體內陽氣不足,胸陽不振;”“陰弦”是陰寒太猛,水飲內停之征。由于機體陽虛上焦,導致陰邪侵入,如水氣痰飲等陰邪日侵入胸中陽位,導致胸中閉塞,陽氣不通,而陽氣不暢致胸痛。所以如《金匱要略》中原文說道:“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從此中也可以看出,胸痹心痛中主要病機則是“陽微”與“陰弦”,且胸痹病的發病,這兩種病機都為重中之重,缺一不可,而正是由于胸陽不足,陰邪上乘陽位,二者相互搏結,才能成為胸痹心痛之病。而對于現代醫學者研究認為,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首先確定了胸痹病的主要病因和病機,但歷史條件的限制,并無法做到真正的完美,因此就胸痹病的病因及病機來說,并不能單獨看“陽微陰弦”,也需要結合氣虛、陰虛或陰陽兩虛,同時熱痰也會傷陰或陽虛、痰飲及寒痰互見,更能夠傷陽,因此導致心脈痹阻,無痛致痛,導致胸痹證的發生。
2.胸痹的治療探討
《金匱要略》中在論述胸痹時,總體來開,具有相同的病因和病機,但是按照邪之偏虛偏實,癥之輕重緩急,正氣之強弱不同,在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本次研究的論治中,充分發揮出仲景辨證論治的精神。治療上以扶正祛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為原則。在治法上一般以宣痹通陽為主,以栝樓薤白白酒湯為主治方劑,但由于具體癥候的表現不同其治療方法亦有所差異。當過多痰飲無法休息患者,且心痛徹背,需在基本方中添加半夏,以此形成栝蔞薤白半夏湯,從而增強患者的降逆除痰之力;胸滿,脅下逆搶心患者,可相應添加厚樸、枳實、桂枝,以此降低患者胸中肋下之氣,形成枳實薤白桂枝湯;偏虛屬中陽不運患者,口服人參湯,以此起到補中助陽功效;偏實屬痰飲上乘患者,使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以此起到通陽散結,泄滿降逆功效;輕癥偏于水飲患者,主要使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偏于氣滯患者,主要使用橘枳姜湯;屬于寒飲停于心下而上逆的,桂枝生姜湯主之;重癥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用烏頭赤石脂丸溫陽散寒,峻逐陰邪。
總之,胸痹之病急而多變,仲師治療胸痹理法及方藥,為后世醫家所廣泛運用。臨床應用時應辨證論治,掌握重點,旨在古為今用,努力創新,提高療效。
作者:王立娜高紀林單位:山東省青州市中醫院針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