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盤龍參種子快繁技術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盤龍參蒴果為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快繁試驗,采用對比試驗研究不同基本培養基、激素濃度的配比、天然添加物對盤龍參種子萌發、原球莖增殖、分化的影響,從中篩選出離體條件下適宜種子萌發、種苗快繁的培養基配方。結果表明,外植體最佳消毒方案是采用75%乙醇浸泡30s結合0.1%HgCl2浸泡20min。最適合的種子萌發誘導培養基為1/2MS+NAA0.5mg/L+瓊脂4.0g/L+蔗糖3%+馬鈴薯汁15%;原球莖在1/2MS+NAA0.5mg/L+6-BA1.0mg/L+瓊脂4.0g/L+蔗糖3%+馬鈴薯汁15%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率為380%;最適合盤龍參原球莖分化的培養基為1/2MS+NAA0.5mg/L+瓊脂4.0g/L+蔗糖3%+馬鈴薯汁20%。
關鍵詞:盤龍參;種子;原球莖增殖;組培
快繁體系盤龍參(Spiranthessinensis),又名綬草、龍纏柱,是蘭科綬草屬多年生陸生蘭類,全世界共50種,我國僅有1種,生于海拔200~3400m的山坡林下、灌叢下、草地或河灘沼澤草甸中[1]。據民間草藥記載,盤龍參其根或全草入藥,用于病后氣血兩虛、少氣無力、氣虛白帶、遺精、失眠、燥咳、咽喉腫痛、纏腰火丹、腎虛、肺癆咯血、消渴、小兒暑熱癥;外用于毒蛇咬傷、瘡腫等[2]。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盤龍參含有二氫菲類、黃酮類、苯丙素類、阿魏酸二十醇酯、甾醇等多種藥理活性成分,具有明顯的抗病毒、抗腫瘤作用[3]。盤龍參除藥用外,因其花序有如紅龍或青龍般盤繞在花莖上,花形別致奇特,美麗玲瓏,可用于園林布景或作為袖珍盆景近距離觀賞,是極具藥用、觀賞價值的經濟植物。近年來人們對盤龍參過度采挖,使得其野生資源數量迅速下降,已被《野生植物保護名錄》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國際瀕危植物[4]。由于盤龍參種子微小,自然萌發率和繁殖率極低,人工栽培比較困難,目前關于盤龍參組織培養的報道較少,牛玉璐等[5]以盤龍參肉質根、幼葉、花序軸為外植體,比較發現花序軸是比較理想的外植體,誘導率達83%。李家敏[6]和宋洪文[7]均做了外植體消毒滅菌試驗,李家敏以花梗頂端5cm為外植體,認為75%酒精浸30s的處理效果好,宋洪文以花梗腋芽為外植體,認為外植體用75%酒精浸8s,0.1%升汞消毒8min效果最好。丁蘭等[8]以種子為外植體,結果表明種子誘導萌發形成種苗的僅3%,盤龍參種子在無植物生長物質的培養基中能夠萌發,但不能發育成苗;在含有1.0mg/LKT、0.1mg/LIAA和0.1mg/LGA3的培養基中萌發,并能進一步發育形成種苗;在較高濃度生長素(1.2mg/LNAA)的培養基中不能萌發;種苗在較高濃度細胞分裂素(12.0mg/L)和較低濃度生長素(0.1mg/L)配比的培養基中能夠增殖,最高增殖系數可達到2.8。為提高盤龍參種子萌發率和原球莖增殖率,本文作者以四川省樂山市采集的盤龍參種子為外植體,擬通過正交設計的方法研究幾種因素對其種子組培快繁的影響,建立人工快繁技術體系,為保護、開發和利用盤龍參資源提供具有實用價值的資料。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盤龍參成熟蒴果內種子,采自四川省樂山市。
1.2試驗方法
1.2.1培養基配制采用1/2MS:主要是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減半,鐵鹽、有機物不變;馬鈴薯提取液(potatoextract,PE):稱取定量的馬鈴薯加適量水用家用攪拌機打成漿,和煮化的瓊脂蔗糖共同加熱后加入配制好的基本培養基,定容分裝后高壓滅菌;香蕉提取液(bamanaextract,BE):熟香蕉去皮后加適量水用家用攪拌機打成漿,和煮化的瓊脂蔗糖共同加熱后加入配制好的基本培養基,定容分裝后高壓滅菌。蘋果汁(appleextract,AE):蘋果去皮后加適量水用家用攪拌機打成漿,和煮化的瓊脂蔗糖共同加熱后加入配制好的基本培養基,定容分裝后高壓滅菌。
1.2.2外植體消毒5月間采集成熟、未開裂的盤龍參蒴果,刮除表面微絨毛,在流水下沖洗2h后用無菌水沖洗3遍;然后在無菌條件下取出,用質量濃度為75%的酒精消毒30s,0.1%HgCl2浸泡(處理時間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35min),共6個處理。浸泡消毒過程中輕微振蕩,以提高消毒效果,浸泡處理后,用無菌水洗5次。將蒴果表面的水分用無菌吸水紙吸干,放入無菌平皿中備用。用無菌鑷子挑開果莢,均勻撒播于1/2MS培養基上,每個處理接15瓶。統計14d內的污染率和萌發瓶數。
1.2.3種子萌發誘導培養基篩選試驗在無菌培養皿上用無菌鑷子挑開果莢,夾著開裂的果莢靠培養瓶口內側邊緣輕輕敲擊,讓盤龍參種子均勻散落,種子萌發以1/2MS為基本培養基,選用激素NAA、6-BA和添加物馬鈴薯汁、香蕉汁作4因子3水平正交試驗,共9個處理,每處理組接種5瓶。所有培養基中均添加30.0g/L蔗糖和4.0g/L瓊脂粉,調pH值至5.6~5.8,光照時間為12h/d,光照強度2000~2500lx,培養溫度24℃~26℃(下同)。培養60~70d后統計每瓶種子的萌發率,篩選合適的種子誘導培養基。
1.2.4原球莖增殖試驗種子在萌發培養基上誘導產生的原球莖轉接到含NAA與6-BA不同組合的1/2MS+3%蔗糖+15%馬鈴薯汁+4.0g/L瓊脂粉的培養基上,pH值5.8,60d后根據原球莖的增殖率=(原球莖總數-接種數)/接種數,先篩選出最佳激素組合的培養基,再添加不同的有機物添加劑如香蕉汁(BE)、蘋果汁(AE)、馬鈴薯提取液(PE),各處理設三個重復,每個重復接種15瓶,每瓶接10個原球莖。根據原球莖的增殖率最終確定原球莖增殖的最佳培養基。
1.2.5原球莖分化一次成苗試驗以基本培養基(1/2MS、2/3MS、MS)、NAA(0、0.5mg/L、1.0mg/L)、6-BA(0、0.5mg/L、1.0mg/L)和馬鈴薯提取液(10%、15%、20%)作4因子3水平正交試驗,共9個處理,所有培養基中均添加30.0g/L蔗糖和4.0g/L瓊脂粉,pH值5.8。每種組合培養基接20瓶,每瓶接20個原球莖,60d后測定原球莖的分化系數(分化產生芽總數/原球莖總數)。根據分化系數,并結合植株生長狀況篩選原球莖分化一次成苗培養基。
1.3數據處理
用DPS軟件對數據進行正交試驗和Duncan's新復極差檢驗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滅菌方法對外植體污染率的影響
從外植體消毒時間看,盤龍參種子在0.1%的HgCl2中消毒30min內隨著消毒時間的延長污染率降低;消毒30min以上的效果最好,污染率為0%,但萌發瓶數太低;消毒20min,雖然污染率為20%,但萌發的瓶數最多;消毒時間超過30min無污染但同時種子不萌發。魯松[9]在金線蓮種子消毒試驗時發現種子在75%乙醇滅菌時間30s、45s、60s處理下污染率無顯著差異,酒精穿透力很強,時間過長會損傷外植體,一般酒精消毒不超過60s為宜。因此我們選擇在酒精中消毒30s作為前期的處理,找出種子在0.1%的HgCl2中消毒的最佳時間。外植體消毒不徹底易產生污染,消毒處理時間過長可使盤龍參蒴果因浸泡過度,消毒劑透過種皮毒害種子使種子出現死亡或進入永久休眠狀態。外植體消毒處理對盤龍參培養的影響:獲得無菌系是組培工作的基礎,野生盤龍參生長在陰暗潮濕的自然環境中,除了繁多的伴生真菌與細菌外,還有大量的內生菌,這些微生物不易清除,再加上盤龍參蒴果體積小給組培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本研究采用75%乙醇浸泡30s結合0.1%HgCl2浸泡20min,滅菌效果最好。
2.2植物生長物質對盤龍參種子萌發的影響
將成熟的盤龍參種子播種于萌發培養基上,成熟的盤龍參種子呈粉絲狀,黃褐色,60d后培養基上的種子開始萌發,可見白色原球莖(附圖)。由表2可見,盤龍參種子在本試驗設置的9個培養基配方中均能萌發并發育成苗,香蕉汁對種子萌發的極差最大,是影響盤龍參種子萌發的關鍵因子,隨著香蕉汁濃度的提高,種子萌發率降低;培養基中添加一定濃度的NAA可以促進種子萌發,高濃度6-BA不利于種子萌發,其中不加6-BA的萌發率高;添加馬鈴薯汁的培養基種子萌發時間早,且原球莖較大,萌發率高。根據各試驗因子1、2、3水平下的萌發率均值進行水平選優:NAA選第3水平,即0.5mg/L;6-BA選第1水平,即0mg/L;馬鈴薯汁選第2水平,即15%;香蕉汁選第1水平,即0%。因此,最適合盤龍參種子萌發的培養基為1/2MS+NAA0.5mg/L+瓊脂4.0g/L+蔗糖3%+馬鈴薯汁15%。
2.3不同激素組合及不同天然附加物對原球莖增殖的影響
以1/2MS+15%馬鈴薯汁+3%蔗糖為培養基。不同濃度NAA和6-BA對原球莖的增殖均有促進作用,不同激素組合差異極顯著,其中以NAA0.5mg/L+6-BA1.0mg/L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率為380%。以1/2MS+6-BA1.0mg/L+NAA0.5mg/L+蔗糖3%為培養基,添加不同的天然有機物對盤龍參原球莖增殖的影響試驗結果見表4。原球莖接種14d后,原球體表面會產生一些新生的小原球體,呈黃綠色,整齊,部分分化成具有一片小葉的幼苗,在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馬鈴薯汁后能有效地抑制原球莖褐化,而且能大大增加原球莖的增殖率,且原球莖比蘋果汁和香蕉汁的更健壯。3種天然附加物對原球莖增殖的影響差異極顯著,以15%馬鈴薯汁對盤龍參原球莖的增殖促進作用最大,增殖率達380%,極顯著高于15%蘋果汁和15%香蕉汁,而香蕉汁的效果則差,增殖率為16%,呈黃白色,生長不良。綜上所述,盤龍參原球莖增殖的最適培養基為1/2MS+6-BA1.0mg/L+NAA0.5mg/L+馬鈴薯汁15%+蔗糖3%,pH值5.8。
2.4不同培養基對盤龍參原球莖分化成苗的影響
在9個培養基組合中盤龍參原球莖分化均能不同程度分化成苗,6-BA對原球莖分化的極差值最大,是影響盤龍參分化的關鍵因子,隨著6-BA濃度的提高,原球莖分化系數降低,以不加6-BA的分化系數最高;培養基中添加一定濃度的NAA可以促進原球莖分化,但濃度超過0.5mg/L不利于原球莖的分化;馬鈴薯提取液也可促進原球莖分化,隨著其濃度的提高分化系數也提高。根據各試驗因子1、2、3水平下的萌發率均值進行水平選優:基本培養基選第3水平,即1/2MS;NAA選第2水平,即0.5mg/L;6-BA選第1水平,即0mg/L;馬鈴薯選第3水平,即20%。因此,最適合盤龍參原球莖分化的培養基為1/2MS+NAA0.5mg/L+瓊脂4.0g/L+蔗糖3%+馬鈴薯汁20%。隨著培養時間延長,分化的幼苗不斷生長,會出現新的莖段及新葉,在靠近根部的莖節基部處,會長出不定根,形成一完整的植株,4個月后會形成具有多個葉片、有2~3個側根、株高5~6cm的健壯植株。
3討論與結論
3.1植物生長調節劑對盤龍參組培苗增殖生長的影響
本試驗采用了NAA和6-BA兩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添加一定濃度的NAA可以促進種子萌發,高濃度6-BA不利于種子萌發,其中不加6-BA的萌發率高;不同濃度NAA和6-BA組合對原球莖的增殖均有促進作用,差異極顯著,其中以NAA0.5mg/L+6-BA1.0mg/L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率為380%。6-BA對原球莖分化的極差值最大,是影響盤龍參分化的關鍵因子,隨著6-BA濃度的提高,原球莖分化系數降低,以不加6-BA的分化系數最高;培養基中添加一定濃度的NAA可以促進原球莖分化,但濃度不宜超過0.5mg/L。
3.2有機添加物對盤龍參組培的影響
天然添加物在蘭科植物組培中較為常用,在本試驗中天然添加物對種子萌發和原球莖增殖起到關鍵的作用,添加馬鈴薯汁的培養基種子萌發時間早,且原球莖較大,萌發率高;在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馬鈴薯汁能有效地抑制原球莖褐化,天然附加物對原球莖增殖的影響差異極顯著,以15%馬鈴薯汁對盤龍參原球莖的增殖促進作用最大,增殖率達380%,極顯著高于15%蘋果汁和15%香蕉汁,而香蕉汁的效果則差,增殖率為16%,呈黃白色,生長不良。本試驗以成熟種子為外植體,分別研究了不同基本培養基、激素配比、天然添加物對鐵盤龍參種子萌發、原球莖增殖、分化成苗的影響,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盤龍參快繁體系。結果表明,種子萌發適宜的培養基配方為1/2MS+NAA0.5mg/L+瓊脂4.0g/L+蔗糖3%+馬鈴薯汁15%;原球莖在1/2MS+NAA0.5mg/L+6-BA1.0mg/L+瓊脂4.0g/L+蔗糖3%+馬鈴薯汁15%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率為380%;最適合盤龍參原球莖分化的培養基為1/2MS+NAA0.5mg/L+瓊脂4.0g/L+蔗糖3%+馬鈴薯汁20%。綜合來看,通過本試驗,種子的萌發率有所提高,但仍然不理想,低于10%,明顯低于同是蘭科的鐵皮石斛和金線蓮(達90%以上)。可能是種子的成熟度還不夠,使得萌發率受到很大的影響,下一步我們將對組培快繁的各個環節做進一步優化,以提高繁殖系數和質量,為提供適合移栽的組培苗還要進行促壯促根培養。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27-231.
[2]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作者:鐘愛清 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